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總在濃墨重彩中掀開新的篇章。5月30日,北京,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三會聚首”,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將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吹響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
與之相呼應,地處祖國北疆的內蒙古也擂響了全力推動科技創新的鼓點:6月1日,自治區黨委召開常委(擴大)會議,傳達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研究部署貫徹落實工作。以戰略思維謀全局,以系統思維聚合力,以創新思維增活力,科技創新的風潮正在內蒙古大地上激揚。
壯歌逐夢 頂層設計 孕育走進前列時代傳奇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
將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源于對國內外大勢和國家長遠發展的深刻洞察。當前,世情、國情正在發生歷史性的深刻變化。從國際形勢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孕育興起,各國之間的創新競爭日趨激烈。從國內現狀看,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驅動的傳統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相對于內蒙古而言,連續多年,內蒙古在發展的“高速路”上奔跑。創造奇跡,也伴生問題:主導產業結構單一、鏈條不長,總體發展不夠充分……
形勢,催生思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決策,提出了科技創新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與共和國休戚與共。自治區黨委、政府明確提出,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為建設現代化內蒙古、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提供強大動力。
思路決定出路。近年來,我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創新發展的決策部署,堅持把創新作為推動發展的第一動力,緊緊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地方經濟特色,大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
弈棋落子,首重布局。2013年,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8337”發展思路,明確把內蒙古建成國家“五大基地”“兩個屏障”“一個橋頭堡”的目標定位,并將創新驅動和改革開放作為貫徹落實“8337”發展思路的重要動力。
2014年,自治區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創新改革頂層設計和重點部署,先后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意見》和《內蒙古自治區創新驅動發展規劃(2013—2020年)》,并圍繞“五大基地”“兩個屏障”建設需求,持續開展了稀土、有色金屬、現代裝備制造、煤化工、現代種植業、現代畜牧業等重點產業技術路線圖研究與設計,標志著自治區在產業技術創新發展頂層設計方面邁出了關鍵步伐。
與此同時,修訂的《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條例》新鮮出爐,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法律保障成為政策導向的新亮點。
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方案》制定出臺,提出8個方面25項改革舉措,101項具體措施,為我區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描繪了戰略藍圖。
……一項項推進科技創新的舉措,催生出一片璀璨與亮麗。
“十二五”期間,全區科技進步貢獻率由32%增長到42%。據2015年國家科技部《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內蒙古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上升到全國第21位,上升幅度居全國各省區之首,特別是知識獲取能力指標和創新環境指標均得到大幅度提升。科技創新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作用進一步凸顯。
改革提速 匯聚優勢 拉動創新驅動強大引擎
喜訊還在耳邊回響:
全球首條工業規模高溫氣冷堆核電燃料元件生產線在包頭投產,并成功應用于第四代核電站示范工程。
大口徑厚壁無縫紫銅管將為國產大飛機發動機提供耐高溫鈦合金棒材。
高性能稀土永磁體研發使市場占有率由15%提高到35%。
……
創新就在我們身邊:
重大科技成果煥發創造活力,改善百姓生活。
這背后是一個個生動的實踐在堅持不懈、百折不撓的實干中,激情呈現。
牢牢把握中央和自治區的決策部署,我區職能部門及時調整科技計劃、統籌科技資源,大力實施實用技術成果轉化、關鍵共性技術攻關以及創新平臺載體建設三大工程,深入推進科技改革和對外開放,不斷強化政策、制度、人才3個方面保障,推動科技項目、平臺、人才等創新要素向自治區重點發展領域傾斜,逐漸將發展方式導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軌道,推動創新型內蒙古建設邁向新階段。
在實用技術成果轉化、關鍵共性技術攻關以及創新平臺載體建設三大工程的推動下,內蒙古科技創新走上了快速發展之路。
工業領域,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首套全斷面掘進系統在神州礦區工業性實驗成功,標志著我國煤炭采掘技術向國際化邁出了一大步。CAP1400自主化燃料的原型組件試制成功,標志著我國在掌握第三代高性能核燃料技術,并全面實現生產自主化方面邁上了新臺階;自主知識產權大功率AT變速器的研制成功,一舉打破了國外對重型汽車大功率自動變速器技術和設備壟斷;民用大容量磁制冷機的試制成功使稀土材料應用研究上升到世界前沿水平。
農牧業領域,家畜性控技術國際領先,全國每10個牧場就有7家使用內蒙古的奶牛性控冷凍精液;育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內字系列”玉米新品種;制訂了5項馬鈴薯種薯國家標準和3項商品薯國家標準;巴美肉羊的平均繁殖率由150%提高到200%;以“兩改一增二?!睘楹诵牡挠衩棕S產增效技術,實現百萬畝連片高產示范,最高產量連續多年創造東北春玉米高產紀錄。
