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內蒙古通遼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被國家科技部和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協同創新戰略聯盟正式認定為第七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2015年,國內首個聚焦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與林草牧業發展研究項目在我市正式啟動。
“十二五”以來,我市爭取國家和自治區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85項。
“十二五”期間,全市新增自治區級以上研發平臺80個,較“十一五”期末增長近3倍。
建設自治區首家常設技術交易市場——通遼科技大市場、成立蓖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蒙醫蒙藥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新建3個自治區新型工程研究院、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家、新增院士工作站9家。目前,全市自治區級以上研發平臺總量達到112個,積聚了創新人才、科技項目和各類科研資源。
近年來,我市圍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助推經濟社會發展活力迸發。
“跳起來摘桃子”高定位
科技引領,一路向前。我市科技部門在自治區科技廳及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市科技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突破性進展。全市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創新創業環境明顯改善,創新型城市建設邁上新臺階。全市科技工作連續幾年在自治區對各盟市的綜合考評中名列前茅,市科技局也榮獲自治區“十二五”制造業信息化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
通遼,創新發展的成效鮮艷奪目。
大投入為科技發展提供有力保障?!笆濉币詠頎幦液妥灾螀^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85項、資金達1.55億元。2012年開始,市政府每年設立3000萬元財政科技專項資金,用于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科技人才獎勵等工作,保證了一批重大科技項目的實施,實現市本級科技投入的歷史性突破。
大整合彰顯創新謀變思路。我市通過整合產業技術創新資源、引導創新要素集聚、引導產學研協同創新等方式,全力推進創新平臺和載體建設,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取得豐碩成果。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市工業經濟總量不大、結構不優、質量不高,強市之要在走科學發展之路,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最優的效果。金煤化工、霍煤鴻駿高精鋁業、昶輝生物、梅花生物、蒙藥股份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水平持續升級。煤電鋁產業循環利用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鏈條,新技術的應用使產品由初級的鋁錠、鋁箔發展到現在的輪轂、高精鋁和鋁銅電子鋁箔。在玉米化工領域,通過梅花公司等企業的技術創新,產品不斷升級,由淀粉、酒精、溶劑、味精等初級產品開發到現在的小氨基酸系列產品(谷氨酰胺、蘇氨酸、色氨酸),正在打造世界最大的小氨基酸生產基地。新引擎助推新型工業化步伐全面加速。
目前,我市的科技工作圍繞科技創新服務、高新技術、產學研合作等專題開展調查研究。通過調研,摸清了情況,理順了思路,找準了工作著力點和落腳點。
產學研合作亮點紛呈
我市科技型企業在創新過程中技術薄弱,對策是攀賢結能,高超點成長。
全市科技部門依托我市豐富的科教資源和產業優勢,穿針引線,牽線搭橋,進行產學研合作。
2012年3月,市政府與清華大學簽署了全面合作協議,雙方在科技、戰略咨詢、人才、教育等方面開展了合作。清華大學遠程教育扶貧站免費向通遼市國家級貧困縣提供遠程教育課程,向我市免費贈送了顯微鏡、投影儀和機床等教學試驗設備。先后有50余名清華大學學生在通遼開展了社會實踐活動。支持我市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在設立科技創業孵化投資基金等六個方面達成了合作意向。
2013年12月,市政府與北京化工大學簽署全面合作協議。自簽約以來,市校雙方采取多種形式協同推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在玉米生物、秸稈利用、園區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了廣泛而深入的合作。雙方共同建設了北京化工大學科技扶貧產業園區,啟動了科技扶貧產業園的規劃編制工作,實施了科左中旗慧群肥業循環經濟項目。2014年市校合作舉辦了玉米生物產業與生物質資源利用技術創新高峰論壇暨科技成果轉化與科技扶貧開發投融資項目推介會。
2014年5月14日,我市與內蒙古大學簽訂合作框架協議,成為自治區12個盟市中第一個與內蒙古大學簽約的盟市。簽約以來,市校雙方在牧草育種、修復生態、肉牛繁育等方面開展了合作,建立草原肉牛產業研究院科技示范基地,聯合開展杜泊羊胚胎移植等技術研究。
“十二五”期間,我市先后與中科院北京分院、內蒙古民族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西城區、北京化工大學等9個單位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經過合作各方的共同努力,重點在領軍人才引進、孵化中心、沙地生態治理、智慧社區、園區基地建設等方面開展了務實合作,創建了9個院士工作站,建立了蓖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內蒙古蒙醫藥工程技術研究院等23個在國家或自治區領先的科研平臺。
為取得合作共贏,我市不斷加強與北京、廣東、陜西等先進地區的科技合作。良好的溝通合作機制已經建立,一個一個的好消息不斷地傳來。
創新發展不停步邁大步
服務中心、圍繞產業、搭建平臺、完善保障、健全體系,面向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的需求,我市科技工作逐步建立一批創新平臺,攻克一批科技難題,開發一批新技術新產品,推廣一批先進適用技術,轉化一批科技創新成果的行動緊鑼密鼓、好戲連臺。
對于農業大市而言,我市科技創新的腳步不停步邁大步。“糧食風干倉”是我市自主研制的新一代立風道糧食風干設備,通風道為豎直結構,不用煤電熱源,僅靠自然風即可使糧食迅速干燥,利用谷類作物濕脹干縮的現象,使谷類作物逐層向下串動,晾曬均勻,節省人力,可保證谷類作物顆粒不破損、干燥效果好,能有效解決糧食晾曬人工成本大、需要場地大的問題。
科技再創新、大發展已經成為全市科技工作者的錚錚誓言。
目前,我市已構筑起了以通遼玉米院士工作站為主體的玉米育種創新平臺,培育出60余個優良玉米品種,有力支撐了全市玉米產業的發展?!笆濉币詠?,我市啟動實施農村牧區“8511521113”工程,依靠科技創新持續推進800萬畝節水高產高效糧食功能區建設,著力打造全國優質玉米基地。功能區以實施膜下滴灌和高標準節水管灌為前提,集成應用高產栽培技術,重點推廣了“一增四改”技術和玉米螟統防統治,實現了四個生產關鍵環節技術應用到位率100%和整個生產過程的“八個統一”,目前已建成功能區852萬畝。
利用西門塔爾牛培育出了適應通遼地區自然條件的中國西門塔爾牛(草原類型群)。成立了全區首家肉牛科學院和院士工作站,擁有全國最大的肉牛改良工作站,肉牛養殖做到了“良種、良法、良料、良舍”全配套,通遼已成為國家級優質肉牛產業基地,肉牛養殖規模和生產技術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依托科技支撐,我市實施農牧業標準化體系建設,制定了玉米、肉牛、肉羊、蕎麥、紅干椒、生豬、肉驢、沙地西瓜、水稻9個優勢特色產業地方標準體系,全力推進“安全食品科爾沁”建設,全市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能力位居全國前列,“科爾沁肥?!背蔀橹袊Y名商標、奧運會指定產品,開魯紅干椒、庫倫蕎麥、科爾沁食用菌等農畜產品綠色品牌馳名全國。
潮平岸闊催人進,風正揚帆正當時。我市科技事業正在創新之路上奮勇前行,正在努力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科技奇跡。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