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315h"></address>

<form id="b315h"><th id="b315h"><th id="b315h"></th></th></form>

          <form id="b315h"></form>

              通遼市2014年重點工作行動計劃
              發布日期:2014/2/24 10:45:43
              查看次數:
              【字體:

              任務目標

              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6萬人,開展職業技能培訓2萬人、創業培訓0.4萬人;

              確保2014年畢業的通遼籍高校畢業生100%實現就業或落實就業去向;

              農牧民工轉移就業46萬人(6個月以上36.2萬人),就業困難群體就業0.5萬人以上;

              重點圍繞“十大支柱”產業開發就業崗位,實現拉動就業3萬人,其中吸納三分之一的家庭服務業從業人員到社區和養老服務機構就業;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

              重點建設4個“獨立型”創業園和創業孵化基地

              依托開發區大學生創業園,與內蒙古民族大學、通遼職業學院和科爾沁藝術職業學院聯合打造集科技創新、現代服務、文化產業等新興產業為一體的自治區東部大學生創業孵化綜合體;

              依托霍林郭勒市工業園區,打造國家級工業創業園和公共實訓基地;

              依托科爾沁區區位優勢,打造家庭服務業創業孵化基地;

              依托通遼批發城創業基地,打造特色民族文化產業創業園。其他旗縣各打造1個符合當地產業發展需求、具有區域特色和品牌效應的創業園和創業孵化基地。

              打造500個“零散型”創業孵化網點

              創新創業園和創業孵化基地建設

              突出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

              落實優惠政策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時,招聘蒙語授課高校畢業生比例不低于招聘總數的20%;招聘服務基層期滿考核合格高校畢業生,市直和旗縣市區分別不低于招聘總數的20%和40%。在招募服務基層項目生時,分別按照不低于30%、20%的比例,專門招募貧困家庭和蒙語授課高校畢業生。對招用蒙語授課高校畢業生、簽訂3年以上(含3年)勞動合同并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企業,政府按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50%給予不超過3年的崗位補貼。對招用貧困家庭高校畢業生、簽訂勞動合同且履行合同滿1年并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企業,按規定給予社會保險補貼;貧困家庭高校畢業生初始創業,給予1萬元創業補貼。對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有就業技能培訓需求的,100%進行免費培訓。貧困家庭高校畢業生畢業年度內給予1000元求職補貼;有特殊困難的給予全程就業服務;政府購買服務崗位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開發一批設計類、制作類及現代服務類等技術含量較高的就業崗位和新興業態崗位。采取政府出資購買基層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崗位方式,開發4000個公益性崗位。

              推進重點群體穩定就業

              推動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全面落實農牧民工轉移就業和返鄉創業政策,注重安全教育、法律意識、職業素養、城鎮生活常識等進城前的基本素質培訓,促進農牧民工綜合素質提升。每個旗縣市區至少有2個農牧民工創業孵化基地。鼓勵農牧民工自主創業。加強與東北、京津地區及區內外的勞務協作,提高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打造“開魯建工”、“安代姐妹”、“扎旗保安”等一批具有通遼特色的勞務輸出品牌。抓住北京新機場建設機遇,開展定向、訂單式培訓,促進農牧民工穩定就業、體面就業;推進就業困難人員就業。規范城鎮失業人員、殘疾人、失地農牧民等就業困難人員認定程序,完善失業人員實名制動態管理,積極提供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免費培訓、崗位援助、政策扶持等“一站式”服務;做好退役軍人就業工作。全面落實政府指令性安置計劃。免費對有培訓需求的退役軍人進行就業創業技能培訓。自謀職業、自主創業退役軍人,按照有關規定享受稅費減免、貸款和創業扶持等優惠政策。

              產業發展促進就業

              建立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聯動機制。抓住我市發展“十大支柱產業”、建設專業市場體系和打造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機遇,開發就業崗位。

              圍繞重大投資或招商引資項目開發就業崗位。圍繞科爾沁肉牛、紅干椒、蕎麥系列綠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加強新型專業合作組織建設,充分發揮146個農機種植專業合作社、100個養殖專業合作社吸納就業作用。圍繞發展現代物流業、金融業、商貿服務業、家庭服務業、文化產業、房地產業、旅游產業、電子商務、信息服務業,開發就業崗位。

