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淘寶網“聚劃算”窗口開售巴美羊肉,首日即有4000多客戶網上搶購,其中“羊羯子”一款當日告罄。有人說,巴彥淖爾肉羊產業“火”了!
是的,2012年底,巴彥淖爾肉羊飼養量達到1890萬只,存欄843萬只,出欄907萬只,均居全區之首。形成了全國地級市中“三個第一”即,“飼養量第一、常年育肥出欄第一、四季均衡上市第一”的肉羊生產加工基地。被農業部、自治區列為肉羊產業重點發展優勢區域之一,被業界稱譽“全國肉羊看內蒙,內蒙肉羊看巴盟”。
巴彥淖爾羊肉之所以賣得火,是因為有政府的助力。政府以大紅公章作證:其產品是綠色原生態、全產業鏈生產的。那么,政府在市場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從巴彥淖財政這幾年對肉羊產業的扶持結果看,便可得到一些啟示。
頂層設計選產業
6年前,在市政府確定了農區畜牧業“主攻羊”的發展方向后,市財政也及時調整了財政支農工作思路,把支持農牧業結構調整作為財政支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職能就是要做好地區經濟發展的長期規劃和產業定位。先定位后發展是地區產業優勢形成的必然。隨著今年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的出臺,就是在提綱挈領,超前設計。巴彥淖爾肉羊產業發展也佐證了頂層設計的重要性。
早在2008年該市就制定了《現代農業肉羊產業發展實施細則》和《現代農業肉羊產業項目績效考評辦法》等管理制度。以“政府主導、財政牽頭、部門配合”和現代畜牧業“三退三進、六遠離”的原則,圍繞“種源基地、推廣體系、質量監測”三大體系建設,提高“兩帶”肉羊產區、肉羊產品深加工水平,用工業化理念推動肉羊全產業鏈升級發展。
“三退、三進、六遠離”即,“退出散養、退出庭院、退出村莊,進入小區、進入規模、進入市場循環,遠離村莊、遠離水源保護區、遠離交通要道、遠離屠宰畜產品加工廠、遠離學校醫院居民等公共場所、遠離旅游景區”。
依托中央、自治區財政資金及市級財政配套資金重點支持規?;?、標準化示范養殖基地和養殖小區及家庭牧場的棚圈基礎建設及配套設施和改造,通過龍頭企業建基地、養殖大戶帶小戶,引導養殖戶逐步退出散養,實行規模化經營。鼓勵企業發揮科研和技術優勢,加大種源基地、繁育基地、雜交基地、育肥基地建設,提高肉羊規模化養殖水平,并引進和扶持肉羊深加工龍頭企業打造特色名牌產品。
依托農區1055萬畝的耕地資源優勢,把肉羊產業發展軸心放在畜種和飼草料資源相對集中和豐富的農區建設“兩帶”。即,一是以臨河區、杭錦后旗、磴口縣及五原縣部分地區為主,發展集中育肥,建立優質肉羊商品生產帶;二是以烏前旗、烏中旗、五原縣部分地區為主,建立具有自主知識品牌“巴美肉羊”良種繁育生產帶。
目前,該市已形成“產業化帶動、規?;B殖、標準化生產、四季出欄、均衡上市”的肉羊生產新格局,也成為全國大型肉羊屠宰、加工、生產集散地,產品已遠銷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廣州等大中城市和周邊省區,部分清真產品還出口到東南亞及阿拉伯國家。
富川公司董事長陳懷森說:“現在回過頭看,早期河套地區選擇發展肉羊產業的戰略是正確的。從最初的‘建北方羊城’到‘小規模,大群體’,乃至后來的工廠化養殖,一路走來,都是政府定位與廣大人民群眾實踐活動高度結合的產物”。
改變方式扶龍頭
巴彥淖爾的肉羊產業能夠走在全區前列,財政的投入功不可沒。在補貼方法上,財政一改以往“撒胡椒面”的做法,而是捆綁資金、扶持龍頭、扶持規模戶,以“四兩撥千斤”的巧勁吸引了其他工商企業和社會閑散資金的快速進入。
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統籌安排、集中投入、各負其責、各記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則,以中央、自治區財政和項目實施企業自籌資金投入為主,地方財政配套資金和其他支農資金為補充,將林業、水利、農業開發、扶貧、交通等部門涉農項目資金盡量向肉羊項目園區傾斜,變分散投入為集中使用,變平面開發為立體發展。
