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藤蔓延,黃瓜滿架,在鄂爾多斯市遠洋新農業有限公司建設的蔬菜大棚內,池二挨正在察看黃瓜長勢:“我把自家的30多畝地進行了流轉,當起了大棚管理員。土地流轉前,我家一年的毛收入也就8000塊?,F在,每年能有近1萬元的土地轉讓收益和3萬多元工資,還住上了150多平方米的樓房,生活和城里人相比差不到哪兒?!?/FONT>
池二挨是準格爾旗十二連城鄉五家堯村村民,一直本本分分地種著大田,在土里刨食。自從五家堯走上村企共建、產村融合的現代農牧業和新型城鎮化復合之路,他就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當上了產業工人,實現了家門口的城鎮化。如今,這里的村民戶均純收入達到5萬多元,成為名副其實的美麗宜居村莊。
五家堯村是我區積極解決“三農三牧”問題,順應農牧民對幸福生活的新期待,讓農牧民的小日子過得更加紅火的一個縮影。村企共建、產村融合、集中轉移、城鄉統籌的小城鎮建設之路,正在讓我區更多的農村牧區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村企共建:農牧民成了產業工人
城鄉統籌是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協調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個全覆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關鍵所在。在推進“十個全覆蓋”過程中,我區各地因地制宜唱響村企共建現代小城鎮合奏曲,走出了一條城鄉統籌發展的和諧之路。
去年,59歲的包頭市石拐區缸房地村農民楊志榮,通過村企聯合黨支部在一家企業找到了工作,他逢人就夸:“多虧村企共建這個平臺,讓我在家門口就找到了工作,上班務農兩不誤?!毕駰钪緲s一樣,近兩年該村外出打工回流的有80多人,大都在村企共建的企業里找到了工作。這一舉措,讓缸房地村人均收入一下子就提高了5000元。
而在包頭市土右旗雙龍鎮,今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山路集團公司要在此建設雙龍光伏新村。該項目占地750畝,規劃建設300套住宅、20兆瓦光伏電站以及規模化的種植養殖基地。該鎮已成立了光伏新村重大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制定了推進時間任務表,有序推進項目建設。截至目前,已經完成光伏新村750畝征地工作。該項目建成后,可集中安置300戶農民,安排就業1800人,讓農民從居住到生產生活實現就地城鎮化、農村社區化、農民工人化。
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村企共建更有絕招,一些駐村企業還把恢復生態、改善環境作為重中之重。伊東集團除在神山礦區投資興建移民新村,解決當地居民的住房問題和就業問題,為村民建設文化娛樂活動中心、學校、醫院外,近年來還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礦區防塵、土地復墾、植被恢復、水土保持等,大力改善農牧區生活環境,使礦區居民移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目前,鄂爾多斯市通過動員廣大私營企業積極投身農村建設,推動資金、技術、管理和服務下鄉,村企共建中涌現出三大亮點:吸納農牧區剩余勞動力,大力解決了農民工就業和企業用工荒問題;吸引農牧民以合作、入股等形式增加收入;加大資金投入,加快農牧民基礎設施建設。如今,該市村企合作雙贏、興企富民的良好態勢已然形成。產村融合:小村莊變身產業化城鎮
有專家指出,建設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必須做到產村一體化,沒有產業支撐的城鎮化只是土地的城鎮化,沒有“產”和“村”的融合,就會形成“空巢”“睡村”,農村發展就會失去動力。
