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市科技工作實施方案
為進一步加強2012年全市科技工作,切實依靠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思路
深入貫徹落實市第四次黨代會精神,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工作方針,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以打造蒙東科技高地為目標,實施十項重大科技攻關工程,建設十個特色科技產業化基地,著力加強科技合作與交流,著力加快科技與金融結合,著力構筑科技創新服務平臺,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我市開放轉型,創業富民,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新跨越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二、重點工作
1.褐煤、電、鋁、硅新產品研發及產業化科技攻關。以霍市、扎旗北部為中心,建設煤、電、鋁、硅一體化百平方公里循環經濟示范園區,打造全國重要的煤電鋁硅產業基地。實施褐煤、電、鋁、硅新產品研發及產業化科技攻關,開展褐煤提質、干、餾、氣液化等技術研發和攻關,褐煤提質能力達到2000萬噸以上;組織開展電、鋁及鋁后精深加工、鋁的材料、新產品研究開發及產業化,鋁后加工產業化能力達到200萬噸以上,建成百萬噸鋁加工基地,打造中國鋁都;圍繞提純太陽能級多晶硅、電子、化工、信息、冶煉及深加工、設備制造、環保技術和節能降耗、硅產業等共性關鍵技術開展科技攻關,構建蒙東太陽能光伏產業集群。
2.玉米生物科技攻關。以科爾沁工業園區和開魯縣工業園區為重點區域進行產業布局,引進國內外最新技術和系統、先進的科研成果,依托通遼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構建科技研發平臺,重點組織玉米精深加工和系列產品開發科技攻關,打造“樹型”產業鏈,建成大型玉米生物產業基地和循環經濟示范區。
3.蒙醫藥產業化科技攻關。組建蒙醫藥產學研用平臺,集中開展蒙藥材示范品種選育、藥源基地規模建設、新蒙藥研發、特色蒙藥材的基因圖譜、蒙成藥二次開發、特色蒙藥材質量標準及炮制方法、常用蒙藥復方制劑質量標準、藥效試驗及安全性評價、蒙藥材有效物質基礎、現代蒙藥技術水平的提升以及與現代西醫的融會貫通等方面開展研究。突出民族特色,融入民族文化,與服務業、旅游業等緊密聯系起來,加強宣傳與市場營銷,提高蒙醫藥在國際、國內市場的知名度,打造蒙藥品牌。
4.玉米高產、高效、優質、節水種植技術攻關。圍繞全市建設800萬畝玉米高產田的戰略任務,針對通遼地區玉米生產中普遍存在的現實問題,在科區、開發區、開魯、左中、后旗、奈曼等地建設100萬畝玉米高產高效攻關示范區,開展玉米的良田、良種、良法的技術研究、開發、引進、試驗示范、技術集成和推廣,實現大面積高產高效的目標。同時,以高標準節水灌溉工程為核心開展節水農業、設施農業綜合技術攻關。
5.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及沙產業開發科技攻關。依托中科院沈陽生態所、寒旱所組建研發平臺,開展生態恢復、選育沙地宜生植種固沙,引進中國新時代集團,開展飛播種草及沙漠膜防沙固沙、沙地綜合利用和沙產業最新技術成果轉化;推廣沙地葡萄、沙地西瓜、沙地水稻、藥材、果樹等經濟作物的種植新技術,在一產上向沙地要效益;聯合仁創沙產業集團等企業,充分利用科爾沁沙地豐富的天然沙資源,加快覆膜砂、孚盛砂、生泰砂、防滲砂和硅沙改性水泥等開發,在二產上向沙地要效益;引進內蒙古億利集團開發庫倫沙漠旅游業,在三產上向沙地要效益。使防沙固沙、沙地綜合利用和沙產業開發三位一體,同步進行。
6.新型煤化工產業科技攻關。以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霍林郭勒煤化工園區、科爾沁工業園區和扎魯特旗扎哈淖爾煤炭經濟開發區為重點區域進行產業布局,以通遼金煤化工、康柰爾集團為龍頭企業,大力推進煤制乙二醇下游產品、衍生品和煤制苯胺、煤制天然氣、煤制二甲醚、煤制油、煤制烯烴等精細化工產品項目建設、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同時加快節能降耗和節水、環保的攻關進度,提高產品附加值。
