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一、產業升級的三種形式
二、產業升級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兩種發展機制
三、發展新興產業關鍵是發展模式升級
四、發展新興產業需要信心、決心和寬容
五、要特別重視產業化前的謀篇布局
六、探索以市場為導向的產學研結合的途徑
七、中小企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八、重視原始創新和戰略高技術研發能力的培育
九、實行“市場準入從寬,技術標準從嚴”的政策
一、產業升級的三種形式
一是產品技術的換代升級。例如,由軟盤存儲器升級為U盤和光盤,由含氟冰箱升級為無氟冰箱,由彩色顯像管升級為平板顯示器,由一般加工升級為關鍵零部件、關鍵裝備制造等。二是在產業鏈上向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領域延伸。如由一般加工制造向上游的研發、產品設計、技術專利、技術集成、融資、投資延伸,向下游的品牌構建、商業模式創新、流通體系、系統服務、物流、產業鏈管理等延伸。這些上下游的經濟活動就是現代服務業的內容,其增加值率更高、對產業的掌控能力強。三是創建新興產業。新興產業是指,基于重大發現和發明而產生的將改變人類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新產品和由此產生的新的產業群。例如當前的新能源、環保產業、電動汽車、生命科學、生物工程、新型材料等。
在產業升級的三種形式中,前兩種是企業時時進行的常規的發展方式,是保持和提高競爭力的基礎。而新興產業則可以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社會進步的新興力量。新興產業往往處于技術尚不成熟、產業壟斷尚未形成、商業模式還存在不確定性的階段,為后來者在某些領域的“彎道超車”創造了條件。例如臺灣地區在大規模集成電路產業化初期、韓國在液晶顯示器產業化起步階段一舉實現了超越,至今占據領先地位。這正是當前我國特別注意新興產業發展的原因。
產業升級的三種方式都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是升級的路徑選擇。產業升級的本質意義是在產業鏈上的升級,有更強的能力參與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業環節。固守于低端制造環節的所謂“新興產業”,那是他人的新興產業;由老產品的低端制造變為新產品的低端制造,即使產品升級了,那也是他人的產業升級。若沒有自己的技術發明和專有技術,20多年前組裝磁帶“隨身聽”與10年前組裝DVD“隨身聽”,對我們來說,它本身并沒有什么“升級”的意義,也不能分享產業和產品升級后的經濟利益。
二、產業升級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兩種發展機制
在原有技術體系下的產業升級與政府認定并推進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屬于兩種不同的發展機制,必須明確界定政府在兩種情況下的地位和作用。
在不改變技術體系和技術范式的情況下,由技術創新發展為新產品、培育出新的產業鏈,甚至開拓出一個新的產業細分領域,這是不斷地、大量發生的。
例如從臺式計算機到筆記本電腦,從固定電話到移動電話等。持續的創新和結構升級活動不斷創造新興產業產生的技術要素,它是新興產業產生的土壤和基礎。這類產品升級帶動形成的新的產業鏈,甚至衍生為新興產業,是技術進步與市場激勵共同作用的結果。
對于這類經常性產業升級,政府不可或缺的作用不是通過立項、計劃、審批等進行直接干預,而是創造好的大環境,由市場引導和激勵企業家、創業者和科技人員,使創新活動成為普遍的、持續的、大量的經濟活動。
另外,政府根據國家發展戰略,在一些具有很強“正外部性”、有超越經濟意義的領域選擇一些產業,確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市場失靈的環節以政府的力量規劃、投入、組織、協調和推進,這是產業升級和技術跨越的又一個重要支柱。
