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大多生產力促進中心還是政府延伸出來的一只手,離開政府,似乎就會無法生存。但如果不把“以服務為本”的生產力促進中心推向市場,這個服務還能做好嗎,這個服務能做到位嗎?
我們看到,在很多生產力促進中心的業績里,申報了多少項目、爭取了多少項目經費是一個很耀眼的光環。對服務于產業發展、科技成果轉化、農民增產增收等很少提及。而這些被忽視的東西往往可能是最重要的。記得一家生產力促進中心的主任曾深有體會地講過這樣一句話:要把企業看成一棵樹,把優勢產業看成一片森林,把項目看成是可以裂變的細胞,這才是企業發展所需要的服務。
生產力促進中心所承載的使命實際上就是要做好中介服務。一邊是成果、技術等資源,一邊是企業、產品、市場。其實,我們國家并不缺少項目,也不缺少投資者,但為什么產業發展不如人意呢?關鍵的一點就是在中介服務上有差距,好的成果沒有可行性的市場化報告,說服不了企業家投資。而另一方面,有錢的企業找不到好的項目,因為他們不了解或者根本看不到有說服力的項目建議書。所以,中介服務機構就要承擔起這個責任,給好的項目找到投資者,給投資者找到好的項目,發揮好橋梁紐帶的作用。
問題在于很多生產力促進中心還是“在編”機構,從思想上說還存在著嚴重的“鐵飯碗”思想,就項目抓項目,就管理抓管理,就服務抓服務,很少從“企業家”的角度去思考要做些什么。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