7.新型能源產業科技攻關。以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霍林郭勒煤化工園區、扎哈淖爾煤炭經濟開發區和奈曼旗、科區工業園區為產業重點布局區域,依托中科院引進國內外最新技術和實力企業搭建創新平臺、聯合中電投、霍煤集團、中科風電等企業,全力推進風電裝備制造、風電、光電、風光互補發電、太陽能及生物質能綜合利用等新型能源項目建設和科技攻關。
8.科爾沁肉牛產業科技攻關。協調全市各家畜繁育站、場和企業,搭建創新平臺,制定科爾沁肉牛良種繁育、養殖技術推廣等技術攻關規劃和實施方案,開展肉牛種源、繁殖成活率、新型秸稈養牛技術、優質肉牛生產技術、牛舍設計及環境衛生控制技術攻關。制定中國西門塔爾牛(草地類型群)肉用品系標準,打造自己的品牌,爭取注冊“科爾沁肉?!鄙虡恕R劳兄锌圃阂M最新技術和以肉牛、羊副產品為主要加工原料的生物制藥等深加工企業,聯合內蒙古正聯生物、科爾沁牛業等牲畜產品加工企業,開展內臟及其它副產品的有效成分提取、綜合利用的科技攻關。
9.罕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利用科技攻關。搭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產學研創新合作平臺,深入研究罕山及通遼生態問題,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利用規劃,設立罕山多樣性保護利用示范區,推進全市生態環境的深入研究和保護利用。
10.秸稈轉化利用科技攻關。以中科院為依托搭建創新平臺,引進國內外秸稈加工、氣煤、熱解、提取等綜合利用新技術和國內外大型企業,在奈曼、開發區、科區、開魯等地建設秸稈轉化基地,圍繞秸稈養畜、秸稈致密固化成型、秸稈生產全降解技術、秸稈堆肥技術、氣化技術、秸稈人造板、栽培食用菌技術、生產燃料、提取低聚木糖、發電等項目開展科技攻關和技術推廣,推動秸稈轉化產業化。
(二)建設十個特色科技產業化基地
由市科技局統一指導,各旗縣市區政府統一組織,充分利用我市特色產業優勢,重點建設10個自治區級特色產業化基地。以開魯為中心的50萬畝紅干椒良種繁育科學種植特色科技產業化基地;以左中為中心的50萬畝蓖麻良種繁育及深加工特色科技產業化基礎;以扎旗為中心的“扎魯忒”絨山羊繁育特色科技產業化基地;以科區、扎旗為中心的自治區中蒙藥材基地和特色科技產業化基地;以后旗為中心的生物醫藥特色科技產業化基地;以科區、開魯為中心的10萬畝科爾沁沙地葡萄特色科技產業化基地;以奈曼、后旗為中心的50萬畝文冠果能源林示范基地;以南三旗為中心的科爾沁沙地生態治理、沙產業開發特色科技科技產業化基地;以庫倫、奈曼為中心的打造蕎麥開發特色科技產業化基地;以科區、庫倫為中心的食用菌特色科技產業化基地。
十個科技特色產業化基地建設以旗縣為主,要求各旗縣市區政府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實行一把手負責、分管領導具體抓的管理模式,確保基地建設資金到位。
(三)深化科技合作與交流
1.以擴大科技對外開放合作為目標,以十項科技攻關產業需求為重點,加強與中科院、清華大學、國機集團中國農機院、內蒙古民族大學等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企業的科技合作,組織重大關鍵技術攻關,引進先進、成熟的重大科技成果在我市孵化和產業化示范。圍繞沙地治理、秸稈轉化和煤化工技術與中科院開展院市合作。圍繞褐煤提質、高新成果推廣與清華大學開展校地合作,并從清華大學柔性引進一位水資源綜合利用領域領軍人才。圍繞科技金融與北京西城區開展市區合作,探索建設北京地區的有機無污染的農產品、特色水果生產基地,科爾沁牛肉、羊肉直供基地,積極與西城地區去的超市、賓館飯店、學校和企事業直接供應。與國機集團合作依托民大建立一個孵化中心(研發中心),共同研發和推廣農業領域高新技術。圍繞紅干椒培育良種、良苗、移栽、節水灌溉、機械化收割、存儲與深加工、紅色素提取與中國國機集團、中國農機院開展企市合作,計劃建設1500畝試驗和示范基地,促使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把開魯紅干椒建設成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的設施農業裝備與技術示范基地,建設成為農業生產經營、質量安全控制、市場流通全程信息化示范基地。
2.從科技上加快融入東北經濟一體化,圍繞優勢互補,重點開展與沈陽、大連、長春市際科技合作。分別于沈陽、大連、長春就裝備制造、化工和建設有機蔬菜供應基地、信息產業、汽車零部件研發生產進行深入合作。
3.設立科爾沁創新論壇,邀請國內知名科技創新專家、學者和企業家,介紹最新科技創新態勢、國家科技政策動向以及國內外最新、最前沿領域的科技知識,為我市科技創新工作提供戰略意見。
