<address id="b315h"></address>

<form id="b315h"><th id="b315h"><th id="b315h"></th></th></form>

          <form id="b315h"></form>

              今年內蒙古產糧預計突破525億斤摘“十連豐”桂冠
              發布日期:2013/11/29 9:20:09
              查看次數:
              【字體:
              覽66次
                  從2004年的301億斤,到2012年的505.7億斤,內蒙古成就了糧食產量“九連豐”的輝煌;2013年,內蒙古糧食產量繼續高位挺進,預計突破525億斤,摘取“十連豐”的桂冠已成定局。翻閱內蒙古統計年鑒,“2004—2013”,這一看似普通的歷史單元,卻是內蒙古農業巨變的重要時期。

                10年前,全區糧食總產301億斤,是內蒙古歷史上第3個突破300億斤的年份,農牧民人均收入2670元。

                10年后,全區糧食總產超過500億斤,內蒙古已經從缺糧大省躍升為全國6個凈調出省之一。

                回眸10年,內蒙古實現了從“返銷糧”到“外調糧”的歷史性跨越;

                回眸10年,內蒙古實現了糧食總產從全國倒數第一到進入全國十強的華麗轉身。

                今年,全區糧食預計再增產20億斤,農牧民人均可增收200元左右。

                是什么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激活了糧食連續大幅增產的原動力?

                是什么讓內蒙古農業發展的活力顯著增強,生產力得到極大釋放?

                昨天的內蒙古,窮則思變,抓住機遇,迎頭趕上。

                今天的內蒙古,天道酬勤,直面挑戰,捷報連連。

                這10年:強農穩糧,實現由取到予

                “可不能再提那時候啦,每年種點兒地,是吃了這頓想著下一頓咋辦?那日子過得很艱難?!被貞浧?004年以前村里的生活,烏蘭察布市察右中旗黃羊城鎮東油坊村村民于天龍眼圈有點紅。

                “那時每年地里能收入多少?”“收入啥呀,口糧不夠,籽種都留不下,每年還要落下一屁股饑荒?!?/P>

                通遼市扎魯特旗嘎亥圖鎮他格塔圖村村民謝洪祥,描述起當年的生產生活,和于天龍如出一轍:“5口人的口糧年年不夠吃。”

                  在赤峰市敖漢旗曾經流傳著這樣一首打油詩:“一進敖漢真荒涼,從南到北白茫茫,山上植被小老樹,光出經驗不打糧,公路修得溜溜光,最忙是拉返銷糧”。

                對于過去的統計數字,自治區農牧業廳總農藝師高常勝記憶猶新:當時內蒙古是全國調入糧食最多的地區之一,實現自給有余不再吃返銷糧是在1989年,國家20年給內蒙古調撥了402億斤糧食。

                梳理內蒙古農業發展脈絡,2004年這個節點不容忽視。

                2004年,內蒙古取消牧業稅、除煙葉以外的農業特產稅;

                2005年,內蒙古與全國27個省(區、市)提前全面取消農業稅。

                當年,全區累計減免牧業稅、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27.12億元,農牧民人均減負200元。

                支農惠農政策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和農機購置補貼,讓每戶平均受益上萬元。

                讓謝洪祥印象最深的是,2005年取消農業稅以后,他開始和別人包地,擴大生產,從那時起,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

                從2004年起,中央連續發布了10個一號文件,自治區也連續下發了相關文件,一系列含金量較高的惠農政策連續出臺。

                10個“一號文件”一脈相承,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通篇圍繞“農民增收”這個主題。

                自治區農牧業廳副廳長賈躍峰分析,從2004年起,政府除“少取”之外,還“多予”農民,在加大對糧食生產補貼力度的同時,加大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和對糧食主產區的利益補償機制,農民種糧、抓糧的積極性大增。

                從那時開始,內蒙古開始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最迫切的問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充分釋放,農業生產條件得到切實改善,強有力地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事實勝于雄辯。

                10年間,內蒙古相當于為國家打造了一個新的200億斤商品糧基地!

                  由“取”到“予”,農民生活的變化有目共睹。

                于天龍如今經營著8000畝地,成立了誠豐薯業有限責任公司,今年的毛收入將超過600萬。

                作為村里的種植大戶,謝洪祥今年種植面積達到500畝,毛收入少說也有30萬。

                這10年:科技支撐,實現由歉到豐

                在尚未完全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下,內蒙古農業何以能穩步推進,在短短10年間順利由歉轉豐?

