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一年,內蒙古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投入之巨,前所未有——
內蒙古自治區安排環保專項資金4.3億元;
呼和浩特市投入13.5億元用于水污染治理;
包頭市完成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投資60多億元;
烏海市投入大氣污染防治資金逾67億元……
一系列大手筆和大動作,無不向世人展現出內蒙古改善環境質量的決心。
凈化空氣 內蒙古舍出金山銀山
近日,包頭希鋁電廠獲得中央財政大氣污染防治專項獎勵資金420萬元,因為他們提前完成了發電機組的脫硝改造。
脫硝、脫硫、除塵……這些略顯生澀的專業術語,都是控制空氣污染的環保措施。趕在2015年新環保法實施前,包頭希鋁電廠完成了6臺機組的脫硝、脫硫、除塵改造,以及煤場全封閉改造等環保項目,環保設施升級換代之后,各項污染物排放均優于國家最新的環保標準。
這就是大投入帶來的大改變。剛剛過去的2014年,我區共爭取中央環保專項資金5.9億元,其中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就有4億元。這些錢,全部用在了實打實的防治措施上。
而獎勵補助機制的“撬動效應”,更是讓污染防治資金投入規模呈現出滾雪球式的放大。2014年,內蒙古在環境治理投入上舍出了金山銀山。
重點防控PM2.5,淘汰22.5萬噸電石產能,搬遷關停煙氣排放不達標的供熱企業,完成126萬平方米建筑節能改造……2014年,鄂爾多斯市的一系列大氣污染防治舉措,有著13億元的資金后盾。
雖說城市空氣質量總體優良、排名靠前,鄂爾多斯市還能克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財力趨緊的困難,為防治大氣污染投入巨資,值得點贊。
把環境保護作為經濟轉型和城市轉型的基礎,烏海市2014年共投入大氣污染治理資金67.18億元。
如此重金治氣,烏海市的收獲也是沉甸甸的:海渤灣中心城區優良天氣同比增加66.9%,僅二氧化硫排放量這一項,礦區矸石自燃治理就削減了3.56萬噸,焦化行業提標改造工程可削減1.4萬噸。
在共和國的老牌工業城市包頭,2014年市區兩級財政用于大氣污染治理項目的專項資金達到3億多元,為歷年之最。同時,包頭市還邁入了第三批國家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行列,成功地爭取到12億元補助資金。
“2014全年完成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投資60多億元,為加強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卑^市環保局副局長吳士忠介紹。去年年底,在華北地區環境保護督查會上,包頭市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受到了國家環保部肯定。
在通遼,在赤峰,在烏蘭察布,在興安盟……在全區各盟市機關所在城市,投資改造升級后的監測設施均已正常運行,全部執行空氣質量新標準,從2014年底開始同步上傳包括PM2.5在內的6項空氣質量指標的實時數據。
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如果說這一理念已經成為時人的共識,那么,內蒙古正在進行的這項投資甚巨的龐大工程,就是要讓“APEC藍”長駐于北疆的天空。
重典治煤 下力氣再造能源結構
煤——談及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尤其是霧霾話題,這已經成為一個繞不開的字眼。
對于內蒙古而言,一個“煤”字也令人又愛又恨。曾經,煤是推動經濟跨越式發展的第一能量,讓我們嘗到了“一煤獨大”的甜頭,也體會了煤炭產業粗放發展的苦澀,更是經歷了嚴重的煤煙型污染。
“以前的呼市,一入冬,各家各戶爐子一點,天就是灰黑色的,出去走一圈,鼻子里面都是黑泥!”在3月1日下午的陣陣清風中,呼和浩特市民張先生提起不堪回首的過往,忍不住深吸幾口氣,“哪像現在,能有這么藍的天?”