社會發展領域,世界首條年產20萬噸粉煤灰提取氧化鋁生產線建成投產,形成了高鋁煤炭——發電——有色冶金——節能材料——化工填料——綠色建材——生態修復的全循環經濟產業布局;在國內首次構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布氏菌流行株基因組數據庫;重大自然災害預測預報與監測預警、典型區域生態恢復治理、防沙治沙技術集成等技術體系的群體突破,為我區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建設綠色生態屏障提供了技術保障。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笆濉币詠恚凇叭瞬艔妳^”戰略和“草原英才”工程指引下,自治區不斷加大科技創新人才激勵機制建設,完善高層次人才引進綠色通道機制,按照產業(項目)、人才、平臺一體化建設原則,從項目安排、資金投入、平臺建設、成果收益分享以及各類獎勵政策進行統籌,營造引進、使用和培育人才的“碧水藍天”。目前,全區已建設院士專家工作站69家,柔性引進院士81名,院士專家團隊480名,開展科技合作項目140多項。“十二五”期間,全區共有716人、176個創新團隊、19個創新人才培育基地入選國家、科技部、自治區創新人才計劃。
擂響創新驅動的改革之鼓,需要直擊難點、痛點和堵點——
“十二五”期間,圍繞自治區創新驅動發展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一批破除科技管理體制機制藩籬的相關改革措施密集出臺:《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深化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加強科技項目和資金管理的意見》《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儲備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內蒙古自治區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試行)》3個文件的發布,從6個方面對科技項目進行總體布局,改革立項流程、規范資金管理,創新的建設科技項目儲備庫,力求打破科技資源配置瓶頸,把天女散花的科研項目“統”起來;《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推進大型科研儀器及科研基礎設施開放共享的若干意見》發布實施,讓沉睡多年的科研儀器“轉”起來;《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意見》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眾創空間的實施意見》兩個文件出臺,讓各類科技創新新業態、新產業、新主體涌現出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更加濃厚。
改革之鼓敲出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局面——
基礎研究獲得新進展。生命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邁向了世界前沿:率先在國內完成了乳酸菌的基因全序列測定,誕生了世界首例轉乳糖分解酶基因奶牛,培育出轉基因克隆絨山羊、綿羊、馬鹿。成功獲得了雙峰駝、單峰駝和羊駝的高質量基因組序列?!笆濉逼陂g,自治區基礎研究經費投入持續增長,自然科學基金研究經費累計達到11200萬元,支持基礎研究項目2155項。共爭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經費5.86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近3.4倍,在草原生態研究領域首次獲得國家“973計劃”項目資助,填補了自治區空白;全區累計發表學術論文20245篇,其中被國際三大檢索系統收錄14483篇,刊登于《Nature》子刊、《Science》的論文達到5篇。
企業正成為創新主體:目前,全區累計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3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4.2%,遠高于工業企業總產值3.5%的增長率。全區科技重大專項的87.6%的經費投入到企業,帶動企業創新投入36億元。“十二五”以來,自治區科技進步一、二等獎的獲獎項目中,42.5%的獎項被企業摘取。目前,全區已組建38家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新型研發機構,覆蓋全區12個盟市,承擔科技重大專項,解決產業重大關鍵技術問題。組建了22家以企業為核心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構建了產業創新鏈。同時,通過實施企業知識產權托管工程,確定試點服務機構12家,累計投入服務經費700多萬元,發展托管企業350多家。
開放與合作實現共贏。自治區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取得了豐碩成果。我區被科技部授牌的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達到7家。這些基地先后與美國、俄羅斯、英國、加拿大、瑞典、葡萄牙、澳大利亞、日本、韓國、蒙古國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學、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業在農牧業、工業、礦產資源、環境治理等多領域開展合作與交流,共承擔完成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項目近40項,獲得省部級以上各類科技獎80多項,獲得國家授權專利60多項。利用基地先后引進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瑞典、英國等高新技術人才24名。金宇、伊利等企業在歐美發達地區建立研發基地,部分技術已達國際領先水平。積極參與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在經濟下行的形勢下,2015年,全區技術市場成交各類技術合同達2653項,實現合同金額189.92億元,同比增長20.45%。
創新,就是為了讓老百姓過好日子。近年來,自治區圍繞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十個全覆蓋”重大部署,以科技精準扶貧為重點,不斷強化科技推廣體系建設和公共科技供給,全力打造“科技惠民”示范工程。
在科技精準扶貧方面,創新的探索出“科技、政府、產業、企業、農牧民”五維一體協作方式,形成了光伏農業集成示范引領的三區聯動模式、特色產業科技帶動模式、養殖托管整體扶貧模式、土地高效置換和流轉模式、優勢產業科技項目統領模式等5種適應不同地域特點的科技產業化扶貧模式。例如:在科技廳定點扶貧點興安盟科右中旗海龍屯嘎查,引進北京金海岸投資有限公司作為龍頭企業,流轉海龍屯嘎查貧困戶的土地,建設現代農牧業科技示范園區,使貧困戶每年有穩定的土地流轉收入、養殖分利收入、園區或合作社就近打工收入,人均收入達到6000元以上。
