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報特約記者 胡建華 通訊員 董 權 2013年末,開魯縣被確定為自治區農村牧區綜合改革示范試點縣??h委、縣政府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制定了項目實施方案。 2014年7月,試點工作被自治區確定為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和“農牧業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兩大建設任務。無論對百年農業大縣而言,還是對守著土地過日子的廣大農牧民而言,這都是好事、喜事。 “真金白銀”投 真心實意推 “目前我縣已累計投入示范試點項目資金3372萬元,除自治區財政扶持資金2000萬元外,其余資金主要是整合縣本級資金和群眾自籌?!边@是縣財政局局長張志和給出的數據。透過數字,我們看到了自治區的支持力度之大、開魯縣委政府的決心之強、農牧民的期盼之切。 花這么多錢,要弄啥? 該縣在東風鎮東方紅村和道德村各建設5千畝紅干椒標準化示范基地,在開魯鎮三星村和全勝村為中心各建設1萬畝玉米標準化示范基地。整合縣質監、食藥、農業推廣中心、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和衛生部門涉及食品、農產品檢驗檢測的5個技術機構,組建成自治區唯一一家縣級大型綜合檢驗中心。建設內蒙及東北地區唯一一家大型縣級農產品綜合檢測中心,目前已完成部分設備的采購和安裝。建成了開魯縣農牧業智能化指揮中心100平方米、標準化培訓室180平方米和農產品展廳500平方米。在紅干椒種植基地東風鎮建設了鎮級科技信息服務站,在特色產業村和合作社、農資商店等地建設了8個村級農牧業科技信息服務室。 對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牧民來說,以上這些東西,又有啥用?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了標準化基地和綜合檢測實驗室,可以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全程監控;農牧業科技信息服務中心的綜合服務平臺,主要包括農牧業綜合信息查詢、農產品溯源、電子交易、農作物病蟲害及缺素癥狀診斷、科技遠程教育、專家視頻預約、遠程視頻會商等十余個系統。”開魯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趙瑞凡介紹說。鎮級服務站和村級服務室通過信息發布機、觸摸查詢機、移動終端等,完成信息采集、發布、報送,與服務中心各系統有效對接,實現了農業生產智能指揮、視頻答疑、病蟲害診斷等全程服務。 一場科技含量更高的“農”字號改革在開魯大地高調展開。 大凡新生事物,都有個被接受被認可的過程。傳統種植模式、經營方式已在一代又一代農牧民中根深蒂固。兩個體系如何獲得“用武之地”迫在眉睫。 為了便于農牧民直觀了解、慢慢消化,該縣編印紅干椒和玉米標準體系及田間管理手冊各2萬冊,分發到示范基地每戶種植戶手中,用以指導標準化生產;對60名鎮、村科技信息員進行了重點培訓,分批培訓農牧民6000人次,推廣標準化生產流程;制作并上傳農牧業科技培訓視頻短片32個、各類涉農服務信息2萬多條,騁請縣內外農技專家與當地“土專家”組建專家服務團隊,通過農牧業專家視頻預約診斷系統、農牧業遠程視頻會商系統、專家施肥系統等進行視頻診斷、網上咨詢和現場指導。 科技服務精準 增收效果明顯 該縣屬農業大縣,長期以來,農民憑自己經驗耕種,缺乏科學規范的田間管理標準,存在著選種不優、施肥不明、農藥超標和標準不統一等問題。玉米和紅干椒是我縣的主導產業,是農牧民主要收入來源,選擇這兩個品種試驗示范,也就抓住了農牧民增收的關鍵。通過1萬畝紅干椒和2萬畝玉米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帶動了全縣農業管理實現標準化。 “莊稼缺水了,或是少肥了,村里的科技信息員在電腦上就能看出來。這邊一點鼠標,基地里的設備就干活了,人根本就不用去地里,水肥、溫度啥的控制得更是準當。我是真服了!”開魯鎮三星村農民何樹申感慨地說。 何樹申認識到的省心又省力的高科技,只是農牧業科技信息服務體系的一部分。APP手機端的開發與應用以及在縣、鎮、村、專業合作組織和大型農資超市設立的信息發布機、觸摸查詢機,使農牧民通過現代網絡方便地獲取科技服務信息。農牧民在田間地頭就可以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設備接受與專家的在線視頻咨詢指導、病蟲害視頻診斷等服務。除了可以為每家每戶農牧民提供“點”上的精細化服務,農業大數據綜合管理平臺的應用,還實現了農牧業服務的高端化,“面”上輻射全縣。農牧業綜合管理系統在開發時定位于建立農業大數據管理平臺,通過基層信息員的基礎數據采集、縣級中心工作人員的匯總上傳和數據分析,使全縣農業生產當前狀況、發展趨勢、注意事項一目了然,建立了高端的大農業管理體系。 2014年一入冬,縣農牧業科技信息服務中心人氣很旺,可容納200人的培訓基地每天都坐滿聽課的農牧民,或是聽本縣農業專家面對面講解,或是看科普宣傳片。該中心可同時通過視頻進行多個鄉村的農業培訓,試點村也可通過信息發布機滾動播出農牧業專家培訓視頻,使群眾足不出村即可進行遠程農牧業教育。 除了產前有種植信息指導、產中有專家視頻答疑,產后還有銷售信息服務。通過開魯特色農產品交易平臺,發布農牧民、商家的各類農產品供求信息,確保特色農產品有銷路、賣得好。 該縣通過2萬畝玉米基地和1萬畝紅干椒基地的標準化生產,有效提升了全縣農牧業生產的質量和效益,促進了農牧民增收;通過全區第一家縣級綜合檢測中心的正式運行,實現了農產品從種到收的全程檢測,打通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最后一公里”。 試點工作建設了縣級農牧科技信息服務中心;開發了手機端APP;通過建設村級視頻會議中心和開展專家視頻答疑等服務,打通了農牧業科技信息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我們村王寶柱家基地里的20多畝地玉米,畝增產300斤左右,為他增收6000多元呢?,F在,咱村老百姓見識了農業科技管理的‘含金量’,認識到科技的重要性,其他村的村民們也看紅了眼?!崩虾蜗沧套痰卣f。 |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