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互聯網迅猛發展,人們在數字時代越走越遠。隨著數字化技術與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計算機、智能手機與網絡的大范圍普及,數字化熱潮在全球不斷升溫,深刻影響著社會各個階層。數字資源已經成為不可替代的社會核心資源之一,文化資源數字化保護與開發已成為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途徑。文化資源數字化,不僅僅是信息產業與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而且是提高國家與地區文化軟實力、綜合實力,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舉措。
在內蒙古,數字化進程緊隨時代潮流,數字化應用不斷涌現。
蒙醫藥典籍“活”起來
從浩如煙海、艱澀難懂的蒙醫藥古籍文獻中尋找一個古方,查閱一本市面上很難看到的經典蒙醫藥古典醫書,獲知某一味蒙藥有何有效成分……這些以往公眾特別是蒙醫藥研究者、從業者較難實現的愿望,如今變得越來越容易實現了。內蒙古醫科大學蒙醫藥研究院副院長、內蒙古蒙醫藥博物館館長包哈申的研究團隊,經過多年研究將蒙醫藥典籍與電腦、互聯網等先進技術相結合,不僅使古老蒙醫藥典籍在現代社會實現數字化生存,而且通過互聯網漂洋過海走向世界。
“現在我們博物館2800多部蒙醫藥古籍文獻中,已經有280部實現了數字化,并建成了4個蒙醫藥數據庫,分別是文獻、醫案、方劑和蒙藥,可供研究者和使用者系統進行查找和使用?!卑暾f。
在這4個數據庫中,蒙醫藥古文獻數據庫最早,是2011年底發布的。這一數據庫選擇了蒙醫藥博物館館藏的55部經典建成。通過它,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們不僅能閱讀到原版經典蒙醫藥著作,而且還能通過索引功能找到某個病種、某位醫學大家在古籍中的相關記載。蒙醫藥古文獻數據庫的出現,填補了我國乃至世界沒有蒙醫藥文獻數據庫的空白。
其他3個數據庫分別是:蒙醫醫案知識庫,包括名老蒙醫的醫案和臨床經驗,主要面對臨床。比如一些疑難雜癥,治不了了,可以進這個數據庫去查文獻,看名老蒙醫是怎么治的。蒙醫方劑數據庫,記載了蒙醫藥240種方劑,主要面對教學。蒙藥查詢系統,包括了200多種蒙藥及其有效成分,主要面對科研。
“在一些人看來,建立數據庫的技術含量并不高,無非是將古籍進行掃描、多媒體處理、入庫,幾個步驟而已。但事實上,要使它變成現代人能使用的資源,必須把數據庫變成更高層次的知識庫,而這一過程需要我們突破諸多技術上的難關?!卑暾f。
她說,知識庫要具備檢索功能。例如,國際上首個蒙醫藥古籍數字庫——蒙醫藥古文獻數據庫就實現了語義、關鍵字、蒙漢兩種文字檢索等功能。由于是開創性的事物,包哈申團隊和合作方一起突破了幾大技術瓶頸。
首先是研發適合的OCR文字識別軟件。包哈申介紹,當時的OCR文字識別軟件對法、俄、英、中文都能識別,惟獨蒙文無法識別。通過與技術合作方聯合攻關,最終軟件識別率達到了97%,文檔編輯工作順利進行。此外,為了讓沒有蒙文軟件的電腦也能實現查詢索引,技術團隊對古籍中的所有名詞術語進行了關鍵詞翻譯,工作量巨大且專業性很強。
去年,蒙醫藥古文獻數據庫系統和蒙醫方劑數據庫系統雙雙獲得了國家版權局頒發的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包哈申介紹,這既是對數據庫進行了版權保護,又是對團隊多年工作在科研技術上的一個肯定。
現在,包哈申團隊依然在對幾個數據庫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并致力于更多蒙醫藥數據庫的系統研發。她說,如果沒有人收集、整理、傳承古籍文獻,蒙醫藥就失去了根。而古籍文獻要想永久保存,實現傳承,就需要對其數字化,并借助互聯網傳播出去,讓更多人了解、共享蒙醫藥資源,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蒙醫藥的傳承和發揚光大。
鎮館之寶“用”起來
“古籍頻繁使用會造成磨損。我們館藏的珍品古籍都有專人負責,本館的人想見也很難見得到,普通讀者要接觸到這些文獻幾乎是不可能的?!眱让晒艌D書館計算機網絡中心副主任何礪礱說,“實現古籍數字化,是解決這種矛盾的有效方法?!惫偶當底只罱K會實現文獻數據在網絡或電子閱覽室終端上保存、瀏覽,許多珍貴古文獻將在更加科學的保護中實現廣泛傳播、永世長存。
何礪礱說,圖書館的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藏書。據介紹,自治區藏有漢文古籍50余萬冊,內蒙古圖書館為全區最大的古籍收藏單位?!拔覀凁^藏漢文古籍1萬余種、20余萬冊,蒙文古籍2千余種、1萬余冊,滿文古籍2百余種、3千余冊,藏文古籍5百余種、1萬余冊。其中不乏雷峰塔藏經——《寶篋印陀羅尼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幾何原本》等珍品善本,古籍藏量和珍貴程度位居全區之首?!?/FONT>
