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
通過建設高端的科研團隊、建立教育基地、著眼高水平研發、建設企業孵化器、成立企業投資基金等多種方式,深圳先進院成功建立了“產、學、研、資”四位一體的發展模式。關于深圳先進院的創新點,樊建平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自我總結為:建設了一個多學科交叉,應用牽領的平臺式的研究院。
針對目前科技成果轉化中存在的問題,樊建平指出了其中的一大癥結:科研和產業兩張皮不協調,科研單位還停留在“幻想型”思維。
科技的落腳點其實是產業化??萍嫉某晒D化,主要牽扯到科研和產業。而這兩方面長期處于“兩個輪”的不協調滾動狀態。長期以來,科研機構處于申報研究課題、科技鑒定會、報獎、評級報院士,報院士后又尋求更大的科研項目等環節里,在這里面轉圈圈,似乎和市場經濟沒啥關系。而產業企業這邊,則是引進消化、消化再引進的輪式循環,始終找不到突破口。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們的科研機構多數是事業單位,其管理也必然是政府型思維。經費由國家下撥,人員由國家供編,課題由自己申報,根本不需要對外推廣,也不需要過多考慮市場的需求,實質上步入一個封閉的內循環。在這方面,深圳先進院打破了慣例思維。他們的科研課題,是從產業里面充分交流而得來的,通過向企業進駐“特派員”,直接獲取第一手市場需求信息。因此,這樣的科研課題,因為具備真正的實用價值,其成果轉化當然就有必然性。
在成果推向市場的時候,傳統的科研機構,往往又沉迷于自我陶醉,總想象自己的技術在市場應用會如何如何地好。并且,這種傳統的科技成果轉化,往往帶有“計劃色彩”。
實際上,技術轉化為生產力,還是有一段路要走的。特別是創業企業,專業人才不足,資金缺乏,所需的技術服務也難以跟上。在這方面,如果科研這一塊交了卷就做夢去了,那么成果轉化的速度和效果可想而知。深圳先進院很多技術的市場應用,是通過對企業的后發支持來實現的。
比如,深圳先進院建立了多個企業孵化器,對企業進行孵化,成立了金額高達30億元的投資基金,對于技術合作的企業進行投資,解決了企業的燃眉之急,也加速了先進技術的快速應用。
同時,深圳先進院還直接采取入股的手段,和企業進行合作捆綁,其參股企業達70家。在傳統的政府思維面前,深圳先進院敢于拋出科研機構“企業化論”,把科研技術作為一種市場產品來對待,這本身是一種創新。在這種理念下,科研機構必然走出傳統的身份,步出斗室,接受市場競爭的洗禮。因為研發項目有沒有價值,市場說了算,機構能否得到更高層的發展,得看你到底有沒有研發的金剛鉆。
所以,深圳先進院在中央財政負擔20%的經費的情況下,幾年來迅速形成了高達2000人的規模,其科研成果也位居同行前列,成為了國內外知名的科研機構。
深圳先進院在進行評估時認為,“四位一體”的創新效率,是傳統模式的30倍到60倍,有效地打通了科研和產業相結合的通道。實際上,這就是產學研的科學實現。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