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市是內蒙古第一產糧大市,其糧食產量占內蒙古自治區糧食總產量的1/4。但120億斤的糧食年產量,是以26億立方米用水量為代價勉力支撐起來的。水資源短缺、地下水開采過度,這是通遼農業最“苦惱”的事。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通遼市委書記杜梓說:“通遼離不開農業,但如果不去探索一條科技高產、生態節水、循環發展的現代農牧業之路,通遼的農業就沒有明天?!?/P>
超采造成了地下水位持續下降
通遼市地處內蒙古東部,全市有耕地面積2100萬畝,玉米播種面積1700萬畝,是全國23個百億斤糧食地級市之一。
“通遼市的農業是‘井養農業’——灌溉農田全部依靠打井抽取地下水。每年抽取的地下水為可開采量的105%。超采造成了地下水位持續下降?!蓖ㄟ|市水務局副局長李建國說。
科爾沁左翼中旗水利局局長邰寶順算了一筆賬:在正常年份,玉米一個生長期要澆四遍水。如果采取漫灌的方式,每斤糧食算下來要耗費360斤水。但實際生產過程中,還要考慮灌渠滲水、地勢不平等實際情況。這樣算下來,生產1斤糧食大概需要500斤水。
“在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之上,發展節水高產高效的農業生產,是通遼市必須要走的路?!蓖ㄟ|市委、市政府決心已下。
膜下滴灌節水六成
從2011年開始,通遼市委市政府開始實施現代農牧業工程:建設800萬畝節水高產高效糧食功能區,壓減機電井3萬眼,每年節約農業用水5.4億立方米。
記者來到開魯縣東風鎮東方紅村膜下滴灌示范區,只見幾輛大型秸稈還田機械,在剛剛秋收后的大田里來回奔跑。一眼望不到頭的耕地上,白墻紅頂的灌溉井泵房整齊地排列著。伴隨著機器的轟鳴,村民王文生大聲地告訴記者,從2011年起,他就吃到了膜下滴灌的甜頭:“現在用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方式澆地,水和肥直接澆到作物的根部,產量高了不說,還省時省工省肥。澆一次水,每畝地可以節約10元電費、20元人工費、50元化肥費?!?/P>
提起現代膜下滴灌技術,通遼市副市長、開魯縣委書記賀志亮很感慨:“對于農民來說,滴灌只是節省了金錢,但對于國家來說,是節約了用水,保護了生態。”
今年,通遼市節水高產高效灌溉項目區總面積已達480萬畝。通過實施膜下滴灌發展節水農業,項目區畝均灌溉用水110立方米,節水率達到60%,現已實現農牧業節水3.1億立方米。
“水肥一卡”讓1人種100多畝土地
11月初,通遼科爾沁左翼中旗敖包蘇木關家窩堡嘎查,73歲的田啟貴老人家里的場院,被剛剛收獲的玉米擠占得滿滿當當,上百平方米的院子已無處落腳。
“我這院里的玉米能打28萬斤糧食。刨去一年的花銷,今年收入十幾萬不成問題!”田啟貴滿臉燦爛的笑容。老人告訴記者:“過去都是自家干自家的活兒,一個人侍弄20多畝耕地還得緊忙活?,F在是項目區內統一耕作、收獲,機械一走一過就完事了。今年,我除了種自己的20多畝土地外,還承包了150畝耕地,全部用來種植玉米?!?/P>
老人帶著記者來到自家農田旁的泵房。他把一張卡在電表上刷了一下,只聽得一聲鳴響,水泵啟動了?!斑@就叫水肥一體精準灌溉農田的‘膜下滴灌’。水帶著肥料直接輸送到田里,澆水的過程也是施肥的過程?!?/P>
記者了解到,設置在示范區農田里的氣象綜合監測站,能實現對空氣溫濕度、光照度、降水量、土墑溫濕度和氣壓等實時監測。
這些信息會通過通訊中繼站直接傳輸到市、縣、村三級水資源管理信息化平臺,平臺會自動分析得出數據,計算出灌溉用水量、時間,再通過無線控制系統發布命令,灌溉就會自動進行。
通遼市通過幾年的探索和努力,把缺水的農業從“苦惱”中拉了出來,讓耕耘在土地上的農牧民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