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魯特旗,作為通遼市重要的水源涵養地、生態屏障和物種基因庫,擁有1700萬畝草牧場、833萬畝林地,森林覆蓋率高達33%,高居通遼市之首,擁有著怡人的“天然氧吧”。
然而,連年的干旱,再加上人為的私開濫墾、超載放牧……讓這片美麗的草原傷痕累累。
生態惡化,牧民貧困,形勢嚴峻!
恢復生態,牧民增收,刻不容緩!
如何改變這種被動的局面,實現生態與增收“雙贏”?
“生態立旗”——這是扎魯特旗做出的果斷決策。
生態建設擺在了旗委、旗政府各項工作的首位,尤其是2008年以來,在全旗范圍內實施了以“生態恢復、生產發展、群眾增收”為目標的收縮轉移生態植被恢復戰略,累計投資28162萬元,其中市財政補助1480萬元、旗財政投入21620萬元、捆綁項目資金3972萬元、群眾自籌1090萬元,共完成封禁保護及生態環境治理面積1200萬畝。
罕山及周邊地區150萬畝無人無畜封禁保護區植被茂盛、鳥語花香;荷葉花濕地80萬畝圍封禁牧區成片的野韭菜花爛漫綻放;烏力吉木仁蘇木阿拉岱忙哈沙帶23萬畝圍封禁牧區搬遷出來的牧民們笑逐顏開……幾年來,一條以城帶鄉、收轉并進、反哺生態的新路子,讓扎魯特旗的山川綠起來、牧民富起來。
收縮轉移,退耕還草,讓山川綠起來
在草原最怡人的季節,記者一路在蔥郁的青草、綻放的野花的伴隨下,來到了扎魯特旗道老杜蘇木荷葉花封禁保護區。剛一踏入保護區的土地,一陣陣濃濃的韭菜花香不斷地沁入鼻息,抬眼瞭望,綠油油的野生韭菜一望無際,在微風的吹拂下,展現出一派勃勃生機。
“前幾年可沒有這樣的景象! 過度放牧和人為無節制的采割破壞,加上連年的干旱,使這里的生態遭受了嚴重破壞,草原植被嚴重退化,特別是這里的野韭菜面積逐年減小,瀕臨消失的邊緣。”談起這片草原曾經的“傷痛”,隨行的副蘇木達至今仍顯愁容。
2009年扎魯特旗實施收縮轉移戰略以來,隨著封禁保護力度的加大,荷葉花的生態得到了有效保護,植被恢復情況十分喜人,野韭菜這一地方獨有的野生資源也實現了休生養息,恢復的密度和長勢出人意料。今年這里的野韭菜面積已經突破5萬畝,長勢也十分喜人,預計每畝產量能達到1000—1200斤。
離開荷葉花,帶著滿身的韭菜花香,記者踏入了巴彥塔拉蘇木3萬畝退耕還林還草東項目區。
這里曾是扎魯特旗西部最嚴重的貧水區,而如今,綠蓋遍野,草深過膝。
在項目區的展示牌前,記者看到了退耕前后的對比照片。退耕前,白沙片片、千瘡百孔的“受傷”草原,讓人觸目驚心;退耕后,郁郁蔥蔥、無邊無垠的天堂草原讓人賞心悅目。副蘇木達李國臣告訴記者,這里去年才被列入項目區,僅僅一年的時間,3萬畝項目區的生態環境就恢復到了20年前的水平。
為了進一步鞏固還林還草成果,今年,扎魯特旗按照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和通遼市“8511521113”工程的要求,完成退耕還林還草任務50萬畝,其中退耕還林20萬畝、退耕還草30萬畝。主要對全旗坡耕地、沙化耕地、鹽堿化耕地、超面積種植耕地、私開濫墾地塊和地下水嚴重匱乏地區進行了退耕。退耕地段以圍封保護和自然修復為主,在條件適合的退耕地種植以紫花苜蓿為主的優質牧草和以飼用灌木和文冠果為主的耐寒耐旱經濟林。
生態草業,科學養畜,讓牧民富起來
“我們合作社今年已經種了4萬畝紫花苜蓿,你看,這才20多天,就已經長這么高了!等再過個10多天,就該開花了!”在道老杜蘇木10萬畝紫花苜蓿種植及5萬只肉羊養殖示范基地,牧源農業種植合作社負責人葉海軍向記者介紹。
葉海軍說,項目區以前居住著12戶零散牧鋪的牧民,由于草牧場的嚴重沙化退化,他們的生產生活十分困難。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帶領牧民脫貧致富,合作社投資建設了種植養殖示范基地,首先發展生態草業,在種植優質牧草的基礎上,采取“合作社+牧戶”的方式進行優質肉羊養殖,并采用全自動TMR飼喂方式進行規?;犸暼︷B,糞便直接還田,形成了種植、養殖、銷售為一體的循環經濟產業鏈發展模式。今年預計可產紫花苜蓿1萬噸,出欄肉羊5000只,直接帶動牧戶80戶,間接帶動170戶,戶均可增收8000余元。
在保護草原生態的同時,充分利用草原資源,依靠產業化和家庭牧場等模式,讓牧民發家致富,讓草原成為牧民“一本萬利的致富銀行”——這是扎魯特旗“生態立旗”發展戰略的重要措施。
扎魯特旗副旗長肖強說:“既要改善生態環境,又要讓牧民生活得更加殷實、更加幸福。對大面積退耕地段和沙化嚴重牧區,我們要轉變發展方式,實施產業轉型扶持,走為養而種的路子,讓牧民轉出來、富起來!”