從歷史上看,有很多成功案例。1961年5月美國啟動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高峰時有2萬家公司、200多所大學、80多個研究機構、30萬人參加。到1972年登月成功。歷時11年,確立了美國航天第一大國的地位,并發展出了一個完整的、全新的航天產業,確立了美國從材料到通信控制等多個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在我國經濟技術還十分落后的情況下,從國防安全目標和國家生存大戰略出發,歷經十年的艱苦努力成功地實現了“兩彈一星”計劃,并開拓了中國的核工業和航天工業體系,帶動了諸多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的發展。
現階段政府選擇戰略性新興產業應主要考慮五個因素:一是有引領未來的先導性,有利于搶占科技制高點和應對日趨激烈的全球競爭;二是有利于保障國家安全,可以提高國家綜合實力;三是能形成持續時期較長、規模較大的市場;四是產業鏈長、產業規模大、帶動能力強;五是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相對成熟且有一定的產業基礎,具備近期或中期產業化條件。
三、發展新興產業關鍵是發展模式升級
在技術模仿階段,大都是國外發展出新技術、新的產品,如PC機、顯示器等,我們引進技術或接受產業轉移,以加工制造為切入點,快速進行產業化跟蹤。在這種情況下很少有屬于自己的創新產品和屬于自己的新興產業,經濟效益也十分微薄。例如,為耐克代工,外國廠商賺1美元,中國只能分到4分錢。這是生產力水平較低情況下的發展模式。
發展新興產業,是生產力提升的一次爬坡。意味著我們要從長期熟悉的,以引進外資、技術模仿、接受產業轉移,專注低端制造的經濟活動,升級為主要依靠自主技術來源、主要靠本國資本和主要以自己的力量將創新的技術發展為先進的產品,進而實現產業化,成為一個新興產業。
實現這一變革的關鍵因素是創新能力。新興產業不是靠單一技術突破就能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的優勢地位也不是靠一次偶然的技術領先決定的。政府和企業關注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首先要聚焦于培育自主創新能力、著眼于掌握核心技術。沒有核心技術,就無從談論“新興產業”;技術受制于人,就無所謂發展方式轉型。
后發展國家的一個優勢是可以從公開市場獲得先進技術。即便只是二流技術,但仍至關重要。把握得好,可以從消化引進技術的過程中完成一次次學習的過程,并獲得自主開發的能力。日本、韓國和臺灣地區都經歷了這個過程。他們從技術引進到自主創新、到技術輸出,大約經歷了25年至30年。我國大規模技術引進已經20多年,到了轉型升級的時候了。
現在,中國產業升級遲緩的主要原因,不是產業規模、不是缺乏資金,而是發展模式落后。在擴張產能的投資嚴重過度的情況下,技術投入卻嚴重不足。即便對引進的技術,往往也以“可以使用”為限,沒有足夠的耐心消化吸收。在引進、再引進的過程中,大多未能獲得“舉一反三”的技術能力。
進入發展方式轉型升級的階段后,過去30年我們長期依賴、最為熟悉的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必須由熱衷于投資轉向關注創新能力建設,由熱衷于規模擴張轉向關注產業競爭力的提高,由熱衷于低端制造轉向關注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就是說,不能套用過去的發展模式來抓今天的新興產業。我們必須理解,如果我們的經濟活動方式不能轉變、不能由低端制造向高生產率的設計、研發、品牌、營銷、產業鏈管理等環節延伸,就永遠沒有屬于自己的新興產業。當前,要防止接過“發展新興產業”的口號,卻推行“升級版”外延擴張和新一輪的“兩頭在外”、“三來一補”的低端制造。結果,制造了一場虛熱,而發展方式又回到原點。
四、發展新興產業需要信心、決心和寬容
發展新興產業意味著我們要由技術跟蹤者,轉變為自跑者,并乘機成為領跑者。能否順利實現角色轉變,對我們既是一次艱難的攀登,也是一次歷史性考驗。