(四)推動廳市會商
以十大科技攻關為切入點,召開廳市會商工作會議,進一步爭取自治區科技廳對我市十大科技攻關戰略在項目、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一攬子支持,爭取將蒙醫藥產業、秸稈轉化、沙產業列為自治區科技重大專項;提請自治區設立通遼市科技創新財政專項資金;爭取認定紅干椒、蕎麥、食用菌等十個基地為自治區級特色科技產業化基地;提升一個自治區級高新技術園區(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培育三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南開允公、晟陽光伏、谷道糧源);創建3個自治區級技術創新聯盟(蒙醫藥、沙產業、秸稈轉化);建設5家企業研發中心。
(五)加強科技金融與科技招商工作
1.加強科技與金融緊密結合。針對我市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擔保難的問題,推動上市融資和探索專利品牌抵押、風險投資、科技保險,在拓寬融資渠道、提升貸款服務效率、推進金融擔保方式創新、注重加強銀政合作等方面下功夫,不斷增加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項目的資金支持額度。一是推動創新型企業上市融資。切實把培育科技型企業上市融資作為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運行質量的重要措施來抓,積極鼓勵和全力支持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利用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實現高科技與資本的無縫對接。二是探索開展專利權質押融資工作。按照政府適當分擔風險,引導金融機構、擔保機構加大對科技型企業融資支持的原則,出臺工作實施方案,建立健全知識產權評估轉化機制,引進權威性知識產權評估機構,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貸款。三是鼓勵風險投資發展。開展對外風險投資合作,大力引進國內成熟的、具有較高信譽度的風險投資機構,同時建立和發展本地風險投資機構;建立健全風險投資機制,出臺鼓勵風險投資機構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強對風險機構的補償。四是加強科技保險工作。加快培育和完善適合我市實際情況的科技保險市場,拓展科技保險領域,加大保險范圍,創新保險模式,開展“培育科技小巨人企業”行動,在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業、并購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等方面提供支持。
2.重點圍繞十大科技攻關工程,推動科技招商,促進科技大開放、大合作,積極服務于全市經濟轉型。一是深入到我市企業找問題、找難題,主動到大院大所和大企業去找成果、找項目,力爭通過科技招商,引進一批人才、引進一批項目。二是加強與上級部門的溝通與聯絡,強化科技項目申報組織工作,加大爭取科技部和自治區科技廳項目的力度,爭取更多科技經費支持。
(六)做好全市100個智力項目的招商引智工作
2012年全市招商工作的重點之一是抓好100個智力項目的引進,市科技局要配合全市招商引智工作,做好項目引進的科技服務工作。
1.電子信息技術產業:建設通遼市信息技術產業園區,推動與中關村科技園等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合作,圍繞提高企業信息化管理和政府辦公自動化水平,引進10項信息技術項目。
2.生物工程產業:依托我市生物資源和重點生物技術企業,圍繞生物技術、中蒙醫藥、農業生物技術等引進10項生物工程和新醫藥項目。
3.新材料產業:依托我市煤電鋁等資源,引進金屬材料和復合材料等15項新材料項目。
4.先進制造產業:加強與東北地區的合作,特別是沈陽、長春、哈爾濱等的合作,引進15項先進制造技術裝備、儀器儀表、監控設備及控制系統項目。
5.新能源與高效節能產業:圍繞太陽能、光能開發等引進15項新能源及高效節能項目。
6.環境保護產業:以重點污染企業治理為核心,引進10項大氣污染防治、水體污染防治、新型固體廢棄物處理項目。