近年來,我區積極發展產村融合,通過產、村、人的高度互動,充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打造城鎮經濟發展平臺,真正走活了新型小城鎮這盤棋。如今,以產業為支撐成為我區各地推進產村融合和城鄉統籌發展的引擎。
烏蘭察布市豐鎮市巨寶莊鎮按照“宜旱則旱、宜水則水、宜林則林”的原則,通過“外引、內樹、鼓勁、感召”,形成了以巨寶莊村為中心的萬畝設施蔬菜種植園區和百畝錯季櫻桃種植基地;以小南梁為中心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和十萬口生豬、百萬只肉雞養殖基地;以十三號村為中心的苗木種植基地。同時,培植了中泰華豐、田力生豬、綠蒙遠大肉雞、聚寶莊酒業等一大批農字號龍頭企業,使巨寶莊鎮現代農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形成了特色明顯、優勢突出、布局合理、優質高效的“北菜東路南林西牧”產業格局。
巨寶莊鎮的示范引領,讓烏蘭察布市找準了產業拉動的著力點。如今,該市在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同時,還積極謀劃適合當地的特色產業項目,把“十個全覆蓋”工程與扶貧開發、優化農牧業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牧業結合起來,創新扶貧機制,加快推進產業化發展、規模化養殖,讓農牧民實現穩定增收,真正讓“十個全覆蓋”工程成為農牧民的幸福工程、致富工程。
包頭市土右旗加快構建“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和品牌化、特色化產業發展模式,形成了文化旅游業、現代農牧業和集鎮商貿業三駕馬車:推進以美岱召村、美岱橋村為中心的文化旅游產業園區建設,發展沿黃、沿山等特色旅游項目,高標準打造一批集采摘、垂釣等休閑娛樂為一體的“農家樂”;推進公司+農戶、農民土地入股、農業專業合作社等經營模式,建成7萬畝玉米高產示范區建設項目;引進農畜產品加工、蔬菜加工、光伏新村建設等8個支撐性項目,加快集鎮商貿產業提檔升級。
赤峰市喀喇沁旗在工作擺布上,根據村莊布局和產業特點,優先建設“一環、一帶、四片區”35個重點村,對全旗農村形成輻射和帶動。所謂“一環”是指以馬鞍山為中心8個村的生態旅游示范區,“一帶”指以王爺府為中心11個村的現代農業示范區,“四片區”指以美林、土城子、通臺溝、龍山為中心16個村的特色產業示范區。
點上開花,面上結果。我區各地堅持從實際出發,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形成了多元化城鎮風貌。特別是各旗縣區結合各自實際,挖掘、培育和發展小城鎮主導產業,將小城鎮建設同農牧業產業化經營、工業園區及服務業發展相結合,形成了一批特色產業城鎮。如海拉蘇鎮為代表的牧業鎮,棋盤井鎮、薩拉齊鎮等為代表的工業鎮,隆盛合鎮為代表的特色種植產業鎮,希拉穆仁鎮、烏蘭花鎮等為代表的特色景觀旅游鎮。
產業初具規模,村莊環境優美,家門口的城鎮化使農村牧區,正在成為農牧民謀劃美好生活的歸屬地。
聯星村:宜居宜業更宜人
每天早晨8點鐘,五原縣隆興昌鎮聯星村農民喬秀忠都會準時趕到村里的奶山羊養殖場上班。他如今已是養殖場的領班,每天領著12位村民給奶山羊擠奶、接羔、喂羔,每個月還有3天休息時間,再也不用風里來雨里去侍弄那幾十畝薄田。
從農民到工人,身份的轉換讓喬秀忠頗感自豪,這樣的生活他一年前想都不敢想。
“我家40畝地,每年山路公司給付租金2.4萬元。我在養殖場打工,每月工資能拿3600元,光伏發電以后公司還給分紅,比過去種地強多了?!崩蠁陶f:“再過一個多月,我們就可以拎包入住96平方米的新房,上下水齊全,統一供暖,小院太陽能板下還可以種菜。這樣的條件,比住在城里也舒服!”