后起者技術追趕會遭遇外部和內部的雙重挑戰。從外部看,當技術差距大的時候,可以“省時省力”獲得相對先進技術的誘惑可能磨滅一些企業自主創新的意志;當我們技術能力影響到原有公司技術壟斷地位的時候,他們或通過知識產權、專利、標準等設置壁壘,強力打壓;或以強大的資本實力將其“收編”,停止我們技術追趕的進程。
從內部看,較長時間、較大數量的技術引進,在生產方和需求方都打下了深刻的烙印,產生了完全不同的結果。有的企業從中找到了差距、看準了方向,激發起技術追趕的激情。例如大型火力和水力發電機組,經引進、消化、再創新,在較短時間內實現技術跨越。但也有的企業看到巨大的技術差距,失去了信心,由“技術自卑”發展成“技術依賴”;還有的企業以投機的心理尋求“捷徑”,認為有了省時省力的技術來源,自己沒有必要再去研發,掉進了技術引進的陷阱。
很多用戶、包括部分政府采購,在“不差錢”的情況下,他們不相信本國企業,不愿給本國創新產品提供參與競爭的機會。甚至“巧妙”設計標書,以“沒有首臺首套成功經歷”為由,把國內潛在奪標廠家“定點排除”。上海振華港機董事長管彤賢無奈地說:“中國企業的創新產品只有先在國外打響,回過頭來才能進入國內市場。”
由種種缺乏民族自信形成的軟約束對自主創新的傷害不可低估。一方面給本來就十分困難的創新活動制造了更多障礙和困難,特別是封堵了市場出口;另一方面如果演變成一種崇洋和自卑的文化,將使創新活動從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打壓;如果創新的精神支柱垮塌了,創新的潛能將被埋沒。這是任何企業或個人無法抗拒的一種文化力量,需要實施國家創新戰略,提升民族自信。
因此,由技術跟蹤向自主創新的轉型中,不僅要應對來自外部的挑戰,更難克服的是來自內部創新文化的缺失。最近,江澤民同志在一篇論文結束語中寫道:“許多時候,不是我們沒有跨越的潛力,而是缺乏創新的膽識;許多事情,不是我們沒有突破的可能,而是缺乏必勝的信心。”中國人不乏創新意識和才能,作為后起的國家技術追趕需要的是全社會的信心、決心和耐心。
五、要特別重視產業化前的謀篇布局
迄今為止,我們還缺乏在掌握領先技術的領域催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成熟經驗。包括對技術價值的判斷、產業化前景的評估、經濟可行性的研究;也包括專利、標準和知識產權戰略、商業模式、切入市場方式;還包括如何走出產業化初期“先有雞、先有蛋”困境。
新興產業進入孕育期,以知識產權為代表的“跑馬圈地”的運動已經開始。專利、標準、規制等都有先入為主和“路徑依賴”的特征。一旦被他人搶先,大多數情況下后來者只能亦步亦趨地后邊跟隨。如果另辟蹊徑,則要付出巨大的代價。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低層次是生產制造的競爭,高層次是專利標準的競爭。因此,新興產業的競爭從孕育期就開始了,早期的謀篇布局深刻地影響著后期的競爭地位。
首先,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屬重大經濟決策,它是基于全球視野、戰略眼光,持續跟蹤科技革命進程、進行深度產業研究,并根據本國比較優勢做出的戰略抉擇。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說,“選擇關鍵核心技術,確定新興戰略產業直接關系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國家安全。選對了就能跨越發展,選錯了就貽誤時機”。奧巴馬上任后很快提出新能源、電動汽車、智能電網、物聯網、云計算等作為重振美國經濟的突破口。美國作為全球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轉瞬間卻占上了新興產業的領導地位。這充分顯示它強大的技術儲備和產業戰略研究儲備的巨大威力。在我國,設立或委托高層次專業機構進行產業戰略研究,有利于把握方向、科學決策。
其次,在我們認定了新興產業后,應當及早制定知識產權戰略,一是針對關鍵技術部署研發力量,對“關鍵的薄弱環節”給予足夠的研發投入(如美國政府大力度投資動力電池研發);二是在重大技術結點搶先技術突破并注冊專利;三是技術可行性一旦確立,及早遴選行業或國家標準、搶占國際標準。