              改革家庭服務業發展方式,打造就業新增長極。出臺《通遼市發展家庭服務業促進就業實施意見》,建立“培訓—家庭服務企業—社區就業”對接模式,引導家庭服務業進社區,在每個社區建立1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吸納家庭服務企業職工進入社區成為社區工作者。各級政府給予社區工作者一定的崗位補貼和社會保險補貼。建立通遼地區家庭服務信息平臺,健全供需對接、信息咨詢、服務監督等功能,打造15分鐘服務圈。引進1家國內知名家庭服務企業,培育3家本地家庭服務企業,爭創國家、自治區級品牌。

              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

              打造全國創業培訓品牌城市。在電視臺、廣播電臺和人社局網站創辦“就業創業朋友之聲”欄目,定期宣講就業創業知識,營造全民就業創業的濃厚氛圍。進一步增強創業培訓的實用性和針對性,針對大中專畢業生重點開展科技型、創新型項目經營管理培訓;針對農牧民工重點開展種植和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經營管理培訓;針對就業困難人員和創業條件較弱的人員重點開展小攤位、小商店經營管理培訓,創新技能培訓與創業培訓相結合的培訓模式,做到就業和創業“雙保險”。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引進國內國際知名就業創業培訓機構,使我市創業培訓和創業實訓教學研究與教學實踐始終保持全國領先水平。

              改革職業技能培訓體制。由以民辦機構培訓為主向以職業院校培訓為主轉變,形成以通遼職業學院、科爾沁藝術職業學院、通遼公共實訓基地及各旗縣市區職業學校和技工學校為主渠道的培訓體制。推進校企交流,建立“職業學院、藝術職業學院、公共實訓基地與大型綜合性人力資源市場相結合”的“3+1”職業培訓與就業市場對接模式。

              創新實訓基地建設模式。構建以市本級為龍頭,旗縣市區為支撐,行業、企業、院校、科研院所培訓機構為補充的全市就業技能公共培訓和實訓體系。依托主城區四所中等職業學校整合,建立通遼市職業技能公共實訓基地;依托通遼職業學院臨床護理專業優勢,建立家庭服務業實訓基地;依托科爾沁藝術職業學院藝術類專業優勢,建立民族特色文化產業實訓基地;利用辦公用房清理整頓后的空閑樓房,建立服務業實訓基地。旗縣市區通過整合職業學校和技工學校,建設適應當地產業發展需要的培訓和實訓基地;行業、企業、院校、科研院所利用自身優勢建立滿足各自需求的培訓和實訓基地。

              轉變培訓管理方式。培訓管理由注重過程監管向注重鑒定結果轉變,發揮鑒定結果導向作用。培訓補貼方式,由過去的平均發放補貼向根據工種及技能鑒定等級給予差異化補貼轉變,有效發揮培訓補貼資金杠桿作用。

              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推動醫療保險實現市級統籌。按照“五個統一”要求,實現醫療保險市級統籌。加強醫療保險監督管理,強化監管人員隊伍建設,建立科學有效的監管系統,保證基金安全;全面建立城鎮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在科爾沁區、開發區和扎魯特旗試點成功的基礎上,全面建立城鎮居民大病保險制度,擴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附加商業意外險覆蓋范圍,多層次、多渠道提高醫療保險待遇水平;加大執法監察力度。加強勞動保障專項執法監察和專項整治,切實維護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合法權益,確保用人單位100%參加社會保險。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等新聞媒體,廣泛宣傳社會保險政策,實現應保盡保。

              搭建就業創業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平臺

              打造覆蓋通遼、輻射全國的信息化服務平臺。確?!敖鸨9こ獭睒I務專網延伸至蘇木鎮、街道社區,構建自治區、市、旗縣市區、蘇木鎮(街道)、嘎查村(社區)五級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以市人力資源市場為中心,建立連接各旗縣市區人力資源市場、高校、企業、社區、零工市場、手機終端及蒙東、京津、東北三省的公共就業綜合信息服務網絡,實現信息互聯互通、資源共享,求職人員隨時隨地都能通過電腦、手機等終端實時了解各類企業所需人員的數量、專業等。用人企業通過信息服務平臺能夠全面了解求職人員的數量和基本技能等情況,實現就業創業服務對所有用人單位和求職人員無盲區覆蓋和零距離對接。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