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成這家北京企業在烏蘭察布設立薯條加工廠的是北京市科委“首都科技條件平臺京蒙合作站”。該站自2013年在內蒙古落戶以來,依托涵蓋北京專家、學者、科技企業等海量的信息系統,對接資源、暢通渠道、受理北京企業拓展業務的要求、服務區域間各創新主體的發展,大大加速了首都創新主體與內蒙古科技合作需求的對接。
多年來,京蒙兩地本著“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協同發展”的原則,兩地科技主管部門圍繞京蒙區域合作與幫扶的總體目標,做了大量創新務實的工作。2014年12月8日,北京市科委與內蒙古科技廳簽署了新一輪《北京市科委內蒙古科技廳科技合作框架協議》。北京市科委主任閆傲霜表示,黨中央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明確了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兩大發展戰略和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功能定位,要求北京不僅要為京津冀發展做支撐,還應該成為區域協同創新的重要引擎,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打破區域、產業及行業間的限制和束縛,實現跨界融合。北京市科委將與內蒙古科技廳一起,在北京市支援合作指導下,以協同創新推動協同發展,在互惠共贏的基礎上,共同提高科技合作水平,探索合作共贏之路。
謀共贏,科技合作率先起步
京蒙科技創新合作是京蒙區域合作與對口支撐的重要內容,被列入《京蒙區域合作和對口幫扶“十三五”規劃》。北京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具有創新資源豐富、創新活動活躍、創新成果密集的優勢。內蒙古作為距離北京最近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地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產業轉移和成果轉化的最佳承接地之一。
2013年7月, 在北京市科委指導下,由北京市科委農村發展中心聯合首農集團、大北農集團、北京農科院等首都地區現代農業領域的龍頭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相關中介服務機構發起成立了北京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服務聯盟。三年來,聯盟緊緊圍繞北京市科委與內蒙古自治區開展區域合作與對口幫扶工作,充分整合首都地區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資源,以促進首都“菜籃子”工程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及綜合效益提高為目標,推動聯盟企業在內蒙古地區積極開展科技合作與對接,為內蒙古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源源不斷地輸入科技成果成效顯著。聯盟累計在北京、赤峰、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市相繼舉辦科技項目對接會20余次,京蒙企業共簽科技合作項目200余項,示范帶動了區域農牧產業化水平和綜合效益的提升。
根據《北京市科委內蒙古科技廳科技合作框架協議》,北京市科委與內蒙古科技廳成立了京蒙科技合作協調領導小組,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搭建起互動交流平臺,積極開展技術、成果、項目、人才、科技金融、科技條件等方面的合作,共同實施了一批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帶動了內蒙古現代農牧業、生態環境、清潔能源、醫療衛生等領域的技術進步,對提升兩地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發揮出1+1>2的作用。
北京太陽能研究所與興安盟科技局合作建設的年產萬噸級生物質燃料生產線已于去年建設完畢并投產,為興安盟建立起完整的生物質燃料制備和應用產業鏈。
中農綠能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在興安盟扎賚特旗投資1.5億元建設年產700萬立方達到國家天然氣標準的生物天然氣,替代常規天然氣,用作出租車燃料。項目每年利用秸稈4萬噸,為農村增加產值5000萬元,農民直接增收1000萬元,減排CO2三萬噸。
首農集團在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實施優質的苜蓿、馬鈴薯示范工程,啟動3萬畝退化草場改良、人工種草生態項目,按照規?;N植、集約化運營、標準化管理,草畜結合、劃區輪牧的方式,積極進行草牧業生產運營模式探索與產業化開發,在拉動農牧民致富增收與轉變思想觀念效果顯著。