7.現代農業產業:以現代農牧業發展為核心,圍繞家畜良種胚胎生物工程、生物農藥及生物防治、新型診斷試劑及獸用疫苗、新型高效飼料及添加劑、新型肥料、設施農業工程、農產品加工、農產品檢測、農業信息等引進25項現代農牧業項目。
(七)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1.加強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圍繞我市特色產業發展和十大科技攻關戰略關鍵技術的人才需求,引進和培養具有重要引領支撐作用的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和科技創新團隊,推動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建立三個博士工作站,引進1名沙產業領軍人才,培養1個紅干椒研發創新團隊。
2.加強科技特派員隊伍建設。培育創業能力強、贏利能力強、帶動能力強的科技特派員隊伍,建設食用菌、紅干椒、肉牛、蛋雞、肉驢、溫室蔬菜、肉雞、秸稈轉化等8個科技特派員創業鏈,確定60名科技特派員帶動6000戶農牧民創業,人均增收1500元。
3.加強農村牧區實用科技人才培訓。制定《通遼市農村牧區實用科技人才培養計劃》,在全市實施萬名農村牧區大學生培訓行動,廣泛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培訓資源形成立體培訓體系,重點培訓農村牧區實用技術。2012年,組織市直有關部門和單位及旗縣市區科技局,大范圍分層分類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以農牧業生產前沿技術及市場經營知識為重點內容,全年培訓科技特派員4000人次;以農牧業先進實用技術為重點內容,全年培訓農村實用人才1萬人次。
4.修改《科技獎勵辦法》。原有的《科技獎勵辦法》獎項設置少、獎勵額度小,難以發揮更有效的激勵作用。2012年,擬對《科技獎勵辦法》進行修改,增設自然科學獎、青年科學技術創新獎、科學技術合作獎、科技成果轉化獎、科技成果推廣獎等獎項,形成以科研質量、創新能力和成果應用為導向的評價標準和激勵機制。
(八)籌備召開全市科學技術大會
擬定于10月份召開全市科學技術大會,出臺一系列科技工作政策文件,表彰獎勵一批科技創新成果和優秀科技工作者。
三、市校全面戰略合作工作
(一)落實科技經濟合作的主要工作
1.成立“通遼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以內蒙古民族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為主要發起單位,通遼市委政研室、通遼市發改委、通遼市經信委等單位組織市內專家學者參加,在內蒙古民族大學成立“通遼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由市校雙方領導擔任中心主任或課題召集人。中心主要以課題形式研究通遼市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和規劃,對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決策、主要部署、工作目標和任務進行立項研究,科學論證,提出可行性論證報告或調研報告,為市委市政府提供咨詢服務和決策依據。該中心計劃在今年四月成立。
2.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力度。由內蒙古民族大學科技處和通遼市科技局、農牧業局、林業局、水務局、經信委共同成立科技成果轉化協調機構,負責科技成果轉化的聯系協調和具體落實。在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由內蒙古民族大學在今年三月份提供科技成果清單,市經信委等部門組織市內企業與學校的相關部門、學院對接,共同確定優先轉化的科技成果和合作項目,抓緊解決企業科技需求。內蒙古民族大學和市直有關部門共同組織專家學者深入企業和15個工業園區開展調研,提出主要產業或產業鏈的研究報告。根據校企雙方需要,今年三月召開首次產學研用校企對接會,四月份確定校企合作項目和課題。圍繞農牧業主導產業加快轉化內蒙古民族大學的已有科技成果。由市農牧業局、市農科院與內蒙古民族大學的玉米科研團隊合作開展“西遼河平原玉米噸糧田生產技術”、“內蒙古平原灌區玉米超高產栽培技術規程”等成果的示范推廣,確定玉米高產品種和栽培技術。由市農科院與內蒙古民族大學的蓖麻研究團隊合作開展相關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鑒定研究,盡快在蓖麻育種和栽培技術上實現新突破。由市農牧業局協調所屬單位和市內科爾沁牛業等企業與內蒙古民族大學的黃??蒲袌F隊、動物疫病防控服務團隊合作開展相關研究,推廣新技術新成果。由市林業局、市林研所與內蒙古民族大學的草地生態保護科研團隊合作開展山地草原動植物資源調查、退化草地生物改良關鍵技術等研究,盡快取得一批新成果并示范推廣。由內蒙古民族大學組織專家學者參加通遼市治沙、水利、罕山生物多樣性研究三個研究院的相關工作,加強市校雙方在農牧業科技創新方面的合作。
