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屏幕上紅、藍色線條跳動,交易數據實時更新,K線圖、各類牧草當日報價、近期價格走勢一覽無余。站在錫林浩特市毛登草都飼草料交易市場大廳內,恍如股市交易大廳。
2015年1月10日,內蒙古草業大宗電子交易平臺上線,這也是我國首家牧草電商交易平臺。運行近8個月,銷售各類牧草近10萬噸,成交金額近8000萬元。這組數據,讓內蒙古草都集團總裁劉永先打造全球牧草業“阿里巴巴”的決心更加堅定。目前,在做好國內資源和渠道建設的同時,草都集團亦在蒙古國建立了種植加工基地,西班牙和美國的購銷渠道也在洽談中。
借著我國大力發展“互聯網+”的東風,偏居一隅的草都集團意將通過搭建全球最大的供需對接電商平臺,從單一的牧草銷售逐漸發展到種子、種植、機械、畜產品交易、牧草銀行、牧草保險等領域,最終實現線上的全產業化交易。
對于此,內蒙古經濟學家蓋志毅接受新華網采訪時分析認為,草業大宗電子交易平臺體現了時代特征,將現代互聯網技術與傳統的草產業、實體與虛擬經濟有機結合。此外,內蒙古遠離中心市場,通過互聯網+可以節約交易成本,實現供和需的精準對接。
在布局電子交易平臺的同時,草都集團還開發了易牧商城手機APP客戶端,以打通與牧民的無縫隙對接,讓牧民實現線上購買草飼料、草種等物資,線下到最近的實體店提貨。在8月25日—27日舉行的內蒙古第三屆牧草產業博覽會上,這款APP受到了牧民們的追捧,一天時間注冊人數超過了500人。
從線下整合各地牧草資源,到線上連通各地供需客戶,再到無線覆蓋散落在草原上的牧民,茫茫草原正被一張無形之網“網”住。這也讓劉永先對牧草電子交易的前景頗為樂觀,他表示要通過三年的努力把電商平臺搭建好,聚攏資源,力爭實現年銷售牧草100萬噸,成交金額達10億元,最終打造成中國乃至全球牧草業的“阿里巴巴”。
站在互聯網+的風口,內蒙古傳統的牧草產業正在觸摸和拓展以往無法企及的市場渠道和市場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