“農業科技合作是京蒙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掛職團隊在兩地科技、農業部門的支持下,充分發揮聯盟企業作用,為京蒙合作注入新活力。作為在內蒙古掛職干部的一員,能為內蒙科技發展貢獻一份力量,我也感覺自己的付出有價值。”北京市科委農村發展中心主任李志軍告訴記者。
建渠道,“北京模式”助力“精準合作”
為搭建京蒙技術供需對接渠道,北京市科委利用“首都科技條件平臺”信息服務系統,有效組織平臺內開放的儀器設備、技術成果、專家等科技資源為京蒙企業創新活動提供服務。
按照“以點帶面”的建站模式,“首都科技條件平臺京蒙合作站”建設了包頭市、阿拉善盟、巴彥淖爾市、興安盟等6個示范工作站,發展加盟單位31家,對外開放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工程中心9個,累計挖掘分析檢測、聯合研發、技術轉移等各類創新需求80余項,結合內蒙古科技重大專項的實施,為解決區域、產業領域的具體科技創新問題提供支撐,從科技資源共享、信息互聯互通、研發合作、技術轉移、人才培養等方面對內蒙古科技創新和區域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為進一步促進首都科技資源向內蒙古企業的科技需求轉移,輻射帶動內蒙古農業進一步發展,聯盟2015年在內蒙古建立了“烏蘭察布技術轉移工作站”和“呼和浩特技術轉移中心”,通過技術成果交易與轉移、信息互動、高??蒲性核c內蒙古企業合作研發、組織內蒙古農業合作社與企業負責人來京觀摩學習,以及對當地科技特派員、農民開展新技術新產品培訓等,幫助解決農業發展所需的各類突出問題,為農業全產業鏈開展全方位、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科技、人才服務,提供強有力的決策咨詢服務和科技、人才支撐。以“京蒙科技合作企業對接會”為契機,圍繞種養殖、飼料、設施農業和農產品銷售等內容展開了1對1的科技合作對接,即內蒙古企業提出需求,聯盟企業推薦成果,雙方在農機研發、農產品銷售、疫病防治等多方面達成共識,其中,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和內蒙古草原金峰畜牧有限公司等3對供需方成功簽約,另有5對企業已初步形成合作意向。
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先后以技術培訓、制定牛羊肉產業發展規劃、設立國家肉類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中心、召開錫林郭勒綠色羊肉產品推介會、合作開發綠色農畜產品及調整肉類研發中心功能等形式,為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行政公署、東烏珠穆沁旗人民政府、錫林郭勒盟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等單位開展多項技術服務,其中,累計培訓錫林郭勒盟管理人員、技術骨干800余人;推廣錫林郭勒盟特色產品80余種,開展技術交流20余次;設立國家肉類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錫林郭勒盟分中心,在產品檢測、實驗室開放等方面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極大地推動了錫盟肉類產業升級和戰略新興產業快速發展。
中國農科院、北京農科院、大北農公司和德農公司推廣玉米新品種,京單28、京單58、京科528、京科968、農華101、農華106等玉米新品種在內蒙古的推廣示范面積達到450萬畝以上。其中,北京農林科學院自主研發的玉米良種京科968在通遼市種玉米的農民47歲的鄭玉龍30畝地里獲得了每畝2050斤的產量,較之以前,一畝地多收300斤;京科665、NK718、京農科728僅在通遼的種植面積就超過1000萬畝,較之2012年的1000畝增長幅度達到99.9%。
北京市華都峪口禽業有限責任公司在內蒙古地區開展了優質高產蛋雞品種京紅1號及配套養殖技術的推廣,實現蛋雞良種在當地普及率達到50%,同時全面提升內蒙古地區的蛋雞飼養管理水平。
“圍繞區域科技合作中的重點需求,組織社會力量實施跨區域產學研合作項目,遵循市場規律,實現合理的利益分配,維護各方的合法權益。京蒙精準科技合作通過搭建分工協作的區域科技合作網絡,促進各種資源要素順暢流動,推動技術鏈、產業鏈、價值鏈高度融合,提高區域科技合作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北本┦锌莆瘑T王建新說。
系紐帶,凸顯企業市場主體作用
北京市科委充分發揮推進地區間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加快科技與經濟結合、力促優勢互補與合作共贏紐帶作用,圍繞內蒙古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建設的科技需求,發揮北京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技術、資本、人才聚集優勢和聯盟多要素、全鏈條、跨區域、跨領域科技服務功能,通過建立京蒙合作現代農業技術轉移工作站,開展常態化的技術轉移和項目對接活動等多種途徑,為京蒙兩地創新主體產業發展提供包括新品種、種養技術、綠色投入品、深加工和產品銷售等全程服務,形成了“科技成果入蒙、農畜產品進京”的互動雙贏合作機制。