減少煤,管住煤,歷來都是首府空氣保衛戰的主攻方向。
“氣化呼和浩特”建設,正在以每年拆并改造100余處燃煤鍋爐房的進度,消滅呼市二環以內的燃煤小鍋爐。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呼和浩特城區110座分散燃煤鍋爐退出歷史舞臺,經過拆并整合和燃氣化改造,每年減少煤炭消耗22萬噸,減排煙塵2080噸,二氧化硫1934噸,氮氧化物657噸。
過去5年里,呼市共拆并和燃氣化改造分散燃煤鍋爐房503座,整合供熱面積1245萬平方米,讓這座城市每年減少了超過百萬噸的供熱用煤。在這背后,是百億級的資金投入在驅動:拆并鍋爐房、燃氣化改造、供熱管網更新、提供天然氣價格補貼……
城中村和棚戶區改造工程的實施,又讓2014年的首府減少燃煤32.7萬噸,共削減二氧化硫2092噸、氮氧化物882噸、煙塵1830噸。同時,他們重點監管燃煤鍋爐污染設施的運行情況,并要求保證煤質,灰分和硫分超標“罰無赦”。
進入“史上最嚴治污季”,2014年的包頭市出臺以“治氣”“減煤”“降塵”“控車”“嚴管”10字方針為核心的《包頭市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實施方案(2014-2017年)》。
這10個字當中,“減煤”的分量對于草原鋼城而言,無疑是最重的。
工業污染防治、城市燃煤鍋爐整治、城市生活污染治理、城市揚塵污染治理、機動車尾氣污染治理和城市環境精細化管理——包頭市污染治理的六大工程,幾乎都和“減煤”有關。
在全封閉改造完工包頭東華熱電有限公司20萬噸儲煤場。該公司生產技術部主任任博文告訴記者,過去他們的儲煤場采用的是防風抑塵墻,效果不佳,一刮風煤塵到處飛,今年5月份公司投資4774萬元,實施了鋼結構球形網架改造,實現了煤場全封閉管理。
不只在消費終端,重典治煤的舉措還體現在煤炭生產的源頭環節。
礦區揚塵污染和煤矸石自燃,是烏海市大氣污染的主要成因。2014年,烏海市重拳治理駱駝山礦區沿線露天開采企業的污染問題,沿京藏高速公路可視范圍內的20多家排渣場全部實施邊坡固化、綠化,對90%以上的煤矸石山著火點采取壓覆治理,總面積達到35萬平方米,削減煙粉塵排放2.06萬噸。
為推進城區煙塵、粉塵、揚塵綜合整治,烏海市還將包括農區在內的全市建成區統一納入煙控區范圍,禁止煙煤散燒,新增清潔燃料市場15家的同時,加快建成區和工業園區熱力與燃氣管網建設,推進集中供熱、煤改氣、煤改電工程建設。
凈化,轉化,輸出——隨著清潔能源生產輸出基地的建設進程不斷加快,內蒙古的能源產業發展模式正在經歷一場劃時代的革命。
執法從嚴 讓環境管理更加硬氣
“被告人南光犯污染環境罪,判處有期徒刑3年,并處罰金15萬元……”
隨著審判長的聲音堅定有力地響起,法警給犯罪人一一戴上戒具。2014年9月10日下午,內蒙古首起環境污染刑事案件在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人民法院宣判,4名被告人因惡意傾倒鹽酸,被判污染環境罪名成立,全部處以實刑。
“第一案”的審判,是我區加大環境污染行為打擊力度的莊嚴宣示。從嚴管理、從重處罰,內蒙古對環境污染主體“零容忍”的態度越來越堅決,監管手段越來越嚴密,懲治措施越來越強硬。
走進今年6月份建成的包頭市環境監控調度指揮中心,仿佛看到了一張無形的“監測網”籠罩包頭城區。新建的環境監控調度指揮平臺集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高空視頻監控、環境質量監測、機動車排氣監測監管、12369環保舉報熱線和GPS調度指揮六大系統于一體,實現了對城區環境監管的全方位覆蓋。
這個平臺是如何對全市污染源進行監控的呢?且聽包頭市環境監控應急指揮中心總工程師孫陽娓娓道來——
“如果把指揮中心比作全市環境的眼睛、耳朵和大腦,覆蓋市四區和高新區的網格化管理體系就是手和腳。全市共劃分為66個網格,每個網格配備2至3名執法人員和1輛執法車輛。就像腦可以指揮手腳行動,中心工作人員通過監控平臺發現環境問題后,通過調度指揮系統,呼叫網格內的執法人員,迅速到達現場進行處理。這種扁平化監管體系,實現了跨地區、跨部門的統一指揮、聯合行動,真正做到環境監管不留盲區?!?/FONT>
編發法規匯編,制定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基準,制定環境信訪事項辦理規程,組織環境監察執法人員接受崗位培訓……2014年以來,赤峰市在規范環境保護執法行為方面頻頻發力,讓環境管理更加精細化。截至目前,當地已排查環境問題369項,整改完成287項。