2014年,五原縣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引進內蒙古山路集團公司投資20億元建設的集“光伏產業、危房改造、土地整治、綠色有機種植、規模養羊、農民增收”于一體的聯星光伏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規劃建設1000戶標準化住宅和規?;N植養殖基地,在屋頂、庭院及羊舍設計安裝150MWP光伏發電項目。同時,高標準配套建設景觀、道路、綠化、供暖、給排水街道現代化新農村生活設施,流轉2個村約7萬畝土地進行規模化種植。通過一期土地流轉,隆興昌鎮五星村四組,同聯村二、三、六組的457戶農民將按照自愿、以房換房原則無償置換,首批入住聯星村光伏園區,從居住到生產生活實現了就地城鎮化。
經過一年多建設,這個宜居宜業更宜人的現代化新農村漸成雛形:平坦的水泥路兩邊綠樹成蔭,一排排灰瓦白墻獨具徽派特色的居民小院掩映在綠樹叢中,一道景觀水系穿村而過,亭臺樓榭,小橋流水,儼然一幅江南風景畫。而在每個小院的屋頂院內,藍色的光伏電板整齊排列,院內光伏板距地兩米多,光伏板下可種植各類蔬菜花草和經濟作物。
山路能源公司光伏新鎮項目指揮部負責人王建文說:“項目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屋頂和院落全部安裝了太陽能板,一期工程投資8.5億元,設計光伏發電能力為50MPW,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支撐。而4個舊村莊全部搬遷復墾后,可以復墾耕地2350畝,又為發展現代農業騰出了更大空間。目前,光伏現代農業示范園一期主體工程已經完工,正在進行住宅內部裝修和園區路、林、水的配套掃尾,預計7月份村民們即可入住。”
聯星村也是五原縣正在實施的“十個全覆蓋”的一個樣板工程。該縣整合項目資金為新村配套實施安全飲水、街巷硬化、通電及廣播電視通訊、幼兒園、標準化衛生室、文化活動室、便民連鎖超市等工程,各種便民基礎設施全部一步到位、一應俱全。
如今,聯星村的村民們對于入住新房都有點迫不及待了,每天都有好幾撥村民不約而同來樣板間參觀。寬敞的客廳、獨立的衛生間和廚房,地暖和燃氣也都入了戶,這樣的新房讓村民們贊不絕口?!肮夥鼒@區建設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產生活條件,各種設施齊全,大家都盼望早日住進漂亮舒適的新房?!贝迕裎涔疬B一談起即將到來的美好生活就無比高興。
城鎮化的前提是產業支撐。園區在為村民建設配套齊全的住宅小區的同時,致力于打造“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新型農業經營模式,實現規?;?、集約化、標準化生產,建設一個存欄10萬只奶山羊的高標準養殖場和一個面積達2萬畝的規模化種植基地,可年產有機農產品4000萬斤、鮮奶6萬噸。
“干這活兒累不著,一個月能拿3000多元錢。我們一下子都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農民變成了工人。”在養殖園區,40多歲的賈二牛正忙著給羊喂料,說起自己現在的生活,一臉幸福的笑容。他和妻子都在村里的養殖園區打工,兩人一個月工資6000多元,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據隆興昌鎮人大主席姚毅介紹,聯星村農民整體搬遷入住以后收入是有保障的。據測算,戶均來自土地流轉收入達2萬元,光伏發電分紅收入2.7萬元,在公司種養基地打工年收入可達3萬元。
聯星村“傍”上名企奔小康,產村融合相得益彰,真正實現了由“村”向“城”的華麗轉身。廣大農民從居住到生產生活實現了就地城鎮化、農村社區化、農民工人化,在河套農村率先過上了高品質的幸福生活。
為就地城鎮化安上“發動機”
我區實施的“十個全覆蓋”工程,不僅是我區統籌城鄉發展、從根本上改善農村牧區面貌的重要抓手,客觀上也為加速農村牧區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為實現就地城鎮化安上了“發動機”。
近年來,我區農村牧區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與農牧民的現實需求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方面,仍然是農村牧區發展的一大制約。我區深入實施“十個全覆蓋”工程,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牧區落后的面貌,讓農村牧區的住房、道路、安全飲水、用電、廣電通信等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明顯改善,讓農牧民看病養老、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務水平穩步提高。把農牧民最關心的問題解決好了,就能提升他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促進農牧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城鎮化。
在“十個全覆蓋”工程實施過程中,我區各地通過村企共建、產村融合、集中轉移等方式,讓農牧民待得住、住得好,有活干、有發展,實現了家門口的城鎮化,達到了多種產業融合、農牧民身份多元、生活品質提升的目標和成效。
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好壞事關就地轉化的生活質量優劣,產業支撐強弱事關就地轉化的生計大事。所以,在推進“十個全覆蓋”工程的同時,可依托農村牧區的優勢和特色,宜農則農、宜牧則牧,進一步調整優化產業發展布局,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產業,爭取做到一村一企、一鄉一業,形成城鎮發展和產業發展相互促進,產、村、人良性互動的格局,不斷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
實現就地城鎮化,讓城鎮具有吸引力,就要用好推進“十個全覆蓋”工程的重要契機,堅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堅持以人為本,充分尊重群眾意愿,把工程推進與發展特色產業結合起來,與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結合起來,與生態環境建設保護結合起來,與提升農牧民綜合素質結合起來,讓農牧民在家門口就能過上城里人的生活。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