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315h"></address>

<form id="b315h"><th id="b315h"><th id="b315h"></th></th></form>

          <form id="b315h"></form>

              通遼,走向現代農牧業
              發布日期:2014/1/8 9:35:23
              查看次數:
              【字體:

              自治區黨委提出的“8337”發展思路,是貫徹落實中央精神的細化、實化和具體化,是推進內蒙古科學發展、富民強區的重要抓手,為我市經濟發展方向提供了高端引領,具有很強的戰略性、思想性、指導性,對加快我市發展,是新機遇,也是新動力。

              2013年,通遼在“8337”發展思路的引領下,準確把握新的機遇動力,深挖內涵特色優勢,統一思想、凝聚心智,科爾沁草原煥發出勃勃生機活力,加快發展的源動力正鼓足風帆?!?337”發展思路堅定了全市干部群眾加快發展的信心,在生機蓬勃的科爾沁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激情干勁澎湃而高昂。為深入報道我市貫徹落實“8337”發展思路的新經驗、新成就,本報特推出“我市貫徹落實‘8337’發展思路深入破題特稿”六篇,今起陸續刊發。

              寒冬的科爾沁大地,千里冰封、江河靜謐、田野飄雪、草原茫茫,瑞雪“照”豐年。

              一年辛勤換來幸福收獲。今年,通遼,這個“內蒙古糧倉”以更少的水種出糧食生產“十連豐”,用科技武裝養了更多全國最好的肉牛,以前付之一炬的秸稈變廢為寶,打著科爾沁品牌的農畜產品在超市異常吃香,蕎麥、紅干椒進入工廠車間增值數倍,農牧民加入合作社抱團闖市場。

              今年,我市全面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緊緊圍繞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的核心目標,扎實推進 “8511521113”工程,推動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轉變、農牧業大市向農牧業強市升級。我市農牧業現代化之路信心滿滿、步履矯健。

              大步踏進、非凡跨越。通遼,走向現代農牧業。

              生態節水高歌猛進

              12月20日,指著深翻與旋耕后平整的土地,科左中旗腰林毛都鎮關家嘎查支書劉雪飛說,年初嘎查里實施膜下滴灌的土地僅有1000多畝,2014年,全嘎查3600畝土地都要實施膜下滴灌了。節水高產田既能讓農民省工省力,更能節水,惠及后代子孫。

              農民對于水危機有著緊迫感,市委、市政府對于農業用水的家底更有著清醒的理性認識。百億斤糧食產量,依靠的是2200萬畝耕地、10萬眼機井、26.33億立方米地下水,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85%,高出全國平均值近20個百分點。

              “土地資源消耗嚴重,地下水位持續下降,長此以往,發生局部區域性的生態災難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敲響在每一個人耳邊的警鐘。嚴峻的形勢倒逼通遼必須走生態節水之路?!笔形N⒏笔虚L孫振云說。

              未雨綢繆、早為之所,我市把農業節水灌溉工程建設作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基礎工程來部署、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舉措來實施、作為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方面來推進,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推動節水農業跨越式發展。

              在前兩年節水農業發展的基礎上,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緊緊抓住國家實施“節水增糧行動”機遇,按照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要求,深入實施“8511521113”工程,大力發展節水高效農業。

              中國工程院院士戴景瑞是國內權威的玉米專家,參觀完科爾沁區、開魯縣、科左中旗三個十萬畝連片節水增糧高產高效現代農業示范區,他對于今年我市30萬畝良田節水高效的大手筆贊嘆不已,聽到三個項目區一年節水至少4500萬立方米,這個“全國玉米通”連連說到,這么大的規模、這么先進的節水技術,中國第一、世界少有。

              在科爾沁區錢家店鎮項家村村部,打開電腦每個機電井耗電多少一目了然,用水多少清清楚楚,這些信息可以直接在市水務局的節水增糧信息化系統上實時查詢。市水務局局長關文濤介紹,坐在市水務局的操作室內,就可以查看分布于各地的機電井工作狀況、用水量、用電量等信息,通過它就可以讓空泛的節水效果用實實在在科學數字表現出來,同時為實現“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提供強大技術支撐。