強化部門分工負責,協同推進減排工程,烏海市委將主要污染物減排和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工作列入各區和9個市直部門領導班子年度工作實績考核。
在推進環境立法和配套制度建設方面,自治區起草完成了《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和《飲用水水源環境保護條例》,正在履行立法程序,發布實施了《高鹽水污染防治指導規范》等文本,為能源化工產業轉型特別是煤化工產業發展提供環保支撐。而環保廳與公安廳推動建立的環保與公安環境執法聯動協作機制,則成為環境監管“硬執法”的重要保障。
這一制度設計,迅速在各盟市落地。
建立公安、環保聯合執法機制,包頭市公安干警進駐環保局辦公,加強聯合執法,依法嚴厲打擊環境污染犯罪,對一起鍍鋅廠私設暗管偷排有毒有害廢水污染環境案件責任人行政拘留,真正做到“硬”執法。該市九原區政府去年共召集違法企業召開清理取締工作說明會4次,發放政府通告350份,組織集中強制清理取締行動6次,徹底清理取締明達玻璃等各類違法企業162家。
自治區環保廳廳長王軍樸在全區環保工作會議上的報告顯示,2014年全區環境監察共立案1522件,掛牌督辦99件,關停取締企業469家,罰款6043萬元,有力地震懾了環境違法行為。
天藍云白、地綠水清,這就是內蒙古全力打造的生態環境“新常態”。(記者 黃永銳 )
【延伸閱讀】
內蒙古自治區2014年環保考核指標特別“長臉”
總量減排考核指標
■經環保部初步核定,2014年我區四項減排指標與上年相比,化學需氧量下降1.8%,氨氮下降3.44%,二氧化硫下降3.41%,氮氧化物下降8.66%,超額完成年度減排任務。
■列入國家減排責任書的47個重點項目全部建成投運;污染源自動監控數據傳輸有效率,自行監測結果公布率和監督性監測結果公布率均達到國家考核要求。
大氣考核指標
■全年共完成337個除塵改造項目,占年度計劃的205.5%。
■全年淘汰改造燃煤鍋爐2009臺,占年度計劃的167.4%。
■全年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18.7萬輛,占年度計劃的111.3%。
重點流域考核指標
■列入年度計劃的7個國家考核項目全部完成。
■10個自治區規劃項目已完成9個。
■5種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增幅趨緩。
2014內蒙古重點污染防治 成果集錦
大氣污染防治
■加快工業點源、城市面源和機動車等污染防治,全年共完成大氣污染防治項目450個,新建110臺火電機組和25條水泥熟料生產線脫硝設施,建成31臺鋼鐵燒結機脫硫設施。
■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治理積極開展,機動車污染物防治監控平臺基本建立。
■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落后產能淘汰任務。
■圓滿完成APEC會議空氣質量保障任務,受到環保部通報表揚。
水污染防治
■完成水減排項目395項,其中生活和工業類111項,新建城鎮污水處理廠9家、提標改造16家。
■強化飲用水水源地保護,開展了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專項執法檢查,160處城鎮、335處鄉鎮、18處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獲自治區政府批復。
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
■積極開展涉重行業達標專項整治和隱患排查,加大重點防控企業監測監管力度,完成15家涉重企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
■全區國控斷面、集中式地表飲用水水源地和3個重點防控區空氣與水環境的重點重金屬污染物達標率為100%。 (資料來源:全區環境保護工作報告)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