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315h"></address>

<form id="b315h"><th id="b315h"><th id="b315h"></th></th></form>

          <form id="b315h"></form>

              通遼市為現代農牧業“強筋壯骨”
              發布日期:2013/12/17 15:28:54
              查看次數:
              【字體:
              覽28次
                  獨特的地理位置,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豐富的物產,肥沃的土地,頂著全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的光環,通遼市的優質農畜產品紅遍大江南北。

                  為加快推進全市農村牧區“8511521113”工程,以科技創新支撐現代農牧業發展,增加農牧民收入、保障生態安全、增強農畜產品供給能力,結合通遼市實際,市委、市政府制定了《通遼市2013年農村牧區科技創新行動計劃》。自治區黨委常委、通遼市委書記杜梓提出,要堅持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加快農牧業經濟轉型升級,加快農牧民增收致富,加快農村牧區全面達小康。

                  計劃的制定,開創了通遼市農牧業和農村牧區工作新局面。計劃共涉及7個方面、43項任務目標,目前,已完成31項,其中玉米產業創新任務12項,完成6項,玉米新品種選育、玉米農業機械研發及采購、秸稈轉化、玉米人才“萬千百十”工程、玉米種業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玉米博物館等6項任務正在實施;肉牛產業科技創新任務5項,已完成4項,200萬頭安全綠色有機科爾沁牛肉帶建設任務正在實施;沙產業科技創新任務5項,現已基本完成;蕎麥產業科技創新任務4項,已完成3項,庫倫旗建設5萬畝蕎麥高產示范區任務正在實施;紅干椒產業科技創新任務5項,已基本完成;農業節水科技創新任務9項,已完成8項,科左中旗建設1萬畝殘膜回收技術示范區任務正在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技創新任務3項,其中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功能區建設已基本完成,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研究2項工作正在實施。

                  開魯縣大榆樹鎮是通遼市唯一的一處綠茄生產基地。該鎮古榆綠茄協會會長丁乃民帶領記者走進他家的溫室:“這種綠茄由野生茄與鮮綠茄嫁接而成,不僅高產,而且抗寒、抗病、抗重茬。嫁接后的綠茄產量增加3倍,畝產可達1.5萬公斤,年純收入3萬元?!睖厥覂?,暖意濃濃,一簇簇綠意盎然的茄苗散發出沁人的清香。

                  “能增產這么多?”記者有些疑問?!耙划€綠茄能抵30畝玉米的收入,這就是科技創新的強大力量。”丁乃民說,這種嫁接方法科技含量非常高,從育苗到栽秧再到澆水、施肥、病蟲害防治,已形成一整套技術。目前,在丁乃民的帶動下,周邊已有320戶、700多名村民加入古榆綠茄協會。

                  “通遼市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城市,糧食生產實現9年連續遞增靠的就是科技創新。”市農牧業局副局長張連宇說。

                  走入科爾沁區、開魯縣、科左中旗3個10萬畝集中連片節水增糧高產高效現代農業示范區,仿佛走進了玉米先進種植技術的展覽館。感受到的是“第一生產力”的巨大威力,聽到的是農民的連連叫好之聲。

                  今年,由于采用膜下滴灌技術,扛、鋪、收水管帶的灌溉方式在豐元慶村成為過去。

                  “現在種地太輕松了,作物需水時,一擰閥門,水通過滴灌帶直接流到玉米根部。施肥也變成了一件簡單的事兒,把氮、磷、鉀肥倒入肥料罐內,肥料溶于水后通過滴灌帶直接作用到玉米根部?!贝迕翊迣毶浇榻B說。

                  說起水肥一體化,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鎮黨委書記齊廣利贊不絕口:“以前農民施肥,要一把一把地將肥料撒在玉米地里,再用小型拖拉機或牲畜耥一遍,費時費力還費工,肥料利用率也不高,第二年翻地的時候還能看到很多沒被吸收的肥料。同時采用大水漫灌方式容易形成滲漏,化肥隨著水分滲入地下,造成地下水污染。采用膜下滴灌技術,肥料隨水直接流到玉米根部,保水保肥不說,農民的勞動量比以前減少6成以上?!?/P>

                  因為采用了玉米膜下滴灌技術,如今崔寶山家的60畝耕地,他一個人就能輕輕松松侍弄,以前他家4個勞動力全部出動還累個夠嗆。

                  大小壟種植方法同樣是項目區農民津津樂道的話題。

                  科爾沁區錢家店鎮前腰村村主任羅海峰介紹說,均壟種植法每畝種植玉米3500—4500株左右,大小壟種植比均壟種植每畝多種1000—1500株,空氣流通、光照好,土地利用率提高了,還增加了玉米產量。

                  “剛開始的時候實行測土配方,之后又實行病蟲害統一防治、統一田間管理,效果好得沒的說,科學技術不服真是不行!”前腰村村民王運祥贊嘆道。

                  今年,通遼市著力推進科技攻關,推進玉米產業科技創新?;I建玉米院士工作站、玉米博物館、肉??茖W研究院,加強與中國農科院、內蒙古民族大學等院校的科研合作,推進“萬千百十”玉米人才工程,即培養1萬名農村牧區玉米實用技術人才、2000名嘎查科技服務員、200名旗縣和蘇木鎮農技推廣骨干、10名玉米科研頂尖人才。由市農科院牽頭建設通遼市玉米博物館,將其建成集通遼黃玉米品牌展示、節水高產高效玉米栽培技術展示、秸稈轉化技術展示、玉米工業產業展示、科技創新成果展示于一體的平臺。

                 進入開魯縣人禾齋紅干椒有限公司,滿眼都是紅彤彤的。廠區空地上,一趟一趟鋪滿地的是鮮辣椒;立體式的晾曬臺上,一層一層鋪的也是鮮辣椒。公司副總經理劉秀軍順手抓起一把鮮椒對記者說:“這種辣椒叫二荊條,也就是香辣王,辣度適中,是生產辣椒醬的優質食材?!?/P>

                  為了保證產品品質,該公司建有自己的原料基地。“我們為種植戶統一提供種子和技術服務,強化生長期田間管理,確保辣椒綠色無污染。今年,600畝原料基地試種的二荊條喜獲豐收,畝產2000—3500公斤,公司以1.8元/公斤的價格回收,高出了年初回收合同上簽訂的1.6元/公斤的保護價。種植戶的利益有保障,積極性也就高了。明年,公司的原料基地將擴大到3000畝。”劉秀軍興致勃勃地介紹道。

                  今年,通遼市為推進紅干椒產業科技創新,以開魯縣為中心輻射科爾沁區和奈曼旗,推進50萬畝紅干椒特色科技產業化基地建設。抓技術推廣,以開魯縣東風鎮為中心,沿國道303線創建綠色有機紅干椒產業示范帶,建設5000畝水肥一體化、全程自動化、智能化、機械化的紅干椒高產科技示范園,開展工廠化育秧、二次移栽、膜下滴灌、智能控水等紅干椒高產栽培技術集成研究與推廣;抓機械化生產,由市科技局牽頭,深化與中國國機集團、中國農機院的合作,在開魯縣道德村建設1500畝紅干椒機械化生產試驗示范基地,實現紅干椒栽培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

                  玉米產業科技創新、肉牛產業科技創新、沙產業科技創新、蕎麥產業科技創新、紅干椒產業科技創新、農業節水科技創新、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技創新……如今,一項項科學新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它們就像一把把“金鑰匙”,打開了套在農民身上的繁重勞作“枷鎖”,為現代農牧業“強筋壯骨”。(吳鶴翹)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