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辟渠道聚人才。為廣泛集聚人力和智力,吸納更多的優秀人才投身于新農村建設,開發區采取“選聘技術員+大學生村官”的方法壯大農村人才隊伍, 145名種養殖技術員和42名大學生村官吹響農村人才“集結號”,為新農村建設增添了新力量。同時,以金煤化工為依托,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開辟聚才新途徑。目前,已有30人簽訂了見習協議,為金煤化工增添了又一批生力軍。開發區還成立了通遼市惟一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下設蒙牛乳業、蒙鵝鵝業、潤鳴新素材、艾迪森生物藥業4家分站,把高校、科研院所的智力資源引向企業。同時,把企業的實際需求引向高校、科研院所,促使“產學研”相結合。其中,蒙鵝鵝業工作站招收的2名博士后,研制出200萬毫升抗鵝病毒性卵黃抗體和160萬毫升鵝鴨大腸桿菌滅活疫苗,應用于實際生產中,為通遼蒙鵝鵝業有限公司挽回經濟損失1900余萬元。
開發資源育人才。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力整合部門資源,依托各部門實施的“陽光工程”、“雨露計劃”、“萬人職業技能培訓”等工程,每年培訓各類人才2600多人次,SIYB創業培訓170多人,其中90%以上實現成功創業。開發區還承接了公務員及事業單位繼續教育培訓工作,去年共舉辦培訓班4期,培訓公務員99名,事業單位人員167人,并全部通過了理論考試,使人才隊伍素質得到整體提升。此外,開發區全面推開了職業技能鑒定工作,完成鑒定990人。
激活潛能用人才。經濟技術開發區充分利用好現有人才,做好人才“挖潛”工作,防止“人才庫存”、“智能積壓”現象發生。完成了機關事業單位958人次的正常升級、滾動晉級、學歷定級、轉正定級,并首次為682名教師核定實施了績效工資,從而激活這些人的內在潛能;開發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還組織115人參加初、中、高級職稱資格評審,組織127人參加職稱計算機、外語及經濟師考試,完成了開發區本級27人的職稱聘任工作;為給博士后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保證人才能進得來、留得下、安心搞科研,開發區健全完善了多層次、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形成了自治區、市、開發區三級資金投入體系,在將上級部門撥付的資金發放到位的同時,每年在財政預算中列入180萬元的人才開發基金,每年為每個工作站匹配5萬元的工作經費,為每名博士每月支付5000元生活補貼和日常經費。此外,開發區還成功地探索出“公推直選”、“兩推一選”和“職業化管理”等選人用人模式,進而挖掘出了大批人才,最大限量釋放人才的作用和潛能,形成良好的用人氛圍。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