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時間,81歲的中科院院士葛昌純都要到山東德州轉一轉,在當地幾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里,他的一項科技成果正在轉化。作為國內粉末冶金領域的頂級專家,葛昌純眼光獨到,將重量級成果落地此處亦經過深思熟慮。
長期以來,沒有“大院、大所、大企”的德州不顯山露水,但去年該地多個標志性的經濟指標,晉升山東工業經濟增長第一方陣,顛覆了觀察者的印象。
當傳統增長模式尚未破除,新的增長路徑遠未確立,地方轉型該何去何從?在這些頗具象征意義的事實背后,德州在干些什么?“對德州來說,發展工業經濟仍然是當務之急,但原有模式已經不符合新要求,跟在先進者后面亦步亦趨也不是出路?!钡轮菔形瘯泤谴湓普J為,“基于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和市情的把握,我們率先提出科技金融融合創新推進產業發展的思路,以此作為德州新一輪發展的突破口?!?/SPAN>
德州的挑戰:由小變強的成長“三部曲”
中椒英潮是一家做辣椒深加工的企業,形成了從種植、加工、銷售的產業鏈,但當家人譚英潮并不滿意,“公司的產業鏈上,還缺乏高精尖的產品”。
中椒英潮的難題,寫到了翁啟文的調研報告中。2013年下半年,這位德州市委常委、副市長利用3個月時間走訪了112家企業、56個鄉鎮。在調研中,他發現,在德州,“中椒英潮”的難題不在少數,“他們缺乏核心技術、缺乏高端人才、缺少資金”。
“德州市有R&D活動的企業僅有26家,2008年全市僅有19.2%的企業提取過技術開發經費,平均提取比例不到0.5%,遠低于國家規定?!边@成為讓德州企業尷尬的一組數據。
但也有很多企業脫離了這種尷尬。總資產130億元的華魯恒升是山東省200家重點企業集團之一,在董事長楊振峰看來,公司從默默無聞的小企業晉升為全國化工綜合效益百強,經歷了成長“三部曲”。
在初創期,依靠自有資金,購買設備,發展比較慢;在成長期,借助多家科研機構聯合攻關大型氮肥裝置國產化項目,運用信貸市場的力量,政府扶持國債貼息、貸款貼息,使企業躍升大氮肥行列;在壯大期,以自身研發力量為主,注重產業鏈的前后延伸,陸續推出新項目,輔以資本市場,使企業跨入百億行列。
“華魯恒升的崛起,是產業競爭力、科技驅動力、資本推動力三力融合的結果。”德州市副市長許紹華認為,德州340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中,這類企業不在少數,他們為更多的德州企業提供了一種可供參照的成長路徑。
釋放改革紅利:依靠資本尋求裂變發展
東君乳業(禹城)有限公司從2013年起開始投建大型牧場,一方面要擴大規模搞建設,一方面又要做好研發拓市場,企業自有資金捉襟見肘。經德州市科技局搭橋,青島銀行德州分行利用互聯網投融資服務平臺為東君乳業量身打造了500萬元的眾籌項目,又陸續為東君乳業融資2000萬元。
吳翠云認為,資金仍然是制約德州企業科技發展的首要因素。而“科金產”政策的頂層設計,正為此而打造,“圍繞發端于車間等作業現場的創新需求,引進科研機構、創新團隊和科技創新成果,輔以創新基金支持,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為創新產品,推進創新產品衍生出創新產業”。
2014年,德州市在山東省率先提出了“科技·金融·產業融合創新”的戰略思路,并相繼出臺了《關于深化科技金融融合創新推進產業發展的意見》及配套政策。
“體制機制的合理設計是‘科金產’能否成功的關鍵。”翁啟文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通過改革,使政府資源、政策資源、社會資本進行有效整合,解決了金融機構找不到好項目、好項目找不到資金的兩難局面。”
玩轉“科金產”,政府怎么干?翁啟文認為,政府通過引導金融資本的導向和杠桿作用,鼓勵引導金融資本對科技創新全程參與,特別是加大對科技創新項目的前期投入,通過金融手段和相關制度設計,把科技成果轉化后的未來收益抓取到科技創新的各個環節進行分配,克服傳統科技創新活動缺乏資金支持的弊端。