              今年,我市新增100多萬畝高標準節水農業示范區,已建成節水高產高效糧食功能區480萬畝,通過節水壓減農用機電井1.34萬眼,實現農業節水3.1億立方米。

              節水的效果立竿見影。市水務局副局長李建國說,過去500斤水換1斤糧,現在通過實施膜下滴灌發展節水農業,項目區畝均灌溉用水110立方米,節水率達到60%。

              從大水大肥的“大手大腳”到精準灌溉的“小里小氣”,從小地塊、小部分節水到成建制、大規模節水,通遼,這個“內蒙古糧倉”正高奏節水曲。

              科技高產強筋壯骨

              “今年三代粘蟲和去年爆發時數量差不多,去年每畝玉米被粘蟲吃掉了近100斤,但是今年蟲災剛爆發就被及時發現、及時防治?!闭f起今年糧食一點都沒被害蟲給糟蹋,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河西街道坤都廟村的農民王漢莊深有感觸地說,現在種地要是沒有點技術還真不行了。

              王漢莊的感慨是我市許許多多農牧民共同的心聲。沒有科學技術,種地收成沒保障,養牛出欄速度慢,科技的欠缺讓農牧民困惑不已。如何讓實驗室里的科學技術轉化成推動增收致富的直接生產力,如何讓種地養牛技術走過最后一公里到達田間地頭發揮作用,農牧民對此期待熱切。

              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加快農牧業科技創新與進步,推進生產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推動生產要素質量的改善、勞動生產率和可持續生產能力的提高,科爾沁大地吹響了向科技要效益的新號角。

              中國工程院院士為我市玉米產業送來技術套餐,市農牧業局局長劉鳳武說起玉米院士專家工作站的成立時充滿自豪感。我市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是國家重要的玉米主產區,對于玉米品種的改良、先進種植技術有著強烈的需求。經過努力,今年我市創全區地市級農科院之先河,率先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戴景瑞研發團隊合作,建立“玉米院士專家工作站”。

              “為農民們講課時,我不喜歡我在臺上講得天花亂墜,農民在臺下呼呼大睡,我喜歡和農民們辯論,從中讓他們知道科學種田的好處?!笔修r業技術推廣站站長肖華如此總結自己講課成功的秘訣。

              肖華的課程就像一顆水珠,折射的是我市今年技術人員掀起基層服務的滾滾大潮。為確保科技高產,我市牢固樹立“重視科技就是重視通遼農牧業的明天”的理念,實施玉米人才“萬千百十”工程,培養1萬名農村牧區玉米實用技術人才、兩千名嘎查村科技服務員、兩百名旗縣和蘇木鎮農技推廣骨干、10名玉米科研頂尖人才,打造科技創新平臺,加快高產攻關,突出抓好科技服務,解決科技推廣最后一公里難題。

              對于大小壟種植的效果,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鎮豐元慶村村民崔寶山深有體會。以前種地采取的是均壟種植,一畝地4000株就種得滿滿的,而現在采用大小壟種植方法,株數能達到5500株,一算下來能增收500斤。一畝畝的增收共同促成了我市糧食生產“十連豐”。

              在科技人員的努力下,像大小壟種植等科學技術如陽光雨露般灑向科爾沁大地。今年我市組織推廣玉米“一增四改”技術共完成915.5萬畝,超計劃任務15.5萬畝,占今年玉米總播面積的52%以上,項目田優質良種覆蓋率100%,高產技術模式和主推技術到位率100%。

              今年,我市成立了肉??茖W研究院,建設標準化改良站點200個以上,購置更新液氮運輸車10輛、液氮罐1000個,完成牛冷配60萬頭。為推進紅干椒產業科技創新,我市推進50萬畝紅干椒特色科技產業化基地建設,建設5000畝水肥一體化、全程自動化、智能化、機械化的紅干椒高產科技示范園。

              今年,我市培訓農牧民83萬人次,舉辦培訓班6144期,發放技術資料153萬份冊。9個科技服務專家團包聯9個旗縣市區,開展春季農牧業生產技術服務工作。

              一個個活躍在田間地頭的科技人員如點點熒火蟲,共同點亮了農牧業科技之光。一項項科學新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它們就像一把把“金鑰匙”,打開了套在農民身上的繁重勞作“枷鎖”,為現代農牧業“強筋壯骨”。

              循環經濟風生水起

              “咩、咩、咩……”12月20日一大早,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遼河鎮紀家屯村王寶玉家,20多只羊正爭先恐后地吃著玉米秸稈。

              “擱到一年前,這些秸稈全當柴火燒,如今卻成為了羊口糧。”王寶玉一邊喂羊一邊說,以前他家的收入全指望著種植的17畝玉米,賣玉米是家里唯一的收入來源。去年4月,他家東借西湊2萬元買了12只羊,現在發展到了24只,養羊成為了另一重要收入來源,而羊產生的農家肥又回到了田地上,農牧業經濟在他家形成了良性循環。

              王寶玉家的農牧結合正是我市發展農牧業循環經濟的一個縮影。今年,我市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大力發展建設型畜牧業,推進農牧業良性互動,闖出一條農牧業循環發展新路。

