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市場專論
科技成果轉化一般是我們將經過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完成并且通過專家鑒定后,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得到真正實際應用的成果。統計表明,近年來,我國科技經費投入每年以20%左右的比例增長,年投入額達到4600多億元,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有3萬多項,但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產業化率“兩低”的局面依然沒有明顯改觀。目前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大約在25%左右,真正實現產業化的不足5%,與發達國家80%的轉化率相差甚遠。
影響科技成果轉化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第一,高等學校、科研單位、企業沒有真正并軌運行。政府只管投資,不關心其市場收益;高校、科研單位只管研發、不關注其成果的產業化程度;企業對科技投資和成果只有期待、沒有約束和回報的制約。三個主體之間的聯系缺失,成為了科技成果轉化難的主要障礙。第二,科技成果自身的適用性不強。作為我國科技創新主力軍的高校、科研單位完成的科技成果往往缺乏適用性,無法很快應用于生產。所以雖然科技成果很多,但是不能產生良好的市場效果,體現其先進性。第三,現行科技評價體系制約科技成果轉化。許多科技創新活動以項目申報、開展研究、通過鑒定、申報獎勵為一循環周期,其評價指標往往以成果鑒定數、各級成果獲獎數、申報專利數為依據,而不是以最終形成的產品、商品的數量與質量來認定和評價。這是目前高校和多數國有研究院所中科技人員專業技術職務晉升的主要依據。這種評價體系重視了科技成果的“技術價值”,而忽略了其“市場價值”。第四,科技立項時忽視市場價值。當前,很多科研項目的確立,雖然形式上經過了市場調研,征集了相關企業的意見,可并沒有改變科研立項的學術思維、專家思維。從科研項目征集指南的確定到后期評審,還是被來自高校和科研單位的專家主導,難以真正體現“市場意識”。第五,生產企業對高新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不足。企業決策者并不都具備對科技成果足夠的鑒別能力,常常拒絕了真正有市場價值的科技成果,而購買了“偽劣的”所謂科技創新成果以及不適宜本企業條件的技術而遭受經濟損失。再者,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將實驗室技術完善成生產技術的能力。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要注重以下幾點:
第一,完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相關的政策和法規。在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上,政府要在如何縮短科技成果轉化的時間和空間上下功夫,激發微觀單位的動力,形成外在壓力。政策的制定需要從成果轉化系統出發,形成體系?,F階段我們應該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基礎上,先行制定一部針對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國家技術轉移法》,以此來統領技術轉移的其他法律和法規。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其他相關法律以建立良好的法律環境。
第二,建立技術經營制度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大學、科研院所、企業要樹立技術經營的理念,開展技術經營工作??雌髽I對技術有哪些需求,為其組織有關機構進行研究開發,形成新的科技成果,創造新的價值。技術經營的科技成果是能夠進行商業應用和規模生產的成熟成果,要對實驗室階段的或者僅經過小試的科技成果進行中試和孵化,進行工程化完善和配套集成等。
第三,積極開辟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國外成功經驗表明,積極開辟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是支持高??萍汲晒D化的有效途徑。結合本國實際,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政府應采取稅收優惠、資金擔保、財政補貼等措施,引導資金流向;二是設立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基金,鼓勵風險投資用于高??萍汲晒D化;三是鼓勵民間投資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四是通過產學研聯盟獲取企業支持資金,并設立高??萍汲晒D化擔?;?。
第四,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評價、獎勵和決策機制。長期以來科技成果的評價和獎勵體制不合理導致科技人員開展科研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鑒定評獎,而沒有更多地考慮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這反過來也使科研工作得不到企業和社會資金的支持,又制約了自身的進一步發展,出現了“項目饑荒”的現象,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必須建立以自主知識產權、產業化績效、科技持續創新能力為取向的價值標準評價體系,推動科技人員致力于高新技術及產業化,到市場中實現自我價值。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