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已過 內蒙古光伏企業待春“發芽”

內蒙古光伏產業很被看好 (資料圖)
2012年,很多人看中了光伏產業的發展前景,不斷涌入,希望可以分得一杯羹。然而突如其來的雙反政策,讓很多企業胎死腹中,留下的只有一片片爛尾樓。
熬過黎明前的黑暗,迎來的必然是光明的未來。如今,曾經中歐之間的光伏產品貿易爭端已漸漸成為遙遠的回憶。隨著國內需求的持續增長,以及日本等新興市場的出現,中國的光伏產業似乎回到了正軌。內蒙古的光伏企業再一次“活了”起來。很多外地企業和投資者都看中內蒙古豐富的資源,又一個“光伏的春天”正在來臨。
融資難困擾光伏企業發展
內蒙古的光伏產業被外界一致看好,因為內蒙古有著明顯的資源優勢、良好的發展基礎、優越的政策環境、明顯的消納優勢……經過幾年的蟄伏期后,從今年開始,內蒙古的光伏產業有所起色。
內蒙古能源開發局局長李杰翔介紹,2014年1-8月份,內蒙古新能源生產穩中有進,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7%。截至8月底,新能源并網發電總裝機2069萬千瓦,其中風電場185座,裝機1909萬千瓦,同比增長9%,新能源1-8月份累計發電量251.8億千瓦時,約占全區發電量的10%,占全社會用電的16%。從棄風情況來看,1-8月份,全區累計棄風量23.6億千瓦時,比去年通氣減少棄風電量23.6億千瓦時。
內蒙古太陽能行業協會執行會長溫建亮說,截至2013年底,入駐內蒙古具備生產能力的太陽能光伏制造企業11家、項目15個。根據國家能源局的統計數據,截至2013年底,內蒙古累計光伏裝機1405兆瓦,建成光伏電站56個,全區有153兆瓦光伏電站并網發電,能源行業的五大四小幾乎都在內蒙古建有太陽能電站項目,內蒙古發展成為全國五大光伏裝機大省之一。
不過溫建亮也提到了內蒙古光伏產業存在的問題:“現在內蒙古生產新能源的企業太少,由于補貼不足,很多新能源的產品一直沒有向民用產品拓展開,這主要是由于市民認為性價比較低,其實使用新能源也是對于生活方式的一種轉變,這需要積極的開展。”
看似一片大好的內蒙古光伏產業,其實并不是那么“美”。內蒙古光伏制造企業中80%是民營企業,在這些民營企業中,仍有一系列的問題制約著它們的發展。
內蒙古香島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永良表示,內蒙古的光照資源豐富,但是由于享受電價指標不足,入網配套、融資渠道受限制,這些問題都困擾著光伏企業。
內蒙古山路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盾安光伏電力有限公司、國電蒙電新能源有限公司、內蒙古漢能發電有限公司、內蒙古神舟硅業有限公司等企業負責人也表示,目前,企業發展中存在主要問題是融資難、補貼難、并網難、屋頂少、土地貴。
據了解,截至2014年上半年,內蒙古開發風電的民營企業有中國風電、宏騰能源、匯風等近20家,占投資企業總數的近50%,參與內蒙古光伏電站開發建設的民營企業近10家,占投資企業總數的近50%,并網容量34萬千瓦,完成投資約40億元,約占全區太陽能發電并網總容量投資的21.5%。
對于民營企業參與到新能源行業遇到的問題,李杰翔認為,首先是資產規模小,技術研發能力差,投資轉型升級步伐需要加快,創新能力有待提高,管理水平有待整體提升。其次是在經濟下行壓力影響下,銀行信貸更多投向大項目和大企業,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的問題十分突出。
設立園區 扶持光伏企業做大做強
9月2日,聯合光伏宣布,收購國電科左后旗光伏發電9.37%股權,擁有一座位于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左翼后旗、總裝機容量40MW的已并網之地面式太陽能發電站。
10月6日,蘇州協鑫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與內蒙古香島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訂立投資協議,擬以人民幣4505萬元收購其所持有的內蒙古香島新能源90.1%股本權益。
進入2014年,內蒙古光伏企業接連被收購,外地光伏企業進軍內蒙古的消息頻繁曝出。
在采訪中,記者詢問一些光伏企業負責人,為什么選擇內蒙古時,這些負責人表示,他們原本可以選擇很多地方,在考察后,最終選擇了內蒙古。由于內蒙古發展光伏產業具有諸多優勢,而且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在一些領域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內蒙古經濟和信息委員會副主任張伯成說,2013年單晶硅實際產量是6600噸,多晶硅生產量是6800噸。今年1-8月份單晶硅生產量是5200噸,多晶硅生產量是7300噸。從行業分析角度來看,可以說是量價齊升,所以今年多晶硅行業的企業還不錯。但是現在多晶硅行業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大的企業較少,帶動力不強;其實是多晶硅的延伸加工不足,今年大概產了1萬噸,目前切片做到了1.5gw,所以說絕大部分的多晶硅都運到了區外,做了下游的加工。另一個問題就是光伏制造業的融資比較困難
在內蒙古調研光伏產業發展情況專題座談會上,記者了解到,內蒙古提出重點建設5個光伏產業園區,分別是呼和浩特市金橋、沙爾沁光伏產業園,包頭市土默特右旗光伏產業園,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光伏產業園,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后旗光伏產業園,阿拉善經濟開發區光伏產業園。
李杰翔說,目前,我區的多晶硅生產能力已達到2.2萬噸,在建擬建規模10萬噸,2013年生產銷售了1.4萬噸,已初步構建起了以多晶硅材料為核心,硅片、太陽能電池片和天陽能電池組件生產為相關配套的光伏產業鏈。
在全國工商聯調研內蒙古光伏產業發展中,內蒙古經濟和信息委員會副主任張伯成透露,“目前光伏制造行業有往內蒙古轉移的趨勢,主要是由于資源、能源和區位優勢,基于這些優勢,整個光伏行業包括制造業也準備向內蒙古轉移。為了規范內蒙古的光伏行業有序集聚發展,我們做了一個規劃,設立了五個園區,這五個園區分別在中西部的五個盟市,呼和浩特、包頭、阿拉善、鄂爾多斯和巴彥淖爾。針對光伏制造行業,內蒙古出臺了兩個政策,以后這兩個政策只支持在園區內的企業,園區外的企業就不支持了,希望下一步轉移到內蒙古的企業都到這個園區里去,這樣園區就可以做大做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