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絨山羊,人們都會想到溫暖柔軟的羊絨,可是,“光控”絨山羊是怎么回事呢?這和牧民的收入又有什么關系?
自治區農牧科學院研究員趙存發給出了答案:“光控”絨山羊是通過限時放牧,遮光飼養絨山羊的一項增絨技術。通過這項技術使絨山羊由冷季長絨轉變為全年冷暖兩季長絨,個體平均年產絨量提高70%。暖季放牧時間由傳統的15小時縮短到7小時,減輕了草原壓力50%,植被平均蓋度提高8-12%,植被高度增加4厘米,促進了草原自然修復。
趙存發的話得到了鄂托克前旗城川鎮哈日色日嘎查牧民其龍巴圖的印證:“這技術真的是太好了,很簡單,效果還好,每只羊每年至少抓絨2斤,有的還能上到4斤!放牧時間短了,草場也比以前好了很多?!?/P>
記者了解到,是山羊增絨技術的應用,讓這個普通牧民的收入翻了番,今年初步算賬,他家養絨山羊的毛收入會達到30萬元,是4年前的1倍還多。
“以前絨山羊一年只能抓一次絨,產絨量低,牧民無法通過飼養絨山羊增收,如今有了這項技術,牧民養絨山羊的積極性很高。據我們調查測算,示范戶年人均增收6171.4元?!倍跬锌饲捌燹r牧局局長巴雅斯胡良介紹。
也正是因為這項技術的簡單易操作,增收幅度高,所以得到了大面積推廣。2008年至今,內蒙古以及新疆、陜西、遼寧、山西和河北等省區累計推廣光控絨山羊10萬只次,在河北衡水、新疆巴州、陜西榆林以及蒙古國巴音郭勒等地也進行了試點推廣,阿拉善盟左旗、西藏農牧科學院還建立了試驗示范點。
如今,牧民們認識到了這項技術的實用性,僅鄂托克前旗推廣絨山羊增絨戶400多戶,增絨羊近4萬只,涉及草牧場100萬畝,極大地提升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據測算,增絨技術推廣項目區牧場平均植被覆蓋比傳統牧場提高5至11個百分點,植被平均高度增加4至7厘米,畝產草量增加59至71公斤。牧民格其葉樂圖告訴記者,他養了80多只絨山羊,通過增絨技術,產量比前幾年增加了70%多,去年人均純收入3萬元。
趙存發對于這項技術的推廣信心十足。他說,為了進一步提升與蒙古國的合作深度和水平,擴大已有示范成果,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鄂托克前旗北極神絨牧業研究所、普盛能源集團與蒙古國草業協會共同申報了中國科技部中蒙國技合作項目——“蒙古高原絨山羊高效生態養殖技術模式聯合研究”,目前已審核通過。(王國英 張喜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