3.推動產學研一體化。市校雙方共同組織相關人員,在今年六月底前編制產學研合作規劃和計劃,并確定相關產業產學研合作的具體牽頭單位和負責人。目前要抓緊開展蒙醫藥和蓖麻產業的產學研結合。市校雙方共同努力打造蒙醫藥產業高地。一是組建蒙醫藥產學研聯盟,依托內蒙古民族大學的蒙醫藥學科優勢,由市科技局、經信委、衛生局協調市內蒙醫藥企業、科研機構、醫療機構共同參加組建蒙醫藥研究開發機構。二是開展蒙醫藥科技產業園區建設的前期工作。建議由市委市政府與內蒙古民族大學成立蒙醫藥科技產業園區建設的組織機構,開展前期工作。園區的核心區主要包括蒙醫醫院、蒙醫藥重點實驗室、蒙醫藥文化博物館、蒙藥產業園等。三是共同開展蒙醫藥科技攻關。組織蒙醫蒙藥、傳統療法的質量標準研究,解決產業發展的難點問題。四是支持內蒙古民族大學實施蒙醫藥科技支撐計劃,全力打造國際領先的蒙醫藥科研基地。由內蒙古民族大學(內蒙古高校蓖麻產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通遼市農科院、通華蓖麻化工有限責任公司、通遼市興和化工有限公司、科左中旗人民政府等單位共同發起組建蓖麻產學研聯盟,著力解決蓖麻產業從原料種植到終端產品產出產業鏈條的技術創新問題,推動產業升級,蓖麻產學研聯盟爭取在年底前通過自治區科技廳認定。
(二)落實教育人才合作的主要工作
1.內蒙古民族大學和市經信委要在學校開學后組織相關專業的學生到市內企業實習、實踐,根據企業對畢業生的要求調整專業課程,以“訂單”形式為市內企業培養人才。市直各有關部門要支持企業在學校舉辦各種形式的供需見面會。
2.繼續辦好“農牧民大專班”、“設施農業大專班”等市內急需人才的中短期培訓班,以靈活的學時、學制和教學內容培養人才,提高現有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水平。
3.市校雙方共同組織內蒙古民族大學的科技人員參加通遼市農牧業科技服務團等農村牧區科技服務和科技培訓活動,組織科技人員參加科技服務一線活動和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
4.市直有關部門要積極支持內蒙古民族大學在市內建設100個學生實習、見習基地,確保學?,F有62個專業在我市都有實習基地。市內中小學要積極接收內蒙古民族大學的學生實習,要利用內蒙古民族大學的科研資源和科普設施開展中小學生科普活動。
5.市直有關部門要積極為內蒙古民族大學建立大學生基層就業、創業實習基地。市委組織部、市人社局等部門及時向內蒙古民族大學提供畢業生的需求、就業信息,并在學校舉辦各類招聘會,開設專門人才的錄用考試專場,舉辦農村牧區科技服務員、社區民生志愿者、企業儲備人才等專場招聘會,通過提供小額擔保貸款扶持等政策措施吸引內蒙古民族大學的畢業生在通遼就業、創業。
6.雙方互派干部掛職,加強協作。2012年,市校雙方互派10名干部在相應機構任職工作,由內蒙古民族大學選派蒙醫藥專家掛職市科技局副局長,推動蒙醫藥產業發展;選派玉米專家、蓖麻專家、肉牛專家在市農牧業局掛職副局長,主抓玉米高產攻關、蓖麻基地建設、肉牛產業科技攻關;選派生態領域專家,掛職市林業局副局長主抓沙產業和罕山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選派管理和化工類專家掛職市經信委副主任,推進煤化工、玉米化工、煤電鋁、新型能源等科技攻關。利用內蒙古民族大學的科研平臺共同引進2名行業領軍人才。
(三)落實文化藝術合作的主要工作
1.成立“科爾沁文化研究中心”。利用現有內蒙古民族大學科爾沁文化研究所、內蒙古東部經濟歷史文化研究基地、科爾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蒙古族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研究基地等平臺,由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局、市文聯、市民委等部門組織市內文化研究人員參加,形成開放型的研究組織,市校雙方共同確定課題開展研究。今年擬在科爾沁史前文化研究、鮮卑文化研究、科爾沁文物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田野調查等方面立項研究。