                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院長趙存發說:“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牧業轉變,實現內蒙古農牧業持續健康發展,科技是唯一出路?!?/P>

                “我今年用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種了15畝玉米,以前一畝地產個四五百斤,可今年這玉米一畝產了1700多斤,按畝增產400元算,今年至少增收6000元!”赤峰市松山區夏家店鄉東新井村村民李長元說起地里的農業科技項目,喜不自勝。

                顯然,農業科技的廣泛應用是內蒙古農業豐產的重要保證,更是提升全區農業生產內涵的關鍵。

                自治區農牧業廳廳長郭健表示,針對內蒙古農業基礎條件較差、水資源匱乏且分布不均、農作物生育期較短、自然災害多發重發等實際情況,內蒙古通過連續實施百億斤糧食增產工程、四個千萬畝節水灌溉工程、農業綜合開發工程、節水增糧行動,不斷增強了糧食生產的抗災減災能力。“在新技術和新品種的支持下,在市場效益的拉動下,全區優質、高產、高效農作物種植比重達到70%,比10年前增加20個百分點。特別是玉米、馬鈴薯種植面積分別較2003年增加了1800多畝和200多萬畝?!惫≌f。

                賈躍峰告訴記者,依托高產創建活動,內蒙古針對玉米、大豆、馬鈴薯、小麥和水稻五大作物五項核心技術,全區集成推廣玉米“一增四改”栽培技術3243萬畝,畝增產85.7公斤,年均增產27.8億公斤;推廣馬鈴薯“兩增五推”技術666萬畝,畝增產65.8公斤,年均增產4.4億公斤。

                  “全區優質高產高效糧食作物比重不斷提高,成為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增長新的增長點,玉米、馬鈴薯兩種作物的產量占到全區糧食總產量的75%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48.5%。”說到農業科技,王貴平如數家珍。

                2009年和2010年,高產創建工程成為全區最大的農牧業科技成果亮點。

                2012年,內蒙古啟動實施了東北地區玉米“雙增二百”科技行動,項目田玉米平均畝產601.5公斤,總增產玉米14.55億公斤,總節本增效29.1億元。

                10年間,內蒙古糧食總產不斷實現著自我超越:300億斤!400億斤!500億斤!

                科技功不可沒。

                郭健認為,“國家要糧食安全,農民要種糧收益。目前,內蒙古農牧業增產和農牧民增收的難度不斷加大,只有加大科技創新,促進集成技術推廣應用和科研成果轉化,才能加快農牧業現代化進程?!?/P>

                這10年,奔向小康,實現由窮到富

                內蒙古的農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生機勃勃。

                今年68歲的耿玉君是呼倫貝爾市莫旗塔溫敖寶鎮順斯堤村村支書,1975年就扎根內蒙古的他,見證了農村由窮到富的變遷。

                “從開荒種地,到科學種田,我把一輩子的心血都灑在這里了。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八屆三中全會,黨的好政策都沒有忘了咱農民,往后的日子,會越來越好!”這位祖籍山東的老人用一口鄉音,訴說著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雖然經歷了1985年大豆價格下降,1998年遭受洪水侵害造成的農業減產,但他始終堅持著糧食生產,為了改變村里農業生產的落后面貌,他多方爭取項目,一心搞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全村43000畝土地均是標準糧田,節水灌溉面積達5300畝,土地整理面積達1500畝,良種普及率達90%,村民人均純收入由過去的800元增加到14000元。

                  今年,耿玉君把土地流轉了一半,自己只經營了1050畝地。他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能落下農民,我們下一步的打算就是種養結合,發展旅游業,人均純收入增至15000元。

                耿玉君和他的村,只是全區農牧民增收的一個縮影。

                資料顯示,2003年至2005年的3年中,內蒙古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2268元、2606元、2989元,分別超過了西部其他11個省區。

                “十五”時期全區農牧民收入年均增長9.3%,比全國平均水平提高了4個百分點。

                巴彥淖爾市磴口縣沙金蘇木巴音溫都爾嘎查村民劉海癉告訴記者,有黃河水澆灌,后套農民的日子相對好些,但真正富裕起來卻是2000年以后。

                從2001年到現在,劉海癉的糧食產量超過800萬斤,糧食產值由當初的6多萬元,增加到現在的100多萬元,帶領全村80多戶農戶共同走上了致富之路。

                而在謝洪祥看來,村里最大的變化就是外出打工的村民又回來了。

                “我們村前前后后回來有10多個吧,現在村里的農活輕了,收入高了,誰不愿意守家在地掙錢呢?”

                郭健介紹,由于財政支持農牧力度的進一步加大和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穩步推進,2004年全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首次超過城鎮居民,2004到2007年連續4年每年凈增收超過300元,是歷史上增速最快的時期,連續保持農牧民收入西部省市區第一的殊榮。

                賈躍峰認為,從1978年到1985年的糧食發展起步階段,到1986年到1998年的快速增長階段,經歷1999年到2003年的快速下滑階段,內蒙古的糧食生產從2004年開始大幅度增產,農民的錢開始多了起來。

                而這一切,來源于政策的促動,科技的帶動,行政的推動,市場的拉動。

                到了2012年,內蒙古農牧民收入達到7611元,增速高于全國1.1個百分點,連續兩年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實現了“九連快”。

                回首既往?!笆B豐”推動了內蒙古農業的全面轉型,推進了農牧民收入屢創新高。展望未來,科學發展任重道遠,持續跨越前景美好。(文/王國英張曉薇岳鴻鈞)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