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結構性改革步入攻堅階段的2016年,隨著創新發展理念的落槌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科技創新與我區家畜育種攀上了“近親”。
4月6日凌晨1時38分,隨著我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的順利升空,衛星上搭載的阿爾巴斯絨山羊、烏珠穆沁羊、荷斯坦奶牛、三河牛、中國梅花鹿等我區5種優勢家畜體細胞一同升入太空。
這是世界首次家畜航天生物育種科技創新試驗。其深遠意義在于,航天育種技術在家畜繁殖領域的應用,將大幅度縮短家畜育種時間和提升家畜育種效率,我區也有望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家畜新品系或新品種,對于豐富世界家畜品種資源庫、提升我國家畜種業競爭力,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
在2016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科技創新在經濟主戰場上的大顯神通決非孤例。
4月26日,以國內領先的微懸浮創新技術為支撐的重大投資項目——吉蘭泰鹽化20萬噸糊狀PVC項目開工建設,內蒙古將徹底結束鹽化工企業只能生產通用型聚氯乙烯(PVC)樹脂的歷史,我區又將新添一條由化工產業向建筑、農業、包裝等多個下游產業延伸的原材料工業鏈條。
2016年以來,由于多個科技創新孵化器和180多個科技創新團隊的發力,我區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鏈條向一、二、三次產業的多個領域延伸,成為內蒙古以科技創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耀眼的層面。
“創新能力特別是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成為制約我區發展的最大瓶頸,必須把科技進步和加強科技創新緊緊抓在手上,依靠創新驅動提升發展新動能?!泵鎸鹘y增長動能的明顯弱化,自治區領導的要求放眼長遠。
也正是為了打造新的發展動能,2016年以來,內蒙古以科技創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腳步從未停止:
全力實施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重點領域關鍵技術攻關、科技創新平臺載體建設三大工程;
提出自治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目標,全面部署細化科技創新三大工程等12項重點任務,并從制度、政策等層面予以保障;
圍繞“五大基地”建設,完成稀土、有色金屬、煤化工、現代種植業、現代畜牧業、大宗工業固廢利用等產業技術路線圖研究。
以科技創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我區從供給端改善經濟結構埋下了希望的種子,科技創新及其創新成果應用也高頻率地走進內蒙古人的視野: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全球首條工業規模高溫氣冷反應堆核燃料元件項目在內蒙古的投產,標志著我國第4代核電技術研發應用走進世界前列,項目投產對我區保障示范電站首爐裝料及后續換料、推進高溫氣冷反應堆核電技術商業化具有開創性意義;
我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科技創新項目——鄂爾多斯人造藍寶石長晶生產線項目在鄂爾多斯空港物流園區的開工建設,吹響了我區由氧化鋁制造業向電子信息、航空、醫療等高端產業進軍的號角;
我區光伏農業創新技術成果轉化重大項目——磴口光伏現代農業產業園區20兆瓦光伏發電和253棟光伏高效農業科技溫室大棚綜合項目的建成運營,為中西部地區挺進現代農業提供了成功范例。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元年,如果僅僅以此來概括內蒙古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和結構性改革中的作用,如果僅僅以此來概括內蒙古以科技創新領漲改革發展、領漲經濟發展大潮的全部,還不足以反映全部。
隨著內蒙古乳業技術研究院一個科研創新項目取得16項行業專利,我區乳品制造業形成9個企業標準,累計為企業增加銷售收入60多億元。
隨著蒙東鋁及鋁加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成立,我區正式拉開探索并化解電解鋁產能的產學研合作新模式,為提升鋁后加工業核心競爭力開辟了道路。
隨著蒙藥制造業創新技術在全區的廣泛應用,我區蒙藥新品種超過120個,蒙藥每年主營業務收入超過8億元不再是神話,18家蒙藥制造企業成為內蒙古爭取蒙藥國際市場話語權的豐厚資本。
隨著包頭稀土產業聯盟的正式成立,全區稀土新材料創新技術走進稀土合金、稀土永磁、稀土廚具等多個領域,我區形成從選冶、分離、深加工、新材料到終端產品生產的稀土產業集群,內蒙古也成功晉級為我國最大的稀土產業基地。
隨著我區云計算服務器首破70萬臺和全區首個以云計算為基礎的創客中心的開園運行,近40家區內外創新型企業入駐創客中心,通過互聯網創新技術打造由生產到銷售終端的全產業鏈條,在內蒙古可能變為現實。
2016年,在科技創新引領創新驅動、推進結構性改革中,內蒙古已呈現出從未有過的豐滿與生動。
目前,內蒙古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增至237戶,全區科技創新、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增至42%以上;上半年,全區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0%,高于同期GDP增速12.8個百分點。
一個欠發達地區,只能在開拓創新中成就夢想。
按照我區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全區科技創新與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提升至55%,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在規模以上工業中的比重將增至20%。
實現上述目標,關乎內蒙古經濟的前途與命運,更關乎內蒙古創新強區、科技強區之夢。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