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燕山山區工業和經濟發展水平較好與傳統農業落后傳統發展方式之間的矛盾以及“工農業發展不協調”、“城鄉發展不協調”的突出問題,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將代表燕山山脈典型特點的山區縣(市)遷安市作基地,從2002年起,開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研究和示范。
項目針對該地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編制了《遷安市農業與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規劃》等7個發展規劃;建立了強有力的項目組織管理體系;規范的制度體系;搭建了技術、政策、資金和項目服務平臺;開展了百名專家、百項技術進遷安的行動,為項目實施提供強有力的各種資源保障。按照“層次推進”的發展進程分三個階段進行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
2002年以來,共有317項科技成果落戶遷安市,培訓農民11.5萬人次,成果覆蓋遷安市19個鎮鄉486個村10.5萬戶,鎮鄉覆蓋率100%,村覆蓋率90%以上。遷安市主要農作物調優率達90%以上,農民人均增收810.75元。最高年份2009年的推廣面積89.3萬畝,占遷安市耕地和林果總面積的81.1%。年推廣面積逐年增加,累計推廣面積311.26萬畝。為遷安建立了八大綜合示范園區;扶持培育了農業龍頭企業23家,注冊品牌10個,應用52項農業標準與規范,創省級名優農產品19個,9個農產品通過了“綠色食品”認證,43個農產品通過了有機認證,年銷售額2.47億元,先后有20個產品或中國(廊坊)農產品交易會名優農產品。農業機械化率由2001年的65%上升到2009年的79.5%,城鎮化率由2001年的21%上升到2009年的51%,農業產業化率由2001年的34%上升到2009年的68%,獲社會經濟效益5.8億元,在山區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中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由于本項目的實施,還使60個省部級以上項目落戶遷安,吸引社會資金2.3億元。
通過項目的實施,創立了“科技引領,政府扶持,供需對接,項目運作,互惠互利”的政府與科研單位有機結合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探索出了“規劃先行,技術跟進,園區示范,信息快遞,梯次推進”的適應于市場經濟的山區現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新方法;走出了“以工補農,優化產業,打造精品,擴展功能,循環發展”的山區現代農業發展之路。推動了遷安農業由傳統向現代發展方式的轉變,促進了工業化、城鎮化、產業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
5月9日,由河北省山區經濟技術開發辦公室組織同行專家對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和遷安市人民政府共同完成的“燕山山區科技引領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典型示范”項目進行研討,會上,北京林業大學校長尹偉倫院士等專家認為,該項目建立了科技支撐和引領山區現代化農業發展的綜合模式,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具有示范推廣價值。
整合資源:創立促進山區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新機制
燕山橫亙在京、津、冀北部,是首都的綠色屏障和水源地。燕山河北轄區內包括承德、唐山、張家口、秦皇島和廊坊5市36個縣(市、區),占全省172個縣(市、區)的20.9%,占河北省山區縣(區、市)的55.4%;總面積7.97萬平方公里,占河北省國土總面積的42.4%,占河北省山區總面積的68.1%;總人口1385萬人,占河北省總人口的20.1%,占河北省山區人口的56.8%。燕山山區是河北省重要的特色農產品生產區域,也是首都生態建設的重點地區,其農業農村發展的進程直接影響著首都的農產品有效供給和生態安全,在河北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現代農業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遷安市位于燕山南麓,處于“京津唐秦承”城市圈中心位置,區位優勢明顯。具有低山、丘陵、谷地、平原地貌類型,其平原、山地、沙地各占1/3。農業以種植小麥、玉米、雜糧、甘薯和果樹等為主,是燕山山脈典型的半山區傳統農業縣(市)。
