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315h"></address>

<form id="b315h"><th id="b315h"><th id="b315h"></th></th></form>

          <form id="b315h"></form>

              挖掘秸稈“寶藏”
              發布日期:2013/7/4 8:44:33
              查看次數:
              【字體:
               
              濃縮顆粒經過浸泡后立即變成容易消化的營養飼料。
              本報記者 牧人 攝
              4月14日,扎魯特旗農民在地里通過粉碎機將玉米秸稈粉碎、裝袋。本報記者 伍華余 攝 
              如今,玉米秸稈轉化的濃縮高精飼料已經成為科左中旗西伯花鎮養殖戶使用的重要營養飼料。本報記者 牧人 攝 
              一堆堆廢棄的玉米秸稈經過機械加工,轉眼間就升值為秸稈顆粒。本報記者 牧人 攝 
              圖為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鎮巴彥敖包嘎查養殖合作社大型秸稈粉碎收集機正在地里作業。本報記者 伍華余 攝 
              沃野農家    本報記者 張啟民攝

              核心提示 我市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玉米是主要農作物,在2200萬畝耕地面積中,玉米播種面積達1700萬畝以上,玉米秸稈資源十分豐富。多年來,每到秋收季節,很多農牧民都會把秸稈垛起來保存,等到冬天的時候當做粗飼料或“燒火草”。更有甚者,將地里的秸稈“一燒了之”,使得城市、鄉村處處濃煙滾滾、霧鎖大地。而如今,人們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這里的玉米秸稈經巧妙“消化”,變成了濃縮清潔燃料、濃縮高精飼料……以前沒人要的玉米秸稈,如今在這里卻成了熱銷的“搶手貨”,為農牧民堆起了又一個“聚寶盆”。

              稈能源轉化生產的企業大力支持。離我市較近的沈陽市,為了解決二環外廣大地區燃煤冒黑煙污染問題,推廣使用生物質燃料及配套爐具。這項措施直接為我市秸稈轉化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為秸稈轉化利用注入了強大的發展動力。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成熟和推廣應用為秸稈轉化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

              我市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素有“內蒙古糧倉”的美譽,全市玉米種植面積達1700多萬畝以上,糧食生產能力達150多億斤以上,秸稈產量超400多億斤。

              據了解,由于市場、資金、技術、認識、傳統等原因,我市秸稈轉化發展緩慢。2003年——2008年,由于牛羊肉價格不高,玉米的價格低迷,在我市出現了賣糧難的問題,許多農民把玉米當成了牛羊的食物。一畝秸稈10—20元的價格根本調動不了農民收秸稈賣的積極性。同時,秸稈加工機械價格偏高、技術不實用等原因也導致了秸稈轉化難以推廣應用。

              這種情況在2008年以來出現了轉機。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讓許多商品從出口轉向了內銷,國家出臺一系列措施擴大內需。當年的北京奧運會使國家對治理環境污染更加重視,由財政部出臺了《秸稈能源轉化利用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對從事秸稈成型燃料、秸稈氣化、秸稈干餾等秸

              秸稈進村:巨大的消防安全隱患

              對于風,通遼市有一個近乎開玩笑的說法:一年只刮兩陣風,一刮就是刮半年。玩笑歸玩笑,但它卻道出了通遼市多風的特點。有風就容易導致火災,特別是遇到風速高、時間長的大風天氣,發生火災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

              在農村牧區,許多村民喜歡把秸稈當成家庭生活燃料,玉米一收完就將玉米打捆用農用四輪車將秸稈運回村內,將秸稈運進村堆成小山。然而這也給農村牧區防火埋下了重大的火災防患,放在房前屋后的秸稈就像是在村莊里裝滿了燃燒劑,一旦發生火災,火借風起,火星一吹到秸稈上面就會燃燒,容易造成火燒連營的情況,導致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遭受嚴重的安全威脅,后果將不堪設想。

              在這方面,我市近年來有過慘痛的教訓。2012年3月29日下午,我市突起8級大風,大風引發奈曼旗和開魯縣兩地9個村屯發生火災。災情發生后,市委、市政府立即啟動防火救災緊急應急預案,黨委、政府主要領導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指揮救援,緊急調動公安消防力量,組織村民救火梯隊、全力撲火救災。經過近4個小時的奮力撲救,到當日晚22時左右,發生在兩地的火災相繼被撲滅,沒有造成人員死亡。事后經過調查發現,這些火災的發生與村莊里的秸稈有著重要的關系,如果沒有秸稈,火災不會這么大,損失也沒有如此嚴重。

              2013年4月27日11時50分左右,科爾沁區大林鎮東兩棵樹村發生火災,造成3間房屋失火,燒毀牛棚3個640.25平方米,燒死燒傷黃牛80多頭,無人員傷亡。記者在該村看到,堆在村民房前屋后的秸稈垛多處著火,幸虧消防官兵迅速出動,通過艱苦奮戰將火撲滅,將損失降到最低。