2.做好文藝活動對接工作。市校雙方共同舉辦各類文藝活動,讓各種形式的文藝匯演走出校門、展示給社會。
(四)組建三個研究院
內蒙古民族大學新組建三個研究院,聚集一批國內最好、市內最精的專業高科技人才。一是通遼科爾沁沙地研究院,負責研究全市防沙治沙和沙產業開發政策及規劃,組織全市開展沙地生態治理、綜合開發、新技術推廣應用和沙產業科技示范園區、基地建設等。二是通遼水利科學院,研究擬定全市水資源綜合保護利用規劃、重要科研課題和科技攻關計劃,指導各地實施水資源保護利用和節水等工作。三是通遼罕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利用研究院,組織制定罕山及全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利用示范區總體規劃,深入開展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多樣性研究,組織開展生態保護利用關鍵技術研究。學校承擔組建、管理、立項等事宜,政府從經費上給予支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黨委、政府要把科技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主要負責同志要進一步增強“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的意識,親自抓、負總責。各旗縣市區要由黨政一把手掛帥,成立科技工作領導機構和辦事機構,加強統籌協調,及時研究解決重大問題,強化政策和資金保障。進一步完善市校合作機制,成立市校全面戰略合作領導小組,市直相應部門制定專門機構、專門人員負責市校合作。市科技局內增設科技合作科,專門負責市校合作工作。市科技局協調市直有關部門和地區積極與內蒙古民族大學或所屬機構合作對接,落實市校全面戰略合作協議的內容,提出合作項目和課題目錄,協調落實合作項目和課題的經費,落實合作項目和課題的承擔單位和負責人。
(二)強化財政支持力度
從2012年開始,市政府每年設立3000萬元財政科技專項資金,用于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科技人才獎勵等工作。其中,2000萬元用于扶持科技型企業、企業研發中心建設、產學研結合、科技成果獎勵以及科技人才引進和培養;1000萬元用于與內蒙古民族大學的全面戰略合作,支持科技成果研發、轉化和各類人才培養。各旗縣市區要按照《科技進步法》的要求,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并確保其以后每年的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
(三)強化企業自主創新的主體地位
強化企業在科技投入中的主體作用,大中型企業科技投入不低于當年銷售收入的1.5%,科技型中小企業不低于3%,高新技術不低于5%。支持全市重點企業普遍建立研發中心,開展多元化的技術創新活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并優先承接國家及自治區重大科技專項。建立科技成果信息發布系統和推介平臺,重點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重大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和推廣應用。結合實施“科爾沁英才”工程,支持企業引進和培養創新型人才。
(四)加大科技宣傳力度
切實加強科技宣傳,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和科技工作環境。各新聞媒體要開辟專門欄目,宣傳科技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及時報道重大科技行動和科技創新型企業、科技致富典型、科技先進人物,弘揚科學精神、奉獻精神和團隊精神,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注重發揮科協等群眾團體的作用,宣傳普及科技知識,提高干部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關心、多方支持、政策保障、資金引導、服務高效的科學工作環境。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