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在經濟貿易領域,有些國家和企業集團在與中方對話中反復討論一個問題——自主創新。自從我國明確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一目標后,加強自主創新已經成為舉國共識。但也有人對這一戰略目標存有模糊認識,甚至將自主創新與對外開放、消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促進公平市場競爭等政策對立起來。
為了幫助公眾厘清認識,消除國外對自主創新的誤解,著名經濟學家成思危接受本報記者專訪,就相關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見。
科技日報:從最近的說起,前一段時期,在經濟貿易領域,有些國家質疑中國自主創新政策并頻繁施壓,甚至產生恐慌,您如何看待?
成思危:一方面,不排除國外借此制造話題和矛盾,我們應該對這種質疑予以堅決反擊。另一方面,有些外國人對中國的自主創新有誤解,可能是字面翻譯的問題,因為通常將自主創新的英語譯成Independent Innovation(獨立創新),這源于缺乏溝通交流。自主創新并不等于獨立創新,不是關起門來,在封閉的系統里創新。我一直認為,任何創新都是建立在別人的基礎上,自主創新并不排斥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可能性。
創新能力是國家和企業的核心能力。當今世界,知識經濟已見端倪,知識社會即將來臨,為了適應環境的迅速變化,具備自主創新能力就顯得特別重要。創新型國家就是以創新為主要發展動力的國家。反觀歷史,瑞典、丹麥、芬蘭、德國、美國等國家都走了一條依靠科技創新振興國力的道路。因此,質疑當前中國的自主創新戰略是沒有道理的。
科技日報:落實到具體政策層面,中國出臺的自主創新政策(如自主創新產品認定,政府采購,稅收優惠等),引起國外強烈關注。如何把鼓勵我國自主創新,與體現非歧視、市場導向和保護知識產權的原則統一起來?
成思危:自主創新產品認定,并不意味著給企業市場壟斷權,更不是限制國外企業的平等競爭。認定國家自主創新產品,是中國政府為了推進自主創新,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鼓勵企業自主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一項重要政策。政府采購都是遵循同等優先的原則,優先選用本國先進產品。這在任何國家都是通例。
科技日報:再回到自主創新這個主題上來,有人認為自主創新是一種基于民族主義的情緒宣泄?您怎么看?
成思危:歸根結底,還是對自主創新的解釋上。我認為,創新是從外界引入或者在內部產生某種新事物而造成有益的變化。有人將創新只理解成為技術創新,這是不夠全面的。創新有好幾個層次,大體上可以分為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三大類。而技術創新又分為跟隨創新(包括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集成創新和原始創新。引進消化吸收他國的技術本身就是自主創新的一個方面。
建設創新型國家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國家確定自主創新戰略,是我國基于現實和著眼未來發展路徑的理性判斷,與民族主義情緒沒有關系?,F在看來,我們還不可能完全獨立地自主創新。當然,如果把自主創新理解為排斥學習吸收國外技術,完全靠自己,那就是狹隘的、偏頗的。
科技日報:有人把自主創新與對外開放對立起來,甚至認為這是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倒退”。中國堅持改革開放,鼓勵外國企業來華投資研發,與我國堅持自主創新是否矛盾?
成思危:現在各國的競爭最終目的都是搶占科技的制高點。誰占領了科技創新的制高點,誰就掌握了主導權。將來在知識社會中會有兩類國家:一類是生產知識和輸出知識的頭腦國家,另一類是引進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軀干國家。我們絕對不能只有軀干沒有頭腦,為此我們必須加強自主創新,要做既有頭腦又有軀干的國家。
但不能否認的是,改革開放初期,以市場換技術是必要的,雖然目前也有人對此持反對意見。但我個人認為,向國外換技術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發展,是為了超越他們,是為了將來把曾經失去的市場搶回來。例如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允許外資進入彩電行業后,市場幾乎完全被外國品牌占領,國產的牡丹、鳳凰等品牌消失殆盡。但曾幾何時,我國自己的品牌目前已經奪回了大部分國內市場,甚至還大量出口到國外與國外品牌競爭。
古人云: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應當承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我國參加世界貿易組織之后,我國的對外技術依存度不斷增高,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符合我國現階段的發展水平的。但是我們要看到外貿迅速發展背后存在的問題。我國外貿發展一是靠我國廉價的勞動力,二是靠消耗大量的原材料和能源來大量地制造出口產品。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目前只占世界的6%左右,但消耗的石油是世界的8%,鋼鐵是世界的20%,水泥將近世界的40%。因此,我們不能總是停留在這樣一個階段上,一定要通過自主創新提升我國的產業結構,真正實現我國的新型工業化。
在引進技術的基礎上通過消化吸收進行創新,是發展中國家追趕創新型國家的一項重要戰略措施。但是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先進的關鍵技術是花錢也難以買到的。要建設創新型國家,歸根結底還是要加強自身的創新能力,力爭在某些方面占領技術的制高點,逐步降低對外技術依存度。
堅持擴大對外開放與自主創新并不排斥,也不矛盾。
科技日報: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有人認為,應放下自主品牌心理負擔,參與世界經濟分工;中國制造不可替代,中國創造應該降溫。您怎么評價這些觀點?
成思危:中國創造是完全必要的,但目前中國創造的比例還很低,很大一部分是中國制造。一方面舊有技術需要不斷發展,另一方面技術出現了新的生長點,如新能源、現代服務業、信息業等等,我們還需要堅持對外開放。
建設創新型國家是中國2020年的目標,我們的未來就是走中國創造之路,但不能把未來的中國和現實的中國混淆。我們現在不可能在所有領域都鼓勵中國創造,而是需要有重點地進行。如我們提出的TD-SCDMA標準已經成為全球3G標準之一,使我們在世界移動通信領域有了自己的話語權,所以我們要大力支持和發展TD技術,雖然它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科技日報:我們還需要從哪些方面正確認識自主創新,進一步完善和強化自主創新政策?
成思危:首先,我們要對自主創新政策有清晰的政策說明。其次,我們要強化和細化鼓勵自主創新的各種措施,目前這方面做的還不夠。為此,我有幾條建議。首先,要加強人才的建設。現在各國之間的競爭,表面上是經濟實力的競爭。其實經濟實力背后是科技實力,科技實力的核心是人才實力,人才實力的關鍵是人才的創新能力。如果我國沒有能實現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的人才,就肯定會落后。在培養創新人才方面,我們需要反思。前不久召開了全國人才工作會議,說明我國對人才工作愈加重視。其次,要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加大對科技教育的投入。第三,營造有利于創新的法律和政策環境。我們要認真學習國外先進技術、管理方法,自主創新不僅需要人才,還需要完善風險投資等一系列政策環境。實現金融資本與知識資本的結合,使創新者的創新能夠轉化為產品產出。第四,要培養創新的文化,如支持探索,容忍失敗,培養企業家精神、誠信精神,建立自由探討的氣氛。最后,要建立創新的支持系統,包括信息、培訓和孵化系統。當然,最為關鍵的是,讓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