              焚燒秸稈:對環境的污染和資源的浪費

              在農村,能夠把秸稈拉回家中當柴火燒的人,村里人會說這家人“會過日子”,而這些“會過日子”的村民屬于少數,許多村民還是選擇了在地里將秸稈直接焚燒。

              記者通過調查發現,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燒秸稈取暖的方式正在被逐漸淘汰,村民的選擇是燒煤取暖。一是不用花時間到地里將玉米秸稈打捆,再通過農用機械將秸稈運回村內?!盎莻€時間去拉秸稈,還不如去城里打個工,既能掙到錢還能用上相對干凈的煤?!倍窃S多秸稈拉到了村里,因為雨雪等天氣發霉爛掉,既沒能當柴燒還污染了環境,最終還得花上人力進行清除?!斑@不是沒事折騰嗎?”采訪中,一些村民如是說。

              然而,秸稈放在地里就會對春耕造成影響。許多村民便沿襲祖宗的老做法——一燒了之?!敖斩挓闪嘶?,這些灰就是很好的肥料,來年種地還能少施點肥,苞米還能多打。”許多村民都對燒秸稈持這種觀點。然而事實并不單單是這樣。

              焚燒秸稈不僅是污染,同時也是一種資源浪費。秸稈的燃燒不充分,一著便是“狼煙四起”,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氣體便隨之產生,產生的灰塵一遇風便隨風而去,從而導致環境污染問題。秸稈燃燒產生的熱量白白散發。據有關化驗結果表明,玉米秸稈含有30%以上的碳水化合物,2%~4%的蛋白質,0.5%~1%的脂肪。可消化能為2235.8kJ/kg,其營養成分、總能量與牧草相當,付之一炬的同時也讓這些成分灰飛煙滅。

              玉米秸稈:一個能源的富礦

              長久以來,玉米秸稈是一個能源富礦的觀點一直被大家廣泛認同。許多專家學者也致力于通過研究得出相關數據,從而為玉米秸稈形成產業提供科學數據和理論支撐。

              記者從河南農業大學農業部可再生能源重點開放實驗室的一份《玉米秸稈主要成分及熱值的測定與分析》報告中獲得眾多相關信息。報告指出,玉米秸稈內玉米秸稈主要由植物細胞壁組成,基本成分為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等。木質素將纖維素和半纖維素層層包圍。纖維素是一種直鏈多糖,多個分子平行排列成絲狀不溶性微小纖維,而纖維素水解產物為六碳糖;半纖維素主要由木糖、少量阿拉伯糖、半乳糖、甘露糖組成,半纖維素水解產物為五碳糖;木質素是以苯丙烷及衍生物為基本單位組成的高分子芳香族化合物,可作為燃料。

              玉米秸稈含有少量的鉀、鎂、鈣、硅等化合物的礦物質。

              報告指出,生物質能源是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氣的第四大能源,在整個能源系統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秸稈是我國生物質能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利用好秸稈成為我國生物質能利用的重要問題。用秸稈轉換為能源的重要技術之一是生物質致密成型技術。秸稈作為一種成型原料,其熱值如果能進一步提高,這項技術就會有更大的推廣余地。

              由此可見,玉米秸稈技術推廣應用空間巨大,潛力無限。

              通遼秸稈:資源富集 前景廣闊

              何玉福:玉米秸稈顆粒供不應求

              在科左中旗珠日河茫哈嘎查綠豐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記者看到了這樣的場景。

              2臺顆粒飼料壓制機正高速運轉,粉碎過后秸稈源源不斷進入機器,經過壓制機的高溫、高速加工后在出口變成了秸稈顆粒,不一會兒,秸稈顆粒就堆成了小山似的。

              何玉福是合作社的負責人,他告訴記者,從去年年底,他和合伙人便不斷從附近村屯收購玉米秸稈,直接從地里收集價格是30元/畝左右,不負責收集是每畝70—90元左右,目前共收購了1700多畝的玉米秸稈,共加工了120多噸,加工的秸稈顆粒主要是銷往周邊村鎮、遼寧、吉林等地,市場供不應求。何玉福介紹,秸稈加工過程當中可以根據牛羊的生長需要添加各種東西,沒有添加劑的秸稈顆粒700元/噸,添加花生、紫花苜蓿則可賣到1000元/噸,添加精飼料的則能賣到1500元/噸。

              加工秸稈顆粒出售之外,何玉福還用秸稈顆粒養羊。以前,他養羊喂的是飼料、玉米秸稈,飼料成本高、羊對玉米秸稈消化率還低。如今,他將秸稈顆料作羊口糧,同時在加工的時候根據羊的每個時期的生長需要分別添加玉米、飼料、骨粉等,為羊提供營養配餐,以前喂3、4個月才出欄,如今喂1、2個月便可出售。去年何玉福養羊1400只,今年通過增建羊舍,存欄量達到2000只。