第三,我們與國外進展大體同步的情況下,有兩種選擇:一種是等國外產業化、市場化基本成熟,越過風險期,我們立即跟進模仿。這樣做,投入較少、風險較小,但永遠也不能進入產業領先地位;另一種選擇是,在選定的機會來臨時,就以更大的政策和資金投入,加快后續研發、完善知識產權體系、制定技術標準、探索符合國情的商業模式,以我為主實現產業化。后一種做法需要較多投入、冒較大風險,還會遇到來自國際競爭對手的巨大壓力。但一旦成功,在這個領域則可以獲得產業領先地位,從而得到相應的先發效應。
六、探索以市場為導向的產學研結合的途徑
良好的產學研創新體系可以為新興產業提供持續的技術來源。產學研如何結合仍是一個值得探索問題。在科研、轉化與產業化的長鏈條中,科研機構與企業處于不同位置,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也有分工。
大學有跨學科的優勢,既有教授們的知識積累和傳承,又有創新意識最旺盛而且不斷流動的學生作為新生力量,是當代知識創新最重要的源泉。大型企業盡管在原始性技術創新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但它強大的產業能力和在復雜的“技術集成”中的重要地位卻是其他機構無法替代的。因此,大型公司必須擁有強大的核心技術和技術能力,其中的一個重要表現,是能敏銳地捕捉全球相關技術信息、善于發現新技術的市場價值、具有從全球獲取技術資源的本領,并有能力將新技術集成于特定產品。
大學與企業“兩張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兩者之間缺乏一個“結合”的平臺。實際上在知識創新與產業化之間是一個廣闊的地帶,在這個地帶要承接大學和研究機構的“溢出效應”,將創新的知識轉化為大量的、多種多樣的、可供應用的技術,為大企業的產業化提供技術要素。在這個轉化平臺上,最為敏銳、最為活躍,具有不可替代地位的就是創新型中小企業。
產學研結合有多種途徑、多種機制。但一般而言,這是在優勢互補基礎上的利益結合。這種結合不是靠政府來安排,而是在政府提供的政策環境中,院校、科研機構、中小企業、大型企業在市場作用下,各自發揮優勢,自由選擇的結果。
市場的作用和政府的規制應當促進產學研各方都能揚長避短。大學的科研成果不一定都得自己做技術轉化;中小企業的每項轉化成果,并不一定都由自己去大規模產業化;大型企業所需的技術也并非每項都得“自主開發”。依托市場化、專業化的金融服務、技術服務的支撐與撮合,眾多創業者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吸納院??萍蓟顒拥臄U散效應、吸引院校流出的人才,并發揮科技園區技術創新的集聚效應,為大型企業的技術集成提供充足的技術來源;大型企業則可以利用其組織平臺和資金實力,將大量、分散的科技成果經集成、整合和再創新,開發出有品牌支撐的市場主流產品。這一過程不斷循環,就會出現新產品層出不窮、產業升級不斷發生的生動局面。例如,硅谷中小企業的技術來源大多與斯坦福大學有關;世界路由器巨頭思科、著名的醫藥公司輝瑞,以及西門子、菲利浦等公司,都是在不斷集成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成果中占據了行業領先地位的。
七、中小企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技術變革存在不確定性,有效的創新機制往往需要強烈的產權激勵,敏銳的價值發現能力,靈活的決策機制,尊重個人的制度安排和既勇于冒險、又有利于分散風險組織和機制。民營科技型中小企業由于更加符合這些特質,使他們成為技術創新的一支生力軍。
在革命性新技術出現時,大企業往往因對傳統技術的依戀和大量存量資產的拖累而躊躇和猶豫。而科技型中小企業卻可以從中找到施展的機會,愿意以更高的熱情義無反顧地推進新的技術變革。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國外對我們高度封鎖的超高速局域網核心技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CPU、大容量鋰電池和液流電池蓄能電站等都出自于民營科技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