見到馬淑華時,她正在羊圈里忙活著。香山農場今年退耕3萬畝,六分場的馬淑華家100畝地,剩下了50畝,退了一半。當記者問她退了這么多心疼不?她邊笑邊說:“你真逗!高興還來不及呢!”
原來,她家那50畝地都是旱地,不下雨就得絕收,在這十年九旱的地區,一年忙乎下來,一畝地就只能收個四、五十斤綠豆,費的功夫不說,還得搭上種子和肥料錢。
“現在好了,一畝地給100塊的退耕補貼,160塊的糧食直補還照給,再加上秋后退耕地上草料賣的錢,不用投入,一年一畝地就有400多塊錢的收入!你說我能不高興嗎?”
馬淑華還告訴我們,為了讓退耕村民增加收入,今年,旗里將六分場列入了新農村示范村建設行列,不但為危土房戶新建了大瓦房,還為村民免費修建標準羊舍,幫助村民發展科學養殖增收致富,她家的羊今年就能出欄幾十只,收入四五萬元。
為了保證土地退得出、牧民增效益,扎魯特旗鼓勵以土地入股等方式,依法規范流轉退耕地塊,通過招商引資推動規?;莓a業、林果業發展,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保護與建設“雙贏”。該旗對生產條件惡劣、后續產業發展緩慢地區的退耕地塊,實行退耕補助政策,對退耕的“二輪延包”耕地每年每畝補助100元,同時退耕地承包關系和相關國家惠農惠牧政策保持不變。通過項目整合,順利實施了退耕還林還草工程。通過整合養牛專業村建設、退牧還草、節水增糧行動、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連片開發、牧區節水飼草料基地建設、財政“一事一議”獎補、科爾沁沙地治理等涉農涉牧項目資金,集中投放到退耕地區,帶動了退耕還林還草區的后續產業發展。
發展生態草業 推動牧區又好又快發展
大力實施退耕還草,著力于草原生態恢復,建成生態安全屏障;著力于草原畜牧業發展,切實提高農牧民收入。我市通過政策支持和有力舉措,采取復墾還草育草、圍封舍飼圈養等方式,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有效提高牧民生活水平,回答了推動牧區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研究和實踐命題。
加快發展生態草業,促進牧區又好又快發展是構建生態安全屏障、確保國家畜產品安全的迫切需要。圍繞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中提到的草原畜牧業發展、草原旅游和生態屏障建設三大重點領域,我市在生態建設中,結合實際情況,采取“國退”、“旗退”、“場退”等有效措施,確保耕地退得出、草原保護好。扎魯特旗的做法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保障畜產品安全提供了有力借鑒。
加快發展生態草業,是轉變草原畜牧業發展方式,增加牧民收入的現實選擇。耕地退出來,草場恢復了,但牧民的收入不能減。必須轉變發展方式,調整優化農牧業結構,發展生態草業。建設人工飼草基地和自給型家庭飼料地,在條件適宜地區,發展優質、高產、穩定的飼草料生產,減輕天然草地壓力,改善飼草營養,實現為養而種、靠養增收,大力發展建設型畜牧業。扎魯特旗運用生態優先理念,實行產業化運作,大力發展生態草業,實現了生態與增收的“雙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