              市生態辦主任馬琢對農牧業循環經濟有著獨到的理解,他說,半農半牧區、農區“以家庭為單位,小規模,大群體,整村推進”專業村模式,走“為養而種、種養結合、建設養畜”的路子,適應我市農牧業發展實際。

              走進科左中旗珠日河牧場茫哈嘎查養殖大戶何玉福的養殖場,寬敞的加工廠房里,一臺臺正在高速運轉的秸稈顆粒飼料壓制機讓人產生了濃厚興趣。粉碎過后的秸稈源源不斷地進入機器,經過壓制機的高溫、高壓加工后,變成了秸稈顆粒,不一會兒,出口處的秸稈顆粒就堆成了小山。

              何玉福高興地說:“一畝地的玉米秸稈價格是60—80元,如果加工成顆粒變成羊的口糧過腹增值,它的價值相當于200—300元,這還不算生態、社會效益?!?/P>

              今年以來,我市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大力推進秸稈加工轉化利用,全市共生產玉米秸稈135億公斤,目前已實現秸稈還田 627萬畝,加工調制秸稈飼料114.4億斤,占總量的42%

              發展循環經濟,我市亮點頻出。生態草業方面,我市強化飼草料基地建設,新增紫花苜蓿種植面積50萬畝,全株青貯玉米飼草料基地達到325萬畝。收縮轉移戰略完成退耕還草面積81.1萬畝、生態保護和治理任務399萬畝。建設養畜方面,全市新建規模養殖場(小區)170個,扶持建設存欄肉牛100頭以上、出欄肉羊500只以上和出欄生豬500口以上規模養殖場1000個。

              如今的科爾沁大地,農牧業循環經濟正風生水起,勢頭強勁。

              優質安全聲名遠揚

              9月上旬,北京市西城區考察團來到我市考察。當北京華天飲食集團公司與通遼市谷潤肉業有限公司的兩位老總一見面,兩人共同的感受就是相見恨晚。

              前者是北京乃至全國的餐飲巨頭,農畜產品需求量巨大;后者是通遼市重點扶持發展的農畜產品輸出企業,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實力強大。雙方優勢互補,合作一拍即合?!翱茽柷吲H馓忻耍本┤速I牛肉就沖著科爾沁的品牌,我們做餐飲的也借此打優質安全品牌?!北本┤A天飲食集團公司負責人介紹說。

              “華天與谷潤之間迅速升溫就是市場的真實寫照。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業的發展機遇對于通遼市可謂是千載難逢?!笔修r牧業局局長劉鳳武介紹,內需拉動之下,市場上農畜產品價格一路走高。國內接連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又給我市發展優質安全農畜產品提供了契機。

              我市中部遼河、新開河、老哈河沖積平原沃野千里,南部科爾沁沙地土壤、空氣、水資源零污染,北部科爾沁草原水草豐美,發展優質安全農畜產品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

              今年,我市立足區位優勢、地域優勢和科爾沁沙地無污染的資源優勢,緊緊抓住自治區提出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的難得機遇,結合自身實際,緊盯市場需求,規劃設計了綠色農畜產品區域和產業布局,著力打造全國優質玉米、肉牛、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提出要種全國最好的玉米,養全國最好的肉牛。

              “‘科爾沁牛業’是中國牛業第一個中國馳名商標,是北京奧運會供應商、廣州亞運會唯一供應商。如今,我們生產的牛肉在北京市場上價格節節攀升,這都因為我們的產品優質、安全?!眱让晒趴茽柷吲I一位負責人這樣說道。

              市農牧業局副局長張連宇介紹,今年我市提出要種全國最好的玉米、養全國最好的肉牛。肉牛方面,我們狠抓飼草料、改良、防疫、棚舍窖池等關鍵環節,完善產品追溯體系,推進肉??萍紕撔鹿こ?、母牛擴繁“萬千百十”工程和5萬戶基礎母牛繁育工程,產全國品質最好的肉牛。今年已新增肉牛34萬頭、達到262.9萬頭。

              經過規劃、整合、提升,南部加快發展“四點一帶”綠色經濟產業帶、中部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帶、北部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帶編織起了我市農牧業發展的美好未來。

              全市優質農畜產品“三品一標”累計認證總數達544個,其中有機食品171個、綠色食品148個、無公害農產品225,被國家批準為無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和綠色食品生產示范基地。

              如今,聞名遐邇的奈曼旗沙日浩來鎮設施鮮桃暢銷東三省、京津冀,中國馳名商標科爾沁牛肉在北京市場刮起草原風,庫倫旗的蕎麥飄洋過海來到韓國、日本,科爾沁優質安全農畜產品聲名遠播。

