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最顯著的特征,是關注點不僅僅是科學技術研究本身的改革和發展,更加關乎國民經濟主戰場,關乎面向科技前沿,關乎面向重大需求。”作為全程參與規劃的編制者,科技部創新發展司司長許倞接受科技日報專訪時,連用三個“關乎”解讀《規劃》亮點。
趕超引領 支撐國家重大戰略發展
全社會研發投入已超1.4萬億元,科技人力資源和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第一,科技整體水平呈現“三跑”并存的格局……傲人的成績單背后,是科技儲備有待加強、高端人才十分緊缺的現實,同時,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制約創新發展的思想觀念和深層次體制機制的障礙迫切需要革除。
“我們必須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速趕超引領的步伐?!痹S倞說,未來五年,我國科技創新將圍繞深入實施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有力支撐“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航天強國等國家戰略實施,重點布局支撐國家重大戰略、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四個方面。
第一,實施關系全局和長遠的重大科技項目,抓緊推進16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啟動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力爭在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深??臻g站、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等重點方向率先突破。
第二,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技術體系,加強現代農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能源等領域一體化部署,推進顛覆性技術創新。
第三,健全支撐民生改善和可持續發展的技術體系,加大資源環境、人口健康、新型城鎮化、公共安全等領域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和轉化應用的力度。
第四,建立保障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的技術體系,加強深海、深地、深空、深藍等領域的戰略高技術部署。
加碼創新 創新源頭要有“活水”來
原始創新是我國科技創新的短板。為此,《規劃》把提升原始創新能力作為重中之重,持續加強前瞻部署,強化創新源頭供給,為經濟社會長遠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許倞告訴記者,《規劃》將持續加強基礎研究,加大對好奇心驅動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引導科學家將學術興趣與國家目標結合建設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科技創新基地。比如,建設一批體量大、學科交叉融合、綜合集成的國家實驗室;布局能源、生命、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間和天文、海洋等領域的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要補上原始創新的短板,創新型人才結構就得前瞻布局?!巴怀觥呔馊薄瘜?,重視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促進科學研究、工程技術、科技管理、科技創業人員和技能型人才等協調發展。”許倞強調,要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改革評價獎勵制度,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
激活動能 打造創新創業良好生態
未來五年,針對大眾創新創業又有哪些利好消息?許倞透露,“十三五”期間,將圍繞構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態環境,建設服務實體經濟的創業孵化體系,健全支持科技創新創業的金融體系,提升面向創新創業的科技服務能力。
“未來將推進眾創空間向專業化、細分化方向發展,形成以龍頭骨干企業為核心、高校院所積極參與、輻射帶動中小微企業成長發展的產業創新生態?!痹S倞說,從金融創新來說,建立從實驗研究、中試到生產的全過程、多元化和差異性的科技創新融資模式;從圍繞創新鏈完善服務鏈而言,重點發展研究開發、技術轉移、檢驗檢測認證、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科技咨詢等業態,建立統一開放的技術交易市場體系等。
未來五年,我國還將著力打造一批區域創新高地,引領帶動區域創新水平整體躍升。比如,支持北京、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在東中西部具備條件的地方再建設一批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帶動性強的創新型省市和區域創新中心,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
創新治理 體制機制問題要理順
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是《規劃》的亮點之一。這不僅需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強化科技體制改革與其他領域改革的協同,也要全面提升創新治理能力和水平。
許倞說,首先要健全政府科技創新治理機制,推動政府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完善國家科技咨詢決策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健全軍民深度融合創新機制。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加快培育世界級創新領軍企業,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健康發展,依托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建設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深化產學研、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的緊密合作?!痹S倞稱,提升創新治理能力和水平,還要建立高效研發組織體系,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推進科研院所分類改革,支持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