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強化創新的制度和法治安排
◎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
◎激發區域經濟活力
◎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其中創新發展居于首位。自治區黨委九屆十四次全委會議提出,堅持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推動科技、要素、產業、產品、組織、管理、品牌、業態、商業模式全面創新,破除制約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發揮創新對拉動經濟增長、推進結構優化、促進動力轉換的乘數效應。面對新形勢和經濟發展新常態,我們必須通過改革創新,釋放經濟增長新的活力和動力。
從全國看,“十三五”時期,創新驅動、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將成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希望和動力所在。加強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這將為我區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培育發展新的增長動力和新興產業,加快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機制框架和以創新為引領支撐的發展模式帶來新的動力和空間。
從我區看,傳統優勢正加快向創新優勢轉換。一是我區原有傳統產業靠能源、原材料工業支撐增長的自然優勢正在向經濟集聚、集約、多元發展新優勢轉變。這些年隨著全區交通、物流、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加上轉型升級創新意識增強,全區以工業開發區(園區)為支撐的集聚發展優勢、以產業鏈延伸為核心的集約發展優勢、以非資源型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依托的多元發展優勢正蓄勢成規模。二是我區傳統能源、土地、勞動力等要素低成本競爭優勢正在向生產要素提升保障新優勢轉變。這些年自治區黨委、政府緊盯企業生產要素需求,著力解決資金、技術、管理等瓶頸制約,全區要素保障能力不斷提高。三是傳統區位優勢正向要素集聚新優勢轉變,并賦予了傳統區位優勢新的內涵。在國家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一系列戰略引領下,我區的傳統區位概念由過去單純的地理特征逐步轉換為全國重點區域戰略布局和經濟腹地輻射的交匯點、結合部和過渡帶,并且其重要性日益凸顯。
我區經濟的快速增長已持續10多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已達到了10000美元以上收入水平,這個時期如果沒有技術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的引領和支撐,經濟增長就將停滯,因此,需要我們通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等,著力推動資源優勢向產業配套優勢轉變,著力培育發展新動力和新興產業,將比較優勢轉化提升為競爭優勢,著力加快要素集約和優勢整合步伐,著力培育新優勢、拓展形成發展新空間。
建立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必須著眼于從科技創新到經濟發展的全過程發力。自治區黨委九屆十四次全委會議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拓展發展空間、構建產業新體系、構建發展新體制等7個方面的創新驅動點。“十三五”時期,破解我區創新支撐力薄弱問題的關鍵,除了加快創新人才培育、提升創新的人力資源支撐外,更重要的在于優化勞動力、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著力激發創新創業活力,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實現發展動力轉換。
一是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必須強化創新的制度和法治安排。圍繞創新主體的培育和發展,優化政策供給,探索建立創新主體激勵與保障等方面的地方性保護法規和制度,發揮政府在支持創新創業中的作用,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完備的政策支撐,并形成有利于經濟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制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同時,通過整合實驗室、大型科學儀器等技術平臺,優化創新公共服務資源,引導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企業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的科研基礎設施,面向社會特別是中小企業開放和提供創新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推動產業共性和關鍵技術開發,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技術支撐。學習借鑒成功經驗做法,積極吸引天使投資、創新創業投資,培育發展適合我區實際的青年創新創業基金、重大技術創新基金等,推動發展投貸聯動、投保聯動等新模式,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多元金融資本支撐。
二是構建產業新體系,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努力擺脫傳統單一路徑依賴、實現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有效破解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依托我區清潔能源、現代煤化工、有色金屬、現代裝備制造、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等產業優勢,加強延鏈強鏈,提升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基礎材料等配套水平,協同發展現代物流、資本市場、研發設計等配套生產性服務業,提高集群要素配置和信息化水平,建設智慧集群,著力構建“五大產業”邁向中高端的新體系。通過集群內分工合作和協同創新,培育壯大新材料、電子信息、先進制造、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構建跨行業、跨區域的產業創新組織新體系。通過整合創新資源,加速產業鏈上關聯企業、研發和科技服務機構聚集,結合產業規模和結構,建立健全技術創新體系,配套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著力構建現代服務業發展新體系。圍繞優勢產業和大企業,發展一批主營業務突出、成長性好、協作配套能力強的專業化中小企業,采取專業分工、服務外包、訂單生產等多種方式,發展協作分工,引導中小企業專注核心業務,提高專業生產、服務和協作配套能力,著力構建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協同創新、合作共贏的新體系。
三是拓展發展新空間,挖掘區域發展潛能,激發區域經濟活力。過去的10多年,我區經濟高速增長靠的是以呼包鄂地區為主的城市經濟帶動實現。目前我區還有31個國家級和26個自治區級重點貧困縣,全區第一大經濟縣域經濟發展滯后。“十三五”時期,需要繼續圍繞培育發展區域增長極,打造“呼包鄂烏”一小時經濟圈,將“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協同發展與“烏蘭察布-大同-張家口”長城金三角經濟有機聯為一體,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共建共享務實合作。加快“烏海及周邊地區”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沿黃、沿線經濟帶建設,提升清潔能源、新型煤基化工、現代裝備制造等產業集中區和工業園區發展水平。同時,著力打造“赤峰-錫林郭勒-通遼”城市群經濟帶,深化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產業互補和工業集中區建設,積極培育和承接發展具有競爭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力激發全區縣域經濟發展活力。
四是創新增長路徑,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我區與發達地區差距的核心問題就是發展不足,表現為供給和需求的兩側均存在結構性單一和不足,生產供應的大量是初級、低端、黑色和污染的產品,同時表明我區經濟增長的潛力還有待廣泛深入挖掘、加快生產側的新陳代謝任務依然很重,也表明我區生產和消費兩側轉型升級潛力和發展空間還都很大,相應投資和消費的動能和需求也十分強勁。比如投資方面,我區民生性、公共消費型基礎設施建設、已有產能的優化升級、教育、文化、健康、旅游等領域,以及生態環保建設等領域投資都具備較大增長潛力。比如消費方面,家政服務、網絡消費、文化體育、健康食品和高質量、高水平消費等均未達到一個新的水平,依然面臨一個時期潛在的和現實的供給短缺,由此將開拓出我區消費增長新的巨大空間。比如進出口方面,隨著我區深度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對外開放平臺不斷完善,環境不斷優化,承接產業和要素轉移優勢趨向明顯,我區的開放平臺對周邊區域產業和要素的吸引力明顯增強,承接產業和要素轉移的優勢也將進一步顯現,生產加工出口、裝備制造產品的輸出和進口等潛力將會進一步釋放。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