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落實市委“服務農牧民最后一公里”的安排,充分發揮科技的支撐引領作用,解決服務農牧民“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促進農牧業增產和農牧民增收,科技局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標
1、選派500名科技特派員。
2、創建10個科技特派員農村牧區創業鏈。
3、培訓農村牧區科技服務員2000人次以上。
4、100名民大專家下基層服務。
5、建設1個秸稈轉化示范村。
6、建設農村牧區信息化示范區。
7、培訓農牧民2萬人次。
8、推廣100項先進適用技術。
二、工作內容
1、選派科技特派員。全市共選派500名科技特派員。其中,市直選派80人,各旗縣市區、開發區共選派420名科技特派員。500名科技特派員深入全市1000個嘎查村開展科技培訓、科技服務和科技創業活動。
2、創建科技特派員農村牧區創業鏈。圍繞特色農牧業發展,認定玉米、肉牛、肉羊、生豬、肉驢、蕎麥、紅干椒、食用菌、設施農業、沙地葡萄10個科技特派員農村牧區創業鏈,以此為載體,通過科技培訓、科技服務、就業創業等方式,輻射帶動3000戶農牧民增收致富。
3、培訓農村牧區科技服務員。全年培訓全市農村牧區科技服務員2000人次以上,每名科技服務員受訓1次以上。
4、專家下基層服務。依托市校合作平臺,由市科技局牽頭,組織內蒙古民族大學組織農學、動物科學、化學化工、醫學方面的101名專家教授,深入基層開展種養植業技術和健康義診服務。
5、建設秸稈轉化示范村。建設年產2000噸生物質燃料生產基地,推廣應用秸稈轉化技術,使農牧民用上高效清潔的固化秸稈然料,提高農牧民收入和改善生活質量。
6、建設農村牧區信息化示范區。用信息化打造現代農牧業示范區,依托全市“六個一百”工程,集中實施節水農業信息化、食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流通領域信息化以及清潔能源示范村建設。(另有實施方案)
7、培訓農牧民。全年培訓農牧民2萬人次。其中,市直組織農牧民科技培訓達到0.1萬人次;各旗縣市區、開發區共培訓1.9萬人次。
8、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市里重點推廣10項新技術;每個旗縣市區及開發區各推廣先進適用技術10項以上。
三、工作措施
(一)選派科技特派員
堅持“自下而上、按需選派”的原則,既要考慮基層的需要,又要考慮科技人員的專長,力求實現供需對接。各選派單位要按照“平時考核與年終考核相結合”的要求,制定科學合理的考核辦法,建立科技特派員駐村服務檔案,定期聽取駐村科技特派員工作匯報,年終要根據科技特派員工作考核結果,選出一批優秀科技特派員進行表彰獎勵。加強科技特派員隊伍建設,設立全市科技特派員培訓專項,建設3個科技特派員培訓基地,“請進來、走出去”,搭建對外科技人才交流平臺,邀請市內外相關領域知名專家,對我市科技特派員進行專項培訓,進一步提高科技特派員的創業能力和服務水平。
(二)創建科技特派員農村牧區創業鏈
按照“試點先行、逐步推開”的原則,穩妥推進,務求取得實效。擬通過充分考察和調研,制定我市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實施方案,并啟動實施。籌措資金,好中選優,確定玉米、肉牛、肉羊、生豬、肉驢、蕎麥、紅干椒、食用菌、設施農業、沙地葡萄10個科技特派員農村牧區創業鏈,予以專項扶持。在創業鏈實施中,堅持“以點帶線、以線帶面”,注重創業典型的培育,抓好典型示范帶動。嘗試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業行動”,探索大學生作為科技特派員創業就業的工作模式。
(三)加強農村牧區科技服務員培訓
開展“老科協會員結對幫扶大學生科技服務員”活動,各旗縣市區老科協選擇1200名老科協會員與科技服務員結對,結合雙方優勢、特長愛好牽手結對,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同時,采取老科技工作者與大學生科技服務員“一幫一”、“多幫一”、“一幫多”的形式,采取成立老干部幫帶小組、老專家指導服務團隊等多種形式,幫助大學生科技服務員開展工作。
(四)開展“百名專家下基層服務”活動
在每個旗縣市選定2個試點村開展此項活動。各專家分組開展活動,各專家組下基層服務每月不少于5天。活動主要采取現場會、培訓班、技術咨詢、技術講座、技術宣傳等方式進行,深入村組和農戶田間地頭、畜禽場舍進行面對面、手把手的服務,重點開展種植業技術、養殖業技術和健康教育服務等方面的技術咨詢和指導。