              何玉福介紹,一畝地的玉米秸稈賣給他們價值80元,如果加工成顆粒變成羊的口糧過腹增值,它的價格相當于200—300元。效益還不僅是這些,玉米顆粒通過羊過腹還田,變成了農家肥,改善了土壤,減少了化肥的使用量,還能讓第二年的玉米長得好,賣上好價錢。

              利民公司:今年將新增加工基地400個以上

              玉米秸稈的轉化利用離不開龍頭企業的帶動,通遼市利民秸稈轉化技術研發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該公司負責人武國富向記者介紹了公司看中通遼玉米秸稈轉化當中蘊含的巨大發展潛力,從2013年至2015年計劃總投資30億元,實施玉米秸稈轉化顆粒飼料、顆粒燃料深加工項目。該項目實施后,計劃至2015年生產顆粒機6000臺,三年間在通遼市場銷售2000臺,在其他省區銷售4000臺。今年在通遼市建設秸稈顆粒加工廠500個,年生產秸稈顆粒75萬噸,明年在通遼市再建設秸稈顆粒加工廠500個,年生產秸稈顆粒150萬噸,而在2015年秸稈顆粒加工廠將再增1000個,年生產秸稈顆粒300萬噸。

              如何實現這樣的宏偉目標呢?武國富介紹,秸稈轉化的難點是收集難、儲存難、運輸難。現在收集有專業的機器,適量儲存、專業措施可防止火災發生,直接在農村牧區建設加工點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秸稈的運輸距離,減少了生產成本。該項目采取公司加基地連農戶的運作模式,由該公司向合作經營者提供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服務:即產前的秸稈收集儲存方法和加工廠地廠房所需規模、產中的設備操作培訓、產后的產品包銷等。

              武國富介紹,現在國家對購買秸稈顆粒機進行補貼,比如在科左中旗,一個加工點的負責人只要出2萬元就能拿到機器。目前,通遼市提出要打造中國肉牛第一大市,而肉牛的飼料將是最大的發展瓶頸,秸稈轉化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經濟、最有效、最便捷的道路。它不僅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又促進農牧民增收,而且助力主導產業形成,完全是一個富民強市產業。

              生物質發電:大投入、大產出

              燃燒秸稈就會產生熱量,熱能通過轉化就可變成電能。國能通遼生物發電有限公司就是這樣的一家企業。

              6月19日,記者在該公司看到,大量的秸稈被安全地存放在倉儲區,公司內機器轟鳴,一堆堆秸稈通過機器燃燒產生了大量熱量,轉化了綠色清潔電能。

              據了解,該公司裝機量為1.2萬千瓦時。項目工程于2007年4月開工建設,2008年12月31日投產發電,平均每年發電量達9000萬千瓦時,實現產值 6000余萬元,利稅1000余萬元。年消耗玉米秸稈、稻殼等農林廢棄物12余萬噸,可替代約6萬噸標煤。每年減少二氧化硫氣體排放約1000噸,減少二氧化碳氣體排放約9萬噸??蔀楫數剞r民直接增加收入達到3000萬元以上。圍繞燃料的收購、儲存、加工、運輸等各個環節,能為當地創造1000余個勞動力就業機會。

              可以說,國能通遼生物發電有限公司走的是一條大工業、大投入、大產出的道路。

              編輯點評

              優化環境 再現美麗鄉村

              □任志鴻

              在我市農村牧區,秸稈實現了綜合利用,人們不再焚燒秸稈,讓天空更藍,村莊更美,實現了“地肥天藍”的良性循環。我市按照全區“8337”發展思路,打造生態產業循環鏈,使村里的小麥、玉米、高粱、豆類等農作物秸稈得到綜合利用 ,不僅培植了資源,還優化了生態環境。

              在農作物收獲季節,一些秸稈加工企業引導養殖戶積極推廣秸稈青貯和粉碎技術,將秸稈加工成飼料,讓畜禽吃上了“營養大餐”。畜禽所生產的糞便又是非常好的肥料,一些有機山莊或果園大戶、蔬菜大戶都爭先搶購這樣的肥料,全部用于種莊稼,回歸農田。

              全市農村秸稈的綜合利用,正引發一場“裂變”式的美麗變革,不僅實現了“不著一把火,不冒一處煙”的目標,還使農民收益明顯提高,真正把秸稈“變廢為寶”,形成了“種植-養殖-生態”的良性循環互動格局。這場變革帶來的不僅是傳統種植、養殖方式的升級,更推動了全市生態農業與農村新能源的發展,為美麗鄉村鋪上了清潔的底色。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