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315h"></address>

<form id="b315h"><th id="b315h"><th id="b315h"></th></th></form>

          <form id="b315h"></form>

              科技成果轉化:高校在糾結什么?
              發布日期:2016/12/19 9:01:10
              查看次數:
              【字體:
                  從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施行至今,幾乎每個月,都有與科技成果轉化相關的文件出臺。

                  政策“紅包”發了一個又一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也上了道。12月17日,科技部火炬中心技術市場管理處處長郭俊峰在首屆高??萍汲晒D化論壇上透露,今年技術交易總額估計將突破萬億元大關。

                  但是,作為科技成果產出重鎮的高校,對于成果轉化,依然有些“糾結”。

                  導向沒有變,動力從哪來?

                  “從法律條文來講,問題不是很大。但是,做轉化的動力從哪里來?”上海海事大學技術轉移中心副主任莫劍英干脆在紙上寫下“論文”“職稱”“雙一流”幾個詞,“現在重視的依然是這些”。

                  論壇上,大家嘗試討論一個宏大的主題——高校專家如何在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之間進行平衡?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發布,明確要求高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在高校里,確實存在這樣的“地位不等式”——“搞科研>搞教學>做社會服務”。

                  南京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朱躍釗坦言,校方要爭“名分”,教師要爭“頭銜”,國內高校和人才評價體系都向科研傾斜,如果專注做“社會服務”,那就成了末流。

                  “國家提了這么多政策,怎么落實呢?各個高校的看法其實是不一樣的。政策在空中飄著。”朱躍釗認為,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者應該是相互促進,榮辱與共的關系。對于目前大學排名,也理應綜合考慮大學各項職能的權重。

                  轉化收益稅收,能否適用“偶然所得”

                  北京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副主任陳柏強的發言,其實就圍繞一個詞——“個人所得稅”。

                  不少高校成果轉化負責人認為,出臺了這么多法律法規,卻還少了一項——國家稅務總局的政策。

                  原來,新的科技成果轉化法出臺后,對轉化職務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貢獻的科研人員,往往能拿到高額現金獎勵。

                  但是,國家對轉化收益現金獎勵沒有明確的稅收政策。在實際執行中,這部分獎勵會按照“工資、薪金”所得進行納稅。根據規定,最高納稅稅率可達45%。

                  也就是說,如果某項發明專利轉讓費凈收入為100萬元,即使高校將凈收入的70%獎勵給主要發明人,該發明人拿到手的,最終也只有40余萬元。

                  怎么辦?陳柏強調研了一圈,發現兄弟院校各有不同的應對辦法。有的“細水長流”,將大筆錢拆成小數目慢慢發;有的“按兵不動”,錢先趴在學校賬戶上,等政策。

                  陳柏強專門去研究了稅法。他認為,科技成果從誕生到實現轉化充滿了“偶然”。對大部分教師來說,一生也僅有一項或很少幾項科技成果能實現轉化。“教師能獲得成果轉化現金獎勵,是偶然事件,屬于非經常性的機遇性所得,完全符合‘偶然所得’的性質和特征?!标惏貜姾粲?,應將科技成果轉化現金獎勵視作“偶然所得”,這樣一來,根據法律,稅率可以降至20%。

                  你給的我要不起,怎么破?

                  高校、企業和政府,在合作中總有些磕磕絆絆。

                  廣西防城港市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韓凱,曾經在清華大學技術開發部工作。換位思考,他能更清晰地發現問題。

                  韓凱說,防城港的本地企業多處在產業鏈的上游,高校的科研項目到了這里,很難落地。企業的技術和人才都不足,對高校出來的科研成果“接不住”。而希望能推動本地經濟發展的政府,又覺得引來的科技成果對本地產業結構的完善、產業體系的建設促進不大,經濟效益不明顯。 

                  清華大學成果與知識產權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張友生指出,國外企業以應用研究為主,研發實力強,高校則以基礎研究為主,高校和企業的銜接比較順暢,形成了可持續的創新機制。但在我國,還正在構建以企業為主導的技術轉移體系,企業研發能力有待加強。而高??蒲挟a出又多為實驗室階段成果,中試和金融環境均有待改善。

                  “從我們在中國做了5年的國際技術轉移經驗來看,中國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比較弱。他們的技術儲備、人才儲備都不足?!钡聡诽状髮W中國首席代表覃焱發現,很多中國企業需要的不僅僅是一項技術,還是技術的一整套解決方案。她感慨,中國的技術成果轉化市場廣闊,但若要推動企業真正參與到科研創新,還需“產學研用”鏈條上的同行共同努力。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