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總書記囑托落實新理念要求】堅持綠色發展 建設大美內蒙古
連綿的綠色,從林海向草原、從鄉村到城市不斷蔓延,把內蒙古的大地連成濃綠的一片。
更讓人欣喜的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改革效應也在潛移默化中使居民消費方式發生了蝶變。高效節能家電、照明產品、節能環保型汽車等悄然進入百姓家,綠色出行、低碳生活蔚然成風。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共識度正在提升,廣泛的“生態共識”正在轉化為積極的“生態行動”。
努力讓全體公民共建共享生態文明
呵護碧水藍天、建設美麗內蒙古,需要經濟手段,更需要法治護航。
“十二五”期間,內蒙古“生態大樹”枝繁葉茂,源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恒心和定力,源于從微觀到宏觀層面的有力決策。
《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的出臺,明確了各部門的職責分工;《內蒙古自治區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和《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改革總體方案》通過國家改革領導小組批準,國有林區改革箭在弦上;《內蒙古自治區森林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試點實施方案》和《森林資源資產負債表數據更新指導意見》的制定,使森林資源資產負債情況一目了然;《關于進一步規范集體林權流轉管理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快農牧民林業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強基層林業組織建設的意見》的相繼出臺,進一步激發林區自身活力……
一系列生態領域的制度和措施,將內蒙古生態保護納入了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的軌道。
各種規章制度守護生態底線,法治也不斷夯實。
自治區緊緊圍繞依法治林,強化資源管理保護,鞏固建設成果:落實天然林保護政策,嚴格林地使用審批,打擊毀林犯罪,加強防火體系建設,防治林業有害生物,加大保護修復力度。僅“十二五”期間,偵破、查處各類森林和野生動植物案件24691起,綜合查處率98.8%。
強改革、謀轉型、立法規,從認識的轉變上升到全方位的頂層設計,內蒙古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再次提升。
與此同時,自治區黨委、政府強調,要以解決危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嚴肅查處環境違法問題,讓百姓切實感受環境改善,還群眾一片碧水藍天。
“十二五”期間,針對全區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趨勢狠狠踩了“剎車”,單位生產總值能耗與二氧化碳排放分別下降18.8%和22.7%,主要污染物中,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分別下降10.18%、8.13%、12.6%和8.83%,均超額完成任務。
隨著全區生態的持續好轉,綠色發展的紅利也日益凸顯。
由于林業資源持續穩定增長,林業產業步入快速發展階段。全區已建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林業產業試驗示范基地,涌現出一批以民營企業為代表、以技術創新為特點的林業產業龍頭企業和重點地區。截至2014年,全區林業總產值達383億元,較“十一五”期末的2010年增長89.6%;生態文明建設綠了城鎮、美了鄉村,“十個全覆蓋”對于村容村貌的整治讓農村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到內蒙古旅游感受綠色。全區森林公園總數達到47處,共接待游客1134.8萬人(次),總收入3.03億元。
而生態扶貧產業扶貧更是鼓了百姓腰包。各項林業惠民政策的逐一落地,林業生態保護建設和發展林沙產業,讓更多貧困農牧民參與到了造林生產、森林管護活動中,就業增收渠道不斷拓寬。
回眸“十二五”,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步步踏實——
5年間,內蒙古綠色GDP的政績考核觀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建設法律和制度體系得到完善,對生態資源的保護與合理開發逐步形成共識。
5年間,內蒙古在資源能支撐、環境能容納、生態受保護的基礎上謀發展,將生態文明理念持續轉化為實踐,把生態環保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穩增長的重要舉措。
5年間,內蒙古步伐堅定地出臺一項項生態政策措施,推動一個個生態成果落地,環境治理呈現鐵腕之勢,生態修復展露新顏,實現了生態建設一次又一次跨越。
5年間,內蒙古動員起全社會力量凝聚合力,努力守護著這片土地上蓬勃的綠、誘人的藍,竭力將人們生活繪成幸福的自然本色。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面對“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內蒙古有信心、有能力讓生態美、和諧美的動人畫卷在自治區大地更加完美、豐盈地展開,讓我們眾志成城,向著把內蒙古建設得更加亮麗的目標不斷邁進。(本報記者楊利偉)
打好生態建設組合拳
楊利偉
“綠色發展”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
雖然經過多年發展,我區生態環境狀況實現總體遏制、局部好轉,但我區生態環境還比較脆弱,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進入“進則全勝、不進則退”的關鍵時期。面對“十三五”,“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及綠色發展理念正在為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學引領、堅實支撐。
綠色發展,彰顯歷史擔當,更蘊含治理智慧。在“十三五”開局之年,要想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就必須讓“組合拳”更加打到點上、打出力道。要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實施分類調控政策,統籌各類主體功能區發展;要加強重點生態保護和建設,維護生物多樣性,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要加快循環經濟發展,構建循環型產業體系,健全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回收體系,倡導綠色消費模式;要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實行能源消費、水資源消耗、土地利用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要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嚴格污染物源頭控制,推進多污染物綜合防治,加強礦山環境治理力度,改革完善環境治理制度。
“樹高千尺,唯有根深。”新常態下,我們切不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一時發展。因為,生態文明建設所保護的,不僅是那一抹綠色,更是老百姓的幸福源泉。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