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通遼6月7日電(記者 汪波 吳勇) “這滴灌一上后明顯增產,俺們這兒坡地多,過去只能打幾百斤玉米,去年效益翻了一倍?!闭f起膜下滴灌種植,內蒙古通遼市庫倫旗六家子鎮小南京洼村村民楊景祥很興奮,“今年,俺村有4戶農民自掏腰包購買了8000多元覆膜機,大家對滴灌節水種植的熱情越來越高了?!?/FONT>
通遼有“內蒙古糧倉”的美譽,糧食產量占內蒙古1/4。然而,輝煌背后存隱憂:水資源匱乏——全市10萬眼機井,每年開采地下水29億多立方米,地下水位連年下降,農業用水量占到了總用水量的85%。
“以前澆水是管灌,一家4口全出動,在三四百米長的一壟地里鋪水管,時間長,浪費水?,F在澆地直接到機電井處打開閥門,水通過一條條滴灌帶滴到玉米根部?!必S元慶村村民崔寶山說的這種灌溉方式,當地村民形象地稱為給莊稼“打點滴”、吃“專供水”。
如今,科爾沁區、開魯縣、科左中旗3個10萬畝連片節水增糧農業示范區,所有農田井都安裝上了智能計量管理系統,應用水資源無線自組網絡管理技術,并通過市、縣、村三級水資源管理信息化平臺之間的信息交換,實現精準灌溉。
今年,通遼將新建200萬畝節水高產高效糧食功能區,總面積達到850萬畝,再壓減農業機電井8300眼,累計壓井3萬眼,實現年節約農業用水5.4億立方米?!罢度氲牡啬?、滴灌帶一開春就發到我手里了。”去年開始滴灌種植的庫倫旗塔甸子嘎查農民布和特木爾很有信心,對今年的收成充滿期待。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