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315h"></address>

<form id="b315h"><th id="b315h"><th id="b315h"></th></th></form>

          <form id="b315h"></form>

              我國制造業自主發展能力顯著提升
              發布日期:2015/6/17 8:13:42
              查看次數:
              【字體:

               

                  透過機器人、物聯網、大數據,直至智慧工廠、智慧生產及交易,新型工業化的升級浪潮正在顛覆傳統制造方式。日前,《中國制造業發展研究報告2014》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發布?!秷蟾妗分骶幚盍淌诘龋榻B了中國制造業十大強省、十大強市、最應受到尊敬的制造業上市企業等備受社會關注的制造業熱點問題,并以國際視野比較分析了“中國制造2025”。

                  中國制造業自主發展能力顯著提升

                  長期以來,外商直接投資(FDI)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但從2006年開始中國制造業實際利用FDI占中國實際利用FDI的比重下降,2012年中國制造業實際利用FDI總額也開始下降。

                  在此期間,德國、美國等歐美發達國家先后提出“工業4.0”“再工業化”等發展戰略,力圖奪回和保持制造業的制高點,“唱衰”中國制造業的聲音也不斷出現。

                  專家表示,這種下降其實是中國經濟轉型和制造業深度調整階段的特征體現。非但不會影響中國制造業發展,反而預示著中國制造業越來越依靠國內資本,走上自主發展之路。

                  數據表明,中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一直呈增長趨勢。以2014年為例,全球外商投資由2013年的1.26萬億美元下降了8%,僅為1.16萬億美元,創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然而中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近年來卻一直平穩增長,2014年為1195.6億美元,同比上漲了1.68%,超過美國成為外商直接投資最大的目的國。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我國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62.4億美元,同比增長7.8%,占全國總量中的比重為55.4%。由此可見,中國制造業實際利用FDI下降,不是說中國制造業衰落了,而是中國經濟轉型和制造業深度調整階段的特征體現。同期,外商資本金(不含港澳臺資本金)占制造業實收資本的比重從2007年22.47%持續下降到2012年的15.97%,預示著中國制造業越來越依靠國內資本,由外資拉動的程度逐漸減弱,制造業自主發展能力顯著提升。

                  中國制造業現狀1.0—3.0并存

                  今年五月,我國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了建設制造強國的“三步走”戰略,無疑為中國制造業由大變強描繪了一張藍圖。特別是著眼解決我國制造業面臨的矛盾和問題,“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指引未來10年乃至30年制造業發展的20字基本方針,即“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以人為本”。

                  專家表示,目前中國正處于工業化進程的中后期,制造業創造了GDP總量的1/3,貢獻出口總額的90%,是中國高速成長的動力引擎,未來幾十年制造業仍將是中國經濟的立國之本。

                  新聞發布會上,專家們還將“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美國、日本等國的制造業國家戰略進行了國際比較。德國的工業4.0的概念,最初是在2011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提出,2013年被確立為國家戰略,并制定了技術路線圖。其核心是智能工廠和智能生產,通過構建信息物理網絡系統,把人、機器、能源、信息有機結合在一起,從而創造“物聯網”和“務(服務)聯網”,目的是推動制造業向高端智能型轉變。

                  “中國制造2025”則明確提出要加快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因此,面對相同的國際形勢,兩者均強調產業的智能化、網絡化與節能化的新型制造模式。

                  由于兩國的制造業基礎不同,德國是在工業3.0的基礎上向工業4.0邁進,而中國的現實情況要復雜得多,從1.0到3.0并存。中國制造業目前面臨的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產能過剩等問題,也可充分借鑒德國工業4.0規劃,從以下幾個方面尋求破局:包括利用開放的市場推進技術標準體系建設,促進虛擬+實體的融合消化過剩產能,借助終身學習與培訓制度提升員工技能,構建員工、用戶協同工作方式提高生產的積極性,強化信息與數據的安全管理來保護知識產權等。

                  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引發國際貿易摩擦增長

                  國際金融危機后,美國明確表示制造業要占領國際市場,讓95%的消費者能購買美國產品,并對傳統制造實施“召回”以及對本土制造業企業給予政策優惠。為擴大出口,美國先后出臺“出口倍增計劃”、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這一系列舉措使中國中低端制造業的出口壓力增大。

                  專家表示,中國對發達國家的出口主要集中在機械、紡織和皮革、金屬礦物制品等,多為中低端制造業。為了提高產品附加值,攀上“微笑曲線”的中高端,中國制造業企業也在逐步升級價值鏈。這無可避免地要沖擊原有的國際分工體系,加之各國加大了對本國產品的保護,由此帶來的直接后果是歐美國家頻頻發動對“中國制造”的貿易摩擦。

                  以2012年為例,中國共遭遇21國發起的77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金額高達277億美元,比前一年增長369%。

                  美國作為中國的第一大出口國,連續10年,中國成為美國337調查案件數量最多的國家。近些年,歐盟也加大了對中國產品的貿易反救濟措施,其中以2013年中歐光伏爭端的影響最為重大。

                  對此,專家建議中國須積極利用多邊機制推動貿易自由化、限制貿易保護、改善貿易環境。與此同時,有必要使用“鏡像策略”,在損失對等與被動發動的原則下,進行合理的反制。

                  同時,專家也建議企業利用好智能制造這一歷史性機遇的同時,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產品附加值,完善知識產權保護。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