(五)建設秸稈轉化示范村
選擇科左中旗西部現代農牧業示范區中秸稈資源豐富、群眾認識高的村屯,建設1個秸稈轉化示范村,推廣應用固化技術轉化利用秸稈。組織有關技術人員進行項目的前期考察論證,制定項目實施的具體方案。選擇技術成熟固化生產設備。保證項目按時,保質保量的完成。由專業技術人員,現場指揮施工和技術監督。項目完成后,由有關的技術部門檢查驗收。
(六)培訓農牧民
組建農牧業科技服務專家團,組織農牧業專家、科技特派員、科技服務員等科技人員,深入村組和農戶田間地頭、畜禽場舍進行面對面、手把手的技術指導服務。重點抓好備春耕生產科技培訓,幫助農牧戶確定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制定技術指導方案,建立經常性聯系,及時幫助解決生產實際難題。搞好定單式培訓,通過開展科技活動周、科技特派員集中服務等方式,根據農牧民的實際需求,編印技術資料,按產業開展集中和分散培訓,并將培訓場所辦到嘎查村,辦到農牧民家門口。
(七)推廣先進適用技術
市及旗縣兩級通過加強對外科技合作、科技立項、科技特派員創業鏈帶動等方式,搭建技術推廣平臺,重點推廣玉米節水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良種繁育技術、秸桿轉化技術、養殖新技術,抓好農畜產品深加工技術的引進和推廣。積極培育科技特色產業,使其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四、工作進度安排
(一)選派科技特派員
(二)創建科技特派員農村牧區創業鏈
4月中旬印發詳細工作方案,5月初完成認定工作。
(三)“老科協會員結對幫扶大學生科技服務員”活動
由市老科協牽頭于4月15日前制定實施方案,啟動實施。6月份邀請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巡講團到我市對科技特派員和科技服務員進行一次巡講培訓。
(四)“百名專家下基層服務”活動
4月中旬印發方案,并啟動實施。
(五)建設秸稈轉化示范村
(六)培訓農牧民
1、農牧民備春耕科技培訓(2014年3月下旬到2014年4月底)。市、縣、鄉、村四級聯動,在市科技局指導下,各旗縣市區科技局要積極安排部署開展本地區農牧民的科技培訓,力爭做到鄉鄉有培訓、村村有培訓,在4月底前完成對農牧民的備春耕培訓。內蒙古民族大學科技服務專家團于備春耕期間深入農村牧區開展服務活動。
2、農牧民常規培訓(2014年5月中旬到2014年底)。全市科技系統全年集中辦班200場次,培訓農牧民2萬人次。依托10個科技特派員農村牧區創業鏈,培訓農村牧區實用人才3000人次。
(七)推廣農牧業先進適用技術
4月20前,各旗縣市區制定并上報推廣計劃,確定農牧業先進適用技術推廣名錄,10月底上報推廣工作總結。
五、主要保障措施
(一)切實加強領導,強化組織保障
市科技局成立由局長為組長,分管局長為副組長,有關科室、單位及各旗縣市區科技局負責同志為成員的全市科技服務農牧民“最后一公里”領導小組,具體負責方案制定、動員籌備、督促檢查、統計報道等組織調配工作(成員名單附后)。各旗縣市區科技局、市直各有關單位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切實加強對科技服務農牧民“最后一公里”工作的領導,制定各自工作方案,迅速行動起來,確保工作落實。
(二)強化資金籌措,加大財政投入
各級政府要安排專項資金支持科技服務農牧民“最后一公里”工作,確保工作順利開展。
(三)整合科技資源,形成工作合力
協調內蒙古民族大學、市農牧業局、市林業局、市水務局、市老科協、各旗縣市區政府及通遼職業技術學院等部門和單位,聯合組織開展科技服務農牧民“最后一公里”工作。探索建立科技服務農牧民“最后一公里”工作的長效機制。
(四)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氛圍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眾多媒體,創新宣傳方式,加強對科技服務農牧民“最后一公里”工作的宣傳,做好先進典型事例的報道工作,營造學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圍,提高農牧民群眾的參與意識和科技致富積極性。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