河北省農科院在對遷安市農業生產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提出在遷安市建立現代農業綜合轉化和示范基地的構想。該想法得到遷安市委、市政府贊同。
2002年,雙方本著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簽訂了“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示范縣(市)建設科學技術合作協議書”,市院合作項目正式開始實施。
“市院合作”是政府和科研單位結合,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實現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方式,國內很多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也都進行過嘗試。
上世紀80—90年代,河北省組織河北農業大學等大專院校、科研單位送科技進山扶貧方式,曾走出了享譽全國的“太行山道路”;本世紀初,黑龍江農科院科技幫扶10個弱縣的“龍江”院縣共建發展農業生產模式;以及各地普遍實行的“科技下鄉”活動等,通過送科技到基層進行科技扶貧或促進生產發展,對當時當地的農業發展起到了積極地促進作用。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單向推動農產品量的增長模式已明顯不適應時代的發展,技術的供需雙方難以形成利益的共同體,不能建立起長效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為此,探索在我國農業農村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時期和大力推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階段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長效機制日益重要。在具有燕山山區代表性和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時期的遷安市,建立“科技引領型”的成果轉化模式,為燕山山區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樹立先導型樣板成為共識。
通過平臺建設整合資源,使平臺建設成為項目建設事半功倍的有效載體。為了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以院方專家和成熟的技術為核心,充分發揮遷安市政府的扶持、協調作用和地方科技人員的配合作用,他們共同搭建起了技術、政策、資金、項目平臺。
技術平臺:
本項目中共有10個專業100多名院方專家形成了與遷安主導產業相匹配的專業和梯形智能結構,連同引進遷安的317項技術構成了促進遷安農業生產發展的科學技術平臺。
政策平臺:
在市院雙方確立的“依托創新、開放聯合、加快轉化、服務遷安”合作方針指導下,作為年度工作重點,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每年實施 “派百名專家、帶百萬資金、轉化百項科技成果到遷安”的“三百服務工程”;同時,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做強市院合作項目服務遷安農業發展的意見》,把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中做出的成績作為年終考核、職稱評聘的重要依據;圍繞遷安農業主導產業開展抓典型、樹樣板、組織技術擂臺競賽等活動;在遷安項目建設的組織協調和專家調度工作等方面出臺了18項服務遷安的政策。
遷安市委、市政府把市院合作項目作為農村經濟發展重要的惠農工程項目來抓,連續八年寫進了市委、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把設施農業、林果業等納入政策性農業保險范圍,進一步提高防范風險能力”。先后與院方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市院合作項目管理意見》、《遷安市人民政府、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農業科技合作工作方案》等3個專門文件,為市院合作提供了一個寬松的政策環境。
資金平臺:
市院雙方設立了市院合作項目基金,建立了一個“遷安市安排專項資金、遷安市及有關部門與院方聯合爭取國家、省農業項目經費和院方在遷安市實施國家、省科技項目資金”等三項資金的市院合作項目資金平臺,用于作為鼓勵農民、企業、農業服務組織、科技示范大戶或種植大戶重點項目的建設保障資金。
2002—2009年遷安市政府財政直接撥款2815萬元作為專項基金,院方在遷安投入成果轉化資金300萬元,市院雙方聯合爭取國家、省、部、唐山市各級項目資金3200萬元,共計6315萬元用于市院合作項目建設,吸引建設項目社會資金2.3億元,為保證市院合作項目順利開展提供了雄厚的資金保障。
