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知道參加展會這么好,能把貨銷出去不說,還能讓北京人吃上著名的‘卓資山熏雞’,了解我們的品牌。展會第一天帶來的80多只熏雞就賣完了,著急給家里打電話加班加點做出300只,用班車運到北京,這運費可不便宜,就這些貨花了700多塊呢。不過,這錢,花得值!”在內蒙古綠色農畜產品展銷會上,還是第一次出門參加展會的張宸玉忙里偷閑,與記者聊了起來。
“1930年,我爺爺張喜年開了當地第一家卓資山熏雞店,1976年,我父親張潤奎帶著熏雞參加全國美食展,卓資山熏雞被評為全國三大名雞之一,可以說,我家是卓資山熏雞最有名的老字號!”介紹著自己的產品,張宸玉一臉自豪。
說話間,她還不時招呼上前詢問的顧客:“來來來,先嘗后買,我們這可是全國三大名雞之一,味道獨特,您嘗嘗,不買也沒關系!”
“內蒙古的綠博會已經舉辦了三屆,為什么從來沒參加過呢?”
“嗨,別提了,家里只有一個男孩子,他又對這個不感興趣,我們姐妹倆女人家家的,有些時候太保守,總覺得我家是老字號,還用得著花錢打廣告?現在看來,我們欠缺的東西太多,好的產品也要有品牌,企業要想發展好,就必須有自己的品牌?!?/SPAN>
“那明年有了這樣的展會還來嗎?”
“一定來!我們商量好了,再不能守在卓資那個小地方開個小門店賣熏雞了,去年,縣里建起了熏雞產業園,政府特別支持企業發展,爺爺和父親把產業做起來了,在我們姐妹倆手里要把它做大,北京市場這么大,我們一定要把卓資山的熏雞賣到這里來!”
張宸玉認為,來參加展會,算細賬并不掙錢,但是最重要的意義就是打品牌,只有讓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產品,企業發展才有了根基。
與張宸玉一樣,來自烏蘭察布市的段日永也是感觸良多。他告訴記者,區內的展會他參加了好多次,但也是頭一次來北京參加展銷會,帶了2萬多元的貨,估計怕是不夠賣。
段日永是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同發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他帶來的本地雞蛋在展會上賣2元錢1顆,在品嘗之后,北京市民特別認可。
“北京人的消費水平比咱們高,他們是有錢買不到好東西,可我們農民是拿著好東西找不到銷路,來了北京參展我才知道,市場原來這么大,心里的高興勁兒就別提了?,F在已經有好多商家和我聯系,要代理我的本地雞和本地雞蛋,展會后,我就和他們一一聯系,一定要讓我們合作社的產品打開北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