6年間共整合各類涉農項目資金共計6613萬元,其中,整合林業、水利、農業開發等部門的涉農項目資金2636萬元;財政一事一議道路硬化項目資金510萬元;交通部門通村公路項目資金2130萬元;扶貧整村推進項目資金963萬元;科普惠農新村及防疫體系建設項目資金374萬元等。
在發展肉羊產業過程中,由于資金用量大、生產周期長,因此,財政作為項目牽頭部門十分注重資金撬動支點選擇的科學性。中央和自治區財政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及市級財政配套資金主要用于羊舍棚圈、儲料庫、儲草棚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實施企業和養殖戶自籌資金用于防疫室、配種室、消毒室等配套設施建設及購買種羊、飼草料加工機械等。另外,該市還累計安排943萬元專項獎勵資金,鼓勵大戶向規模化、工廠化、標準化模式發展,快速形成示范效應。
截至目前,該市已有6個旗縣區被自治區列入中央財政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支持范圍,其中臨河區、五原縣已完成了3年建設任務?,F已累計建成12家萬只以上肉羊養殖規模企業、101個專業村、77個專業小區、860個專業合作社,3個綜合示范園區。肉羊規模養殖比重達到65%以上,并已建成屠宰加工企業53家,年設計能力1200萬只,約25萬噸。
雪中送炭正當時
“財政資金扶持羊產業,成功之處有三”,巴美肉羊公司董事長趙煥軍說,“第一是及時,早年自治區實施‘禁牧’時,農民一時找不到圈養的方法,很快就出現了大面積宰羊棄養的現象。雖然當時國內高端羊肉價格不斷上漲,但農民仍跳不出‘養羊不掙錢’的怪圈。市政府高屋建瓴,審時度勢及時出手救市,保留了‘火種’,開始了由草原向農區、傳統向現代畜牧業的戰略性轉移;第二是采取了好方法,優選產業,優選大戶,‘埋伏’于羊產業,為后來市場轉暖贏得了先機;第三是財政在專項資金的撥付、使用和監管方面做到了??顚S谩⒗壥褂?、多元發力、有檢查、有驗收、有要求、有獎懲”。
趙煥軍的企業是河套地區最早帶著城市商業資本入駐農區發展羊產業的,也是最早運用先進的工廠化理念養羊的企業,前后奮斗了10多年,才發展成養羊數量全區第一的規模,并且做到了繁育、飼養、飼料加工、沼氣發電、有機糞肥加工、屠宰分解、網上銷售等全產業鏈循環發展。期間,在規模上不去、產業鏈不配套、資金鏈即將斷裂之時,是財政資金及時扶持,才得以挺過來,大獲成功。
隨著巴美、宏寶、富川、蒙羊、青松草業等12個萬只規模以上標桿企業的興起,才破解了“養羊不掙錢”的難題,大幅度提升了肉羊產業利潤空間,現已形成了“全民養羊”熱潮,大量城鎮居民、企業家紛紛涌入農村養羊,出現了“磨不推自轉”的情景。
從2008至2013年,該市6年累計共投入肉羊產業資金達93100萬元,其中,中央和自治區財政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26700萬元;市和旗縣財政配套資金9146萬元;整合交通、水利、扶貧等部門各類涉農項目資金6613萬元;項目企業、農牧民合作組織及養殖戶累計自籌資金共計50641萬元。
目前該市26.5萬農戶中養羊農戶達到90%。農牧民年人均純收入1.07萬元,其中畜牧業人均收入2412元,來自肉羊產業的收入就有1833元,占畜牧業收入的76%。30%以上耕地實現“為養而種”,秸稈及輔料轉化率達90%。
市財政局副局長張玉明對記者說:“現在我們的肉羊產業已成為巴彥淖爾的標志性產業,同時也是一個朝陽產業,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這主要得益于自治區財政廳多年來對我市肉羊產業的鼎力支持和幫助”。
根據河套平原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巴彥淖爾市政府將肉羊產業發展目標定為:將巴彥淖爾打造成國家級綠色優質肉羊生產、加工、輸出引領示范基地,填補國內肉羊生產研發空白。但從目前來看,尚屬起步階段,仍需各界有識之士的支持和業內人士的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