從產業發展的歷史看,無論是計算機、互聯網、無線通信還是光伏發電、新能源汽車,任何一個產業都是在一項或一組重大技術突破的基礎上,附之一個龐大的技術群而發展起來的。其后續發展還需持續的技術來源不斷完善產品、建立完整的產業鏈,同時還需要大量細微的創新開拓增值業務、擴展邊緣業務和強化產業滲透力,圍繞新興產業形成多層次市場。在這過程中,科技型中小企業處于不可或缺的地位:第一,它是新興產業發展持續的技術來源;第二,它是建立完整的產業鏈的主要力量;第三,它是圍繞新興產業開拓增值業務的主力;第四,它是推動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市場的主角。
按照傳統的做法,當一些產業被國家重視時,政府就會制定產業政策,設定發展目標、設立進入門檻作為提供資金、稅收等支持的條件。而中小企業往往被排斥在外。這一政策的出發點是忽略了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生力軍作用。大量的富有生機和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是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即便大型公司最發達的美國,80%的技術創新也出自于中小企業。在發展新興產業中,應改變傳統做法,進一步確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并認真解決政策歧視、市場準入難和融資難等發展瓶頸。
八、重視原始創新和戰略高技術研發能力的培育
原始創新和戰略高技術研究在發展新興產業中具有基礎性作用。較長時期以來,這類研發主要靠國家研究機構一條腿走路,投入有限,成為我國更加薄弱的環節。近年來,有些企業和企業化的研究機構開始進入戰略高技術研究領域;一些學成歸國人員創辦企業或研究機構從事原始性創新。例如華為公司每年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10%,其中“預研究”占10%,不但對企業快速成長提供了技術支持和儲備,而且已經開始進入相關基礎研究領域;華大基因研究院從基因測序入手,向農業、醫療等領域滲透不斷取得突破;光啟理工研究院正致力于新型超級電磁材料研究;凱賽生物工程以生物法產業化生產生物燃料走在了世界前列;北科公司在干細胞醫療技術研究方面達到了世界水平。
現在,企業投資從事該類研發活動的規模還不是很大,但這是中國產業升級非常值得重視的亮點。同樣是基礎性研究,企業的科研與政府研究機構科研是有區別的。企業在原始性創新和戰略高技術研發的投入屬于資本投資,課題的選擇有特定產業的背景、有產業化應用的企圖、有獲得長期回報期望。這些創新和研究一旦取得突破,往往很快會“裂變”出眾多應用技術,直接服務于技術升級,甚至會擴展為新興產業。這類創新活動是我國搶占未來經濟技術至高點的重要基礎因素。盡管創新可能失敗,但政府應十分珍惜并給予足夠的關注和支持。
九、實行“市場準入從寬,技術標準從嚴”的政策
原有產品的技術升級,行業內大企業有優勢。但在重大技術變革的時候,產業結構和企業競爭格局卻面臨重新洗牌。面對革命性替代技術,行業內企業,特別是大型骨干企業,由于技術的路徑依賴和轉換成本高,往往本能地猶豫和觀望,甚至壓制新產品的面世,以期延長成熟產品、成熟市場的壽命周期。例如,DVD技術早已成熟,但磁帶錄像機并未立即退出,只是當中國的VCD出來后,DVD才推向市場。因此,把發展新型產業的希望局限于業內大企業可能會因缺乏競爭而貽誤時機。重大技術突破為新的進入者提供了機會,他們輕裝上陣、沒有后顧之憂,更愿意挑戰難度更大、風險較高的新技術和新產品,成為推動新興產業發展不可忽視的力量。無論是動力電池關鍵材料,還是首批電動汽車,都是新的進入者率先取得突破的。新進入者另一個作用,就是可以改變業內企業的惰性。
新興產業技術還不成熟,技術路線還有多種選擇,形成主流產品和商業模式還需市場的篩選。因此,產業化初期要經歷一個試錯的過程,這期間應采取“市場準入從寬”的政策,盡快形成多樣化的市場結構和多元主體、不同技術路線競相發展的局面,接受市場的篩選。此時,由政府認定哪種技術可行或不可行,只有哪個或哪些企業可以進入,是不明智的。新進入者是縮短試錯過程最活躍的力量,從中有可能出現一些“黑馬”。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