北京立豐信集團自2014年初以來,向內蒙古興安盟烏蘭浩特義勒力特旗、赤峰紅山區、呼和浩特賽罕區、烏蘭察布化德縣、通遼開魯旗等5個地區提供優質蔬菜品種,所有蔬菜品種在試驗地均表現優異,無論在產量、品質,還是抗病性方面,都遠超于當地同類品種,2016年初與興安盟達成在興安盟建設現代化有機肥場的共識,將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和公司的先進肥料技術,解決當地農業廢棄物處理、有機肥供應等問題,真正實現農作物的安全、有機生產。
北京天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自2015年起,在內蒙古的察右中旗和察右后旗的土豆和胡蘿卜種植基地,推廣應用了蔬菜生產管理系統、質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統、儲藏保鮮技術和冷鏈流通等技術,將內蒙古產地供應和北京市場的需求緊密結合,實現了先進技術的落地轉化和兩地企業優勢互補。
大北農集團投資8000萬元在內蒙古赤峰市元寶山區美麗河鎮建立年產12萬噸的農副產品加工區,成為內蒙古地區產能最大、設備最先進的飼料企業。
新發地批發市場把內蒙古烏蘭察布察右后旗、中旗確定為土豆專供基地,與當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簽訂了長期采購合同,為烏蘭察布農畜產品銷往北京建立了穩定的渠道。
“幾年來,在京蒙雙方科技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共同努力下,京蒙區域科技合作取得了重大進展,逐步形成了經濟、社會、生態等全方位科技合作的格局。京蒙科技合作正在由宏觀對接向微觀實操轉變、由政府主導向市場配置轉變,由單向輸入向雙向互動轉變,京蒙區域科技合作創造了‘政府引導、政策保障、企業主體、聯盟服務’的新機制、新模式?!蓖踅ㄐ驴偨Y道。
案例一: 從育種到銷售, 做大做強“薯都”優勢產業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素有“中國馬鈴薯之都”的稱號,為了進一步做大做強做精馬鈴薯產業,京蒙科技合作團隊做足了功夫。
“我們在那里有基地,針對當地特點研發了專門品種,比如做薯條的希森六號、彩色馬鈴薯等品種等。” 北京希森三和馬鈴薯有限公司李總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北京凱達恒業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則與內蒙古察哈爾右翼中旗、正藍旗、多倫縣、沽源縣實行了對口幫扶。該公司在內蒙古的基地實行統一品種、統一種植技術、統一檢測的“三統一”。同時,聘請多名專家來到內蒙古察哈爾右翼中旗、正藍旗、多倫縣、沽源縣的對口幫扶種植基地,深入田間地頭,采取現場咨詢、以會代訓等多種形式對農戶進行培訓指導。對農產品實行統一收購。在基地發展訂單農業,本著互利互惠原則,和農戶簽訂農產品收購合同,2015年,該公司共收購馬鈴薯4000噸。
在銷售方面,后旗紅土豆還在北京淘寶網開辟了電商銷售門戶,以每箱70元的價格,累計銷售500多噸。新發地批發市場還把烏蘭察布察右后旗、中旗確定為土豆專供基地,與當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簽訂了長期采購合同,為烏蘭察布農畜產品銷往北京建立了穩定的渠道。
案例二: 京科系列席卷通遼大地
在通遼市種玉米的農民中,北京農林科學院玉米中心主任趙久然是一位大明星。他帶來的“京科968”成為農民青睞的品種之一。
“京科968”是北京農林科學院自主研發的玉米良種。除去高產穩產、品質優良的優勢外,它還具有抗病蟲、耐干旱、耐鹽堿、耐瘠薄等優點。47歲的鄭玉龍第一次見到京科968是2013年。當年秋收后,他四處物色更好的玉米品種。看了老鄉種的五六塊玉米地后,就選中了京科968。
“這玉米品種好,棒子長、顆粒大、根粗、抓地牢?!闭f起挑選玉米品種,這位皮膚黝黑的農民頭頭是道。2014年他拿出30畝土地試種京科968,獲得了每畝2050斤的產量。而在以前,鄭玉龍最多在一畝地里收獲過1700斤玉米?!耙划€地多收300斤苞米,100畝地一年就能多收入3萬元,光這些增收就夠農民小家庭苦干一年了?!?nbsp;2014年還是京科968單兵作戰,去年已經是“系列”推進。除了京科968,另外京科665、NK718、京農科728都有不俗表現。通遼的玉米種植面積約1800萬畝,2015年,京科系列品種僅在通遼的種植面積就超過1000萬畝。要知道,2012年京科968在通遼還只有1000畝。用北京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趙久然的話說,經得起生產實踐檢驗、農民說好的品種才是真正的好品種,京科968系列品種為農民高產高效、增產增收提供技術支撐,同時,健全成熟的推廣體系、閃光的網點典型、有力的后續跟進也是一個都不能少。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