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如何不再“睡大覺”成為一道新課題,育人無數的高校院所該如何破解?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江蘇大學跟著創新發展的脈搏,探索專利轉化與運營的特色模式,為其他院校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1985年,我申請了全校第一個發明專利,當時大家都很奇怪,為什么要申請專利,申請專利有什么用?”程曉農回憶起30年前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情景,不禁也笑了起來。如今,他已經是江蘇大學分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長。
正是30年前的那件“齒輪鍛造余熱淬火技術”專利,開啟了江蘇大學的專利意識大門。
當年,江蘇大學就成立了專利事務所,鼓
勵并服務于教師申請專利;2003年,該校知識產權研究所成立,這是江蘇首家集理論與實務為一體的機構;2006年,江蘇省知識產權研究中心成立;2015年度,該校發明專利授權量居全國高校第6位,創造了一個地方高校發明專利排名的紀錄。
“專利工作我們就抓兩頭,一頭是抓高水平原始創新,一頭是與產業、企業緊密合作?!背虝赞r告訴記者,江蘇大學前身是以農業機械、汽車與拖拉機等專業為基礎的“南京農業機械學院”,專業特色決定了這所學校的成長必然與行業發展息息相關。
因此,在“立地站穩”的同時,江蘇大學重點做好“頂天攀登”。“5年前,全校的高水平論文不超過500篇,現在已經達到1350篇?!背虝赞r掰著手指說,“我們的工程、材料、化學、臨床醫學等5個學科已經進入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全球前1%行列?!倍谠S多高校出現的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割裂的“老大難”,在江蘇大學卻沒有出現尖銳對立的現象。
程曉農說,這是因為學校在明確“頂天立
地”的科研方向時,就努力克服“論文導向”的跟蹤型科學研究,大力倡導“問題導向”的原創性研究,始終站在行業發展的前沿去發現并創造原創性的成果。
正是有了這樣一大批針對性強、水平高的基礎研究,從而奠定了近年來江蘇大學專利創造的爆發式增長。盡管江蘇大學把科研創新與產業需求緊密相連,但是仍有一批專利不可避免地“沉淀”下來?!澳壳?,全校沒有轉化的專利約有2000項?!表n奎國介紹說,沉淀下來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兩種,一是老師自己感覺轉化無望,放棄交費;二是把專利當作獎狀,應付項目驗收和績效考核?!拔覀兙褪且ㄟ^專利運營,把這其中‘寶藏’挖掘出來?!?/P>
韓奎國所說的“我們”就是匯智公司——江蘇大學專利運營的主體。這是該校與財政部基金聯合投資建立的PPP模式的國家專利運營試點企業。據韓奎國介紹,公司2014年成立后,從三個層面進行專利培育與運營。
一是建立種子基金,面向全校青年教師征集未來能產生較大收益的技術創意。一年來,
已經征集200多個創意,從中篩選了7個項目進行培育?!斑@些創意都是在實驗室階段效果較好,但教師不知該如何轉化的項目。”
接下來,匯智公司將針對這些創意給出專利布局報告,督促教師按規劃申請周邊專利,并進行推介、轉化,所有費用均為公司承擔,收益分配一般為公司與教師25∶75。
二是專利收儲與托管,針對的就是目前高校存量專利較多的情況,把“沉睡的資產”盤活。目前,匯智公司把這些單項專利匯集起來進行組合,針對一個技術方向形成專利群,每個群不少于5項專利。目前已有電動汽車底盤傳動、水果檢測、LED、發動機等多個專利群形成,并與相關企業進入到轉化談判中。
三是面向企業的產業知識產權服務。結合學校的優勢學科和行業、企業的技術需求,組織科研人員對企業展開導航分析、布局規劃等服務。“現在,已經有周邊的一些高校找上門來,讓我們進行專利運營,這更有助于形成專利集群,做有價值的專利技術轉移。”韓奎國表示?! ?/P>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