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日從自治區農牧業廳了解到,2013年內蒙古糧食生產再創歷史新高,糧食總產突破550億斤,達到554.6億斤,糧食生產實現“十連豐”。今年內蒙古糧食生產增量達到48.9億斤,增幅達9.7%,均居全國第一。
據了解,今年內蒙古糧食生產呈現出不少新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糧播面積穩定,結構呈現“一增多減”趨勢。今年全區糧食作物播種面積8426萬畝,基本保持穩定。但玉米播種面積大幅增加,達到4596萬畝,較上年增加346萬畝;大豆、小麥、馬鈴薯、水稻、雜糧面積均呈減少趨勢。其次,糧食生產形勢普遍較好。今年內蒙古自西向東出現了歷史少有的利好形勢,12個盟市僅有2個盟市因結構調整出現小幅減產,9個盟市增產,1個盟市持平,特別是糧食主產區全線飄紅,穩定了糧食生產持續向好的形勢。此外,旱地增產貢獻大于水地。由于今年降雨均勻,雨量偏多,全區4000萬畝左右的旱地糧食作物與水地長勢不相上下,增產幅度在20%左右。旱作面積比重大的興安盟、赤峰市、烏蘭察布市、錫林郭勒盟增產量占總增產的90%以上。雖然今年部分地區洪澇災害偏重,但是我區的最主要的糧食作物玉米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同時玉米種植面積大幅增加,增產貢獻率超過100%。
雖然今年內蒙古的農業生產繼續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糧食生產再創歷史新高,獲得“十連豐”,但是全區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薄弱的總體條件還沒有根本改變,農業持續豐收還存在偶然性和不穩定性;設施蔬菜建設速度較快,但是種植效益和利用率整體偏低;農業關鍵技術的覆蓋率和到位率還不高,科技服務體系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技術創新還不能完全適應機械化作業,農機農藝還需深度融合;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力度不夠,缺少實質性的扶持政策。這些仍然是我區農業生產較長一段時間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