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科學技術正在孕育著一系列重大突破,科技創新呈現群體突破態勢,科技產業化速度不斷加快,科技人才已成為經濟競爭的重要力量。“十二五”期間,內蒙古自治區科技人才工作深入貫徹中央、自治區人才工作總體部署要求,緊緊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自治區“人才強區”發展戰略,高層次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人才成長環境逐步優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不斷創新,人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效日益明顯。
一是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進一步擴大。截至目前,全區科技活動人員388322人,其中高校96317人、科研機構34033人、企業237769人、其他20213人?!笆濉逼陂g,R&D人員14.13萬人年,R&D研究人員9.05萬人年,R&D人員人均R&D經費163.3萬元,R&D研究人員人均R&D經費292.8萬元。
二是申報國家級重大人才工程實現新的提高。目前,自治區已培育國家“千人計劃”13名;共有13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人;重點依托國家人才工程培植本土人才,有11人、4個創新團隊、1個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入選國家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
三是實施“草原英才”工程成效突出??萍紡d作為主管部門和十大“百人計劃”牽頭單位,自2010年以來,科技領域入選“草原英才”工程創新創業團隊共 43個,占全區總數的10.6%;創新創業基地27 個,占全區總數的37.5%;“草原英才”個人 242名,占全區總數的23.8%。入選“草原英才”工程科技領域項目總數連續6年位列自治區“十百部門”前位,連續6年超額完成“百名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計劃”任務目標。
四是引才育才平臺載體建設再創新績。“十二五”期間,通過實施內蒙古科技創新團隊建設計劃,共認定45個自治區級科技創新團隊,在凝聚和造就領軍人才、推進創新創業型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上成效明顯;截止2015年底,內蒙古與國內外大院大所合作共建的院士工作站達到69家,協議引進81名院士,其中中科院院士20名,工程院院士59名,蒙古國院士2名,入站院士專家團隊共489人;截至2015年底,建設認定工程技術中心128家,其中,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自治區重點實驗室總數達到95家,2015年,有2家企業正式獲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實現了國家重點實驗室零的突破;科技人員爭取國家基礎研究經費5.86億元,是“十一五”末的2.8倍;自治區共培育認定80多家眾創空間,覆蓋了全區12個盟市。
下一步,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將繼續做好科技人才工作,加強黨管人才,凝聚各方力量、統籌聯動、突出重點、創新推進。
一是要始終堅持黨管人才,健全領導體制和運行機制。要按照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黨管人才工作的意見》要求,加強宏觀管理、科學謀劃,促進人才布局、質量、結構等與項目、平臺、載體相適應。切實做到在謀劃發展的同時考慮人才保證,在制定計劃的同時考慮人才需求,在研究政策的同時考慮人才導向,在部署工作的同時考慮人才措施,更好地統籌人才工作和其他各項工作,通過制定政策、創新機制,為人才成長提供更多發展機遇和更大的發展空間。
二是要深刻把握創新發展理念,形成科技人才發展合力。貫徹落實好國家《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特別是針對人才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等障礙,結合本地區功能定位,地域特點、資源優勢和平臺載體建設,大膽探索,制定適合本地區發展人才政策措施,統籌抓好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圍繞創新驅動發展和自治區“人才強區”發展戰略,大力推進“草原英才”在全區各盟市普遍開花、提質增效。
三是要堅持高端引領,輻射和帶動自治區科技人才發展。全區科技人才工作要依托重大人才工程優先引進一批拔尖領軍人才,能夠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關鍵技術的高端人才,通過發揮高端人才的引領作用,培養造就人才團隊,形成人才資源的整體優勢,輻射和帶動自治區的人才發展。
四是要依托科技創新平臺,為科技創新提供人才保障。要深入推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引進和科技計劃的融合,在實踐中鍛煉培養科研人才。繼續下大力抓好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型研發機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人才平臺載體建設,通過“筑巢引鳳”,面向海內外引進、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服務和助推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