院士進德州:“京津南大門”對接大院大所
78歲的蓋鈞鎰院士是大豆遺傳育種專家,眼下,他已與大豆蛋白產品及大豆保健食品生產研發商谷神集團展開合作。
他們的緣分要追溯到2014年。這一年,德州·京津大院大所對接會上,225家德州企業與116家科研機構的573項成果實現對接,7名院士和一大批“千人計劃”學者出現在現場。
現場氣氛的熱烈符合了吳翠云的預期:“企業有技術需求,但不一定養得起重量級科研團隊;科研院所有亟須轉化的技術,但也苦于找不到企業;金融機構手里有資金,卻需要好項目。我們搭建一個互聯互通的平臺,讓德州與京津的合作更有時效,更有價值。”
“產學研合作讓企業在競爭中占據了絕對優勢,由原來的‘配角’變成了‘主角’?!钡轮萦硗蹙芴沾啥麻L劉錫潛嘗到了甜頭。實際上,對當地企業來說,這種對接不僅意味著打造企業核心技術有了可能,更讓大量的人才、信息、資金蜂擁而至。
“我們的目標是將德州市變成科學家創新創業的樂園。”實現德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劉貴堂的這個設想,有兩個步驟:一方面對接大院大所引入科技成果助推企業轉型;另一方面引進科研團隊進行成果轉化,形成處于產業鏈頂端的企業。
眼下,實現他設想的工作正有條不紊地推進:3月份,中科院系統的11名院士、110名專家走進德州,推介690項科技成果,對接370余家企業,達成合作意向140項;4月份,機械科學研究總院系統16家科研院所走進德州,與來自山東省的538家裝備制造企業展開洽談,其中德州企業260家,簽訂合作意向166項。山東省科技廳廳長劉為民認為,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市場運作是一種很好的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升級的方式,可為大眾創業、萬種創新塑造好的生態環境。
“這是我們在全國科技對接合作中規模最大、效果最好的一次對接?!痹谥锌圃航饘偎芯繂T楊院生看來,“通過這個平臺,科技人員找到了有需求的企業,而企業也了解我們的成果。”
在與專家的互動中,德州企業正積聚著量變。
躋身“第一方陣”:“科金產”為地方經濟注入勃勃生機
前段時間,翁啟文到德州下轄平原縣調研,幾家科技型企業的“一夜間”崛起令他印象深刻。
“一家企業正引進世界最大的化工康采恩德國巴斯夫公司最先進的技術,生產可降解的農用地膜等產品,配套的產業鏈和廣闊的市場前景讓人眼羨,不少金融機構紛紛跟進對接。”
實際上,在整個德州市這樣的企業不少,“這些企業大都是這兩年引進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投資額在6000萬到5億元之間,額度雖然不高,但潛力巨大”。
而經過資本大潮的洗禮,越來越多的的企業家領悟到資本的“魔力”,中小企業老板更是抬頭探路、眼睛向外,依靠資本尋求裂變發展。
從580萬元到2800萬元,這是德州天安化工這幾年年納稅額的數據變化。5年前,天安化工成為德州市第一家在天交所掛牌的企業。不到兩年,該企業以規范化經營和良好的業績被上市企業蘇州天馬精細化學品股份有限公司收購,成為德州通過掛牌培育后第一家“曲線登陸”深交所的公司。
在德州,像天安一樣玩轉資本魔方實現爆發的,還有眾多中小企業?!翱平甬a”的制度紅利激發了資本的熱情,它們不僅僅為企業帶來了“真金白銀”,更為地方經濟注入了勃勃生機。
2014年,投資、出口、消費三大動力減弱,但德州經濟卻實現逆襲,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位居全省前列。今年一季度,該市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速(40.6%)快于全部投資25.9個百分點,占全部投資比重(27.5%)同比提高11.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5%,居全省第3位,躋身全省工業經濟增長第一方陣。
本篇文章來源于: 中國科技網 www.wokeji.com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