              產業聯動奪人眼球

              “以前只聽說醬油是用黃豆做的,你看,玉米也能做醬油,還能做醋。”“看,玉米還能釀酒,做氨基酸?!?0月12日,在內蒙古綠色農畜產品博覽會通遼市展廳,不少參觀者欣賞著用玉米做成的各類產品,連喊稀奇。

              在通遼市展區內,以玉米為原料的產品就達103種之多。

              我市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玉米產量大,如果僅按糧食銷售,玉米帶來的經濟效益不高。市農牧業局副局長張連宇告訴記者,現在我市利用玉米產量優勢,對玉米進行全產業鏈開發,集成各種生產工藝將玉米“吃干榨凈”,制成種子、食品、飼料、化工產品等加工產品,讓玉米產業越做越大,產業鏈條不斷延伸。

              今年,我市緊緊抓住綠色農畜產品“利好”的新機遇,努力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加快農牧業產業化步伐,改變原字號的發展方式,努力在產業鏈條上做文章,重點培育壯大一大批農業龍頭企業,增強農畜產品加工轉化增值能力,實現工業反哺農牧業,促進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農村牧區發展,使城鄉在互動、互融、互補、互促中實現統籌發展。

              按照這樣的思路,我市的玉米、牛肉、蕎麥、紅干椒等優質農畜產品資源通過流通環節進入工廠車間,分別變成淀粉、小氨基酸,成為京津港澳等地超市的“座上賓”,變成暢銷海內外的營養保健食品,成為香辣可口的調味品,農畜產品在加工過程當中實現大幅度增值,農牧民從中獲益。

              今年,我市實現糧食物流交易額過100億元、黃牛成交額120億元、紅干椒交易額25億元。我市農畜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以上,培育銷售收入過50億元的企業1家、過10億元的11家、過1億元的企業91家,帶動農牧戶33萬戶,解決就業5萬人。

              通遼現代農牧業示范區的規劃建設為我市產業聯動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建設中的通遼現代農牧業示范區集節水農業、肉牛產業、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生態建設、文化旅游于一體,一、二、三產聯動,3年后必將成為我市農牧業經濟的升級版。”科左中旗旗長劉百田信心滿滿地說。

              龍頭企業舞動農牧業產業化,農畜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形成完整鏈條,科爾沁大地一條靚麗的產業聯動風景線奪人眼球。

              探索改革穩步前行

              在科左中旗腰林毛都鎮,許多農民一年下來自己沒怎么種地,可收成比往年還多,而且還能從合作社分紅。千層旺農機合作社的成立,讓村民“撈”著了這樣的好事。

              合作社負責人楊特格喜介紹說:“我們合作社入股和流轉來的土地共有1000多畝,因為實施了膜下滴灌,婦女老人就能完成生產,我們這些青壯勞動力負責擔任農機手外出作業,一年下來土地和合作社的分紅能收兩份錢。”

              今年,我市著力探索農村牧區經營體制改革,有序推進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扶持農村牧區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壯大,提高農牧民組織化程度,提高農牧業生產集約化、標準化、規?;剑粩嗤苿愚r牧業做大做強。

              “今年秋翻秋旋,我們出動了200臺大型機械,其中160臺是本地農機合作社的機械,40臺是旗農牧局安排。任務是鋪設23萬米的地下輸水管道,種植2.3萬延長米的防風林,這么大的工程現在1個多月干完,換作以前干3個月都費勁?!笨谱笾衅彀桨K木黨委書記查國良介紹說。

              今年,我市通過專業合作社引導,加快轉變農村牧區經營機制,農機種植專業合作社達到146個,覆蓋全部新農村新牧區示范村。養殖方面,我市扶持100個養殖專業合作社,形成“企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全市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總數達1565個,專業合作組織成員總數5.6萬人,帶動非成員農戶1.2萬戶。

              為提高農機化綜合水平,我市爭取自治區下達我市中央和自治區農機補貼資金合計1.348億元,新增大型收獲機1549臺。新建農機專業合作社39個,總數達150個。

              一個個合作社把分散的、孤立的農牧民緊緊聯系在一起、團結在一起,在農牧民和市場中搭起了一座橋梁,增強了農牧民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把一塊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讓農牧民增收致富,使農牧業變大變強。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牧業的現代化發展帶動了農牧民小康,美麗鄉村、美麗牧區在我市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今年,我市整合資金,建設100個新農村新牧區示范嘎查村鎮,加快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牧民在農村牧區享受著市民一樣的幸福、甜蜜。

              瑞雪兆豐年,我市農牧業在實現現代化的道路上高歌猛進。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