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鄂托克前旗“生態新政”:過去補“劣”現在獎“優”
發布日期:2010/5/25 15:24:42
查看次數:次
多年來,不少地方的生態項目和資金安排幾乎形成一種慣例,即哪個地方的生態環境惡化嚴重,生態項目和資金自然安排到哪個地方。
地處毛烏素沙地腹地的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卻打破了這種“慣例”:哪個地方生態保護和建設得好,生態項目和資金就向哪個地方傾斜,并設立生態獎勵基金對在生態建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農牧民給予重獎。一種“保護、建設生態光榮,破壞生態可恥”的社會風尚正在形成。
兩個月前,鄂托克前旗政府拿出100多萬元設立生態獎勵基金,對全旗生態建設和保護的典型戶及先進村嘎查進行了表彰獎勵,200多位經公選產生的農牧民披紅戴花參加了表彰大會,受獎戶最高獲獎3萬元。
城川鎮巴彥希里嘎查的牧民張海兵,讓7000多畝荒沙成為綠色牧場,獲得了生態基金一等獎。張海兵拿到獎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買樹苗。他說:“種了多年的樹,兜里一有余錢就會花在綠化上,都成習慣了,累積下來,所有的植樹投入可以蓋三四套新房子。”讓他沒想到的是,獲獎后旗林業局還贈送他1萬株樹苗。“今年,我的綠色牧場面積又要擴大了!”
“過去分草場時,生態狀況差不多的嘎查,20年下來,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獲得保護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一等獎的敖勒召其鎮牧民米啟旺告訴記者,以往從上到下安排生態項目和補貼資金,都重點考慮生態脆弱的地方。這種做法給人感覺在鼓勵大家去破壞生態,對那些從沒享受過項目補貼而又默默無聞保護生態的農牧民不公平。
鄂托克前旗旗長于新芳告訴記者,旗里制定《鄂托克前旗生態建設表彰獎勵辦法》,就是要建立“生態惠民”的長效機制,保障農牧民參與生態建設的自主權,享受生態建設成果的優先權,形成一種“只要對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作出貢獻就大獎特獎”的良好氛圍。
獎“優”徹底改變了過去“政府拿錢、農牧民搞建設”的被動局面,實現了農牧民由“要我搞生態建設”向“我要搞生態建設”的轉變,全面調動了廣大農牧民參與生態建設與保護的積極性。目前,鄂托克前旗植被覆蓋度和森林覆蓋率分別達到81%和15.4%,進入建旗30年以來生態建設步伐最快、效果最好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