在科技推廣體系建設方面,“十二五”期間,自治區通過實施各類科技惠民計劃,累計向項目區推廣新技術961項,自主研發新技術新產品718項,培育壯大了一批特色產業和區域龍頭企業,培訓農牧民142.7萬人次,建設試驗示范基地256處,搭建農產品交易平臺275個,新組建農牧民專業協會381個,建立完善農牧民技術合作組織533個,直接參與的農牧民人均新增收入3832元;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持續開展,在全區范圍內共創建肉牛、肉羊、冷涼蔬菜、水稻、甘草等8個科特派創業鏈、29個創業示范基地,結成利益共同體43家,創辦領辦各類合作社和協會61家,帶動近3.2萬戶農牧民創業致富?!盎ヂ摼W+”行動深入推進,初步形成了乳、肉、絨等綠色農畜產品可追溯體系,農村電商、跨境電商得到有序發展,“12396”科技信息服務實現移動終端應用,涌現出一批智慧農業、智慧農村、智慧城市等信息化、大數據服務新成果、新業態,“北斗衛星放牧”技術,成為國家大科技工程與百姓生活相結合的典范。
號角激昂 再謀跨越 推動發展腳步行穩致遠
特殊時刻,意味著特殊的使命擔當。
“十三五”時期是自治區主動適應、積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的關鍵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科技事業正面臨著歷史上最大的發展機遇期。
巴美肉羊項目培育出巴美肉羊種群。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翻開《內蒙古自治區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實施方案》,我區科技事業發展的目標赫然醒目:到2020年,進入全國創新型省區行列,建成具有內蒙古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有力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到2030年,達到全國創新型省區中游水平。發展驅動力得到根本轉換,各項創新指標進入全國中等靠前位置,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區域競爭力大幅提升,為經濟轉型升級和建成共同富裕社會奠定堅實基礎。到2050年,建成全國科技創新強區。創新驅動力進一步增強,成為國家重要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強力支撐內蒙古現代化建設。
藍圖繪就,號角激昂。站在又一個新的起點,內蒙古創新驅動發展深入破題的路徑呼之而出。其中,緊扣自治區“五大基地”“兩個屏障”建設和科技惠民的技術瓶頸,重點實施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重點領域關鍵技術攻關、科技創新人才平臺載體建設“三大工程”,加快構建區域創新體系,不斷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充分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全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產業轉型升級再次被隆重推向前臺。
實用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工程方面,建立市場導向、政府服務、企業主體、產學研結合的科技成果轉化推廣體系,促進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資本化、產業化,推動產業和產品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充分利用科技創新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立成果轉化推廣目錄,發布一批精品高端科技成果和重大科技需求,建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科技成果網絡交易平臺和區域性、專業性平臺,推進科技成果交易,帶動全區技術交易額年均增長25%。圍繞技術轉移交易、成果中試熟化、創新創業等環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健全成果轉化服務鏈條,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和承載能力。依托技術市場、交易平臺、展會等推介成熟的各類科技成果。設立實用技術成果轉化專項資金,在“五大基地”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社會民生保障等領域,通過重點項目和轉化交易后補助模式,支持轉化一批先進適用的高技術成果,形成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推動重點產業技術升級和轉型發展。
重點領域關鍵技術攻關工程方面,開展清潔能源輸出基地建設科技攻關工程;現代煤化工生產示范基地建設科技攻關工程;有色金屬與現代裝備制造生產基地建設科技攻關工程;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科技攻關工程;體現草原文化和北疆特色旅游休閑度假基地建設科技創新工程;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口健康技術;生態環境保護技術;三廢資源利用技術。突破和掌握這些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推動優勢特色產業技術水平達到國內領先,提升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科技人才平臺載體建設工程方面,實施“草原英才院士引進培養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高層次人才和團隊引進培育計劃”,“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培養計劃”“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擴大“青年創新人才選拔培養計劃”規模,實施“首席技師”培養工程;制定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實施意見,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研究制定人才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之間的雙向流動政策,強化人才創新激勵保障機制,逐年擴大“草原英才”工程專項經費、人才開發基金規模;優化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合理布局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各類創新平臺,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升園區示范引領作用,構建區域創新發展新格局。
加快特色領域基礎與前沿技術研究;深化軍民融合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構建區域創新發展格局;實施知識產權、標準、質量和品牌戰略;全方位推薦創新合作;加強科學普及……清晰的愿景、睿智的思路、務實的作風。創新驅動發展因新的內涵而粲然生輝。
創新的生態、創新的動力、創新的活力。從呼倫貝爾草原到巴丹吉林大漠,發揮創新拉動發展的乘數效應,正在內蒙古大地匯聚起發展的澎湃春潮,演繹著“走進前列”的時代傳奇。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