項目平臺:
項目是市院合作中科學技術的主要載體。合作期間,市院雙方圍繞著遷安市雜糧、甘薯、蔬菜、花生、果品、苗木、飼用作物和農產品加工八大產業優勢進行了項目平臺建設,制定了市院合作項目補助或扶持辦法,鼓勵農民、企業、農業服務組織、科技示范大戶或種植大戶進行新品種引進與示范,甘薯繁育基地建設,名優精品蔬菜果樹示范園和農業觀光旅游專業村、品牌注冊等特色農業重點項目和具有引導性的農業重點項目建設,院方進行項目建設的科技指導并提供先進的科學技術,雙方根據項目投資規模、方向和帶動能力給予項目資金的補助。
到目前為止,院方共在遷安引進新品種227 個,新技術90項,集成技術30項。與此同時利用遷安的資源、生產、經濟優勢和院方的科技優勢,市院雙方聯合向國家、河北省和唐山市有關部門爭取項目60個。包括國家級科技攻關后補助項目——甘薯產業化促進項目、國家谷子改良中心“十五”重大科技項目——綠色雜糧產業開發項目、國家科技部重點開發項目——優質果品示范項目等7大類重點研究、示范、開發項目14項;實施了省科技廳農業新品種展示、河北省農業科技園區等建設類項目等省部級項目43項,這些項目的實施有力的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
科學規劃:構建科技引領山區農業發展方式
遷安市屬于典型的半山區,為優質核桃、板栗等干果的優勢產區,是馳名中外的“京東板栗”主產區。其山區晝夜溫差大、光照資源充足的氣候特點又非常適宜發展優質雜糧、甘薯等,曾是河北省重要的山區農業縣市。
由于長期的傳統農業發展方式,使遷安市沒能很好的發揮其資源優勢。存在著農業生產資源豐富,但主導產業優勢不突出;品種混雜,產量低;以農戶分散生產、生產規模小,生產技術落后,產品自產自銷為主要經營模式,產品無標準,無規范,等級層次不齊;農產品產業化程度低,產業鏈條短,沒有深加工產品更沒有形成品牌,市場競爭力差,農業產值低;鐵礦無度開采,生態環境破壞,農業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等突出問題。
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他們確立了“以農民增收、發展現代農業、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目標,通過農業結構調整戰略、創新戰略、品牌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以科技引領、政策支撐、項目拉動、園區示范為手段,構建以“技術”為核心的專家、制度、產業三維一體的長效運行機制,最終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總體思路。
在對遷安農業發展現狀調查研究和技術需求分析的基礎,他們分階段、分產業制定了以《遷安市農業與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規劃》為代表的7個發展規劃。建立了項目組織管理體系,由市院雙方主要領導組成的領導小組,由院方和市方不同專業學術帶頭人組成的專家小組,由院市雙方業務主管部門管理下的專家工作站和試驗站組成的工作小組。
按照“層次遞進”的原則,他們確立了分進行技術引進和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和產業發展,實現城鄉統籌發展三個階段進行項目研究與示范。
為了實現“三步走”的戰略,從加強項目組織管理體系建設入手,他們建立了包括領導小組、專家小組和工作小組三部分的項目組織管理體系,分別負責整體項目的調控、整體項目的技術決策、以及對科技合作工作進行組織協調管理,制定年度工作計劃實施方案和組織落實。
規范的制度體系是本項目順利進行的體制基礎,市院雙方根據遷安市農業發展的特點,分階段出臺了22個配套的管理性文件,形成了一套階段式遞進的規范性管理制度。
在技術引進、示范、調整農業結構的第一階段,市院雙方為了明確責任,規范義務,簽訂了《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示范縣(市)建設科學技術合作協議書》、《聯合建立蔬菜種植繁育基地合作意向書》、《合作開發綠色雜糧項目協議書》等包括8個法定協議在內的10個規范性管理文件,保證了品種改良和新技術的推廣示范。
在農業規?;?、產業化的第二個階段,市院雙方以項目為載體,按年度分別制定了《省農林科學院駐遷安專家站管理辦法》、《市院雙方關于建立專家工作站和農業科技試驗站的意見》、《2004年科技合作項目管理辦法》、《2005年市院合作項目補助方式及標準》、《2005年市院合作項目扶持獎勵辦法》、《2006年市院合作項目扶持辦法》、《2006年市院合作項目資金管理辦法》等9個促進科技成果大面積示范、龍頭企業發展和創名優品牌的扶持辦法和獎勵制度,這些規章制度有力的促進了遷安市六大主導產業的規模化和產業化,同時也促進了龍頭企業建設和品牌的創建。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