“內蒙古圖書館很早就啟動數字化工程,但都是在按自己的標準在做。我們館先后購置了古籍掃描儀、相機、古籍拍攝架等設備,基本可以滿足古籍數字化工作的需要?!弊灾螀^古籍保護中心馮麗麗介紹。2007年,國家“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正式實施,其中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開展古籍普查登記工作,建立中華古籍聯合目錄和古籍數字資源庫。2013年11月,該中心加入了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中華珍貴典籍資源庫建設項目,負責《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幾何原本》《和碩郡主封冊》3種古籍的數字化加工工作,現已完成對3種古籍的拍攝及相應368幀圖片的后期加工。
“現在我們都以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編制的《古籍數字化工作手冊》作為數字化和標引規范,根據檔案典藏級別、采集方式,采用不同的技術規格?!瘪T麗麗說。
上世紀50年代達理札雅將阿拉善王府藏書捐贈給內蒙古圖書館,其中的鼓詞曲本、一批清內府精裝古籍、怡府藏書、京報等頗具研究價值?!秲让晒艌D書館線裝古籍目錄》將書庫內阿拉善王府藏書進行了統計,總計900余種,2萬余冊,占全館古籍藏量的十分之一。2012年,內蒙古圖書館啟動了阿拉善蒙古王府藏書數字化建設項目,目前已經掃描加工阿拉善蒙古王府藏書中的鼓詞曲本類古籍30余種200余冊,京報3000余冊。
“古籍作為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物質承載者,迄今已經十不存一了。如何讓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在經濟、科技都大為發展的今天能繼續傳承下去,并協調好保護和利用的關系,是我們迫在眉睫的任務?!焙蔚Z礱說,“信息時代,我們要借助數字化的載體,讓古籍數字化,成為我們特色的服務亮點。古籍數字化數據庫完成后,讀者在家里就可以通過電腦看到古籍影像,只需輕點鼠標就可以完成查詢、借閱、下載,使我們的鎮館之寶走向百姓的書桌案頭,能最大限度發揮古籍資源的價值?!?/SPAN>
溝通交流“暢”起來
“過去,我們放牧時,最關心的就是天氣變化,冬天遇上白毛風、大雪等惡劣天氣,常常措手不及損失很大。去年,旗里扶貧辦、氣象局和電信部門工作人員專門來到我家,發放了蒙古文氣象手機和氣象預警收音機,幫了大忙?!卞a林郭勒盟阿巴嘎旗阿拉騰杭蓋嘎查牧民巴圖蘇和說,過去由于牧民居住分散,許多牧民特別是上了年紀的牧民使用的手機多數是老式手機,不能用蒙古文在手機上書寫輸入,也不能使用微信等即時通訊軟件進行交流?!艾F在使用蒙古文手機,我每天都能收到蒙古文的氣象預報,還能收發蒙古文短信。遇到一些不懂的功能,還能直接找電信部門的專家來咨詢。這個手機不僅提高了抗災能力,還擴大了蒙古文的應用空間,已經成為我每天離不開的好幫手?!?/SPAN>
巴圖蘇和是受益于蒙古語言文字數字信息化的個案。
近年來,我區不斷加大力度,加強蒙古語言文字信息化建設。2012年,自治區政府制定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蒙古語言文字信息化建設的意見》。2013年,自治區財政投入專項資金3000萬元,實施了蒙古語言文字信息化專項扶持項目,大力促進蒙古語言文字信息化基礎研究、技術研發、資源建設、推廣應用等各領域的協調推進。
據介紹,蒙古語言文字信息化建設的工作重點主要包括科學制定實施蒙古語言文字信息化建設中長期規劃;加強蒙古語言文字信息化基礎研究工作;優化整合蒙古文網絡資源;建成面向廣大蒙古族群眾,特別是為基層農牧民生產生活提供服務的綜合性網絡平臺;建設政府主導,具有自主性、學術性、公益性的蒙古語言文字網站,建成蒙古語言文字資源開發、利用共享平臺;大力普及、推廣、應用蒙古語言文字信息技術;加快蒙古語言文字信息化專業人才培養步伐等。
按照自治區工作部署,自治區民委、財政廳在項目實施中,大力支持內蒙古大學、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等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加強基礎研究;支持內蒙古出版集團等開展研究開發;著手建設蒙古語言文字多媒體信息推送平臺;開展蒙古語言文字信息化服務,為學習使用蒙古語言文字的各族干部群眾,特別是向分布在農村牧區的廣大蒙古族農牧民生產生活提供優質、高效的信息服務。在熱銷智能手機上預裝蒙古文應用軟件,實現了蒙古文的手機短信發送,并開通24小時蒙古語客戶服務專席。據不完全統計,去年以來,我區使用蒙古文智能手機的農牧民已超過6000多戶。
現在,蒙古文手機短信發送、蒙古語言文字多媒體信息瀏覽、自主下載安裝蒙古文移動互聯網應用軟件等服務已經在蒙古族群眾聚居地區得到應用和推廣,蒙古語綜合信息云服務平臺正在抓緊建設,蒙古語言文字信息化建設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自從在旗里工作的孩子給我買了一部蒙古文手機后,我已經學會了瀏覽蒙古文網站,還學會了用蒙古文輸入短信,和同樣用蒙古文手機的親朋好友聯系起來更加方便了?!睎|烏旗商都嘎查牧民達布海說,他希望上網條件可以改善,在蒙古文網頁上能更多地設置反映蒙古族歷史文化的網頁,并及時更新,這樣蒙古族傳統文化就能更好地傳承了。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