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內蒙古山羊絨平均直徑為15.25微米;2010年,增加到了15.85微米。
這是自治區纖維檢驗局對內蒙古2004—2010年的山羊絨質量檢測結果。別小看這細微的變化,對山羊絨而言,這是質的變化。
檢驗發現:90年代中期以前,內蒙古的阿爾巴斯、二郎山、阿拉善白絨山羊所產的特細型山羊絨平均直徑都在14.5微米以下,且這種特細型山羊絨在羊絨總產量中占多數。目前,細度在14微米左右的羊絨不到總產量的1%。優質山羊絨成了稀缺產品。
2004年,內蒙古山羊絨平均直徑為15.25微米;2010年,增加到了15.85微米。
這是自治區纖維檢驗局對內蒙古2004—2010年的山羊絨質量檢測結果。別小看這細微的變化,對山羊絨而言,這是質的變化。
檢驗發現:90年代中期以前,內蒙古的阿爾巴斯、二郎山、阿拉善白絨山羊所產的特細型山羊絨平均直徑都在14.5微米以下,且這種特細型山羊絨在羊絨總產量中占多數。目前,細度在14微米左右的羊絨不到總產量的1%。優質山羊絨成了稀缺產品。
羊絨品質不斷下降 且優質不優價 長此以往“軟黃金”將黯然褪色
內蒙古因高緯度、高海拔以及冬季嚴寒的獨特氣候條件,羊絨纖維的品質一直處于世界前列。鄂爾多斯高原的阿爾巴斯絨山羊、烏拉特草原的二狼山絨山羊等國內優良的白絨山羊品種,所產羊絨具有纖維細、強力大、光澤潔白,一致性好等特點,被譽為“纖維寶石”、“軟黃金”。
豐富的羊絨資源讓羊絨企業擁有明顯的原料優勢。內蒙古羊絨加工始于上世紀70年代,伴隨著八九十年代的高速發展,羊絨產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時至今日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羊絨產業體系,羊絨年加工能力達到2.3萬噸。內蒙古成為全國最大的羊絨生產、加工、出口省區,也是世界羊絨的主產區和主要生產中心,贏得了“世界羊絨看中國,中國羊絨看內蒙古”的美譽。
然而,近年來,在傳統、粗放的飼養管理模式下,牧民為提高山羊個體產絨量,從遼寧蓋縣引進產絨量高、細度差的絨山羊種羊,與當地優質絨山羊母羊雜交,產絨量增加了,羊絨品質卻明顯下降。
“這種雜交直接導致羊絨的白度、細度和長度發生變化,最為嚴重的是細度變粗。以二狼山白山羊絨為例,其原始種群的絨毛細度可以達到13.1-15.2微米之間,目前經過改良的二郎山羊絨細度基本在15-16微米之間,有的甚至達到了17微米?,F在有些地方的羊絨已經酷似綿羊毛?!弊灾螀^纖維檢驗局檢驗中心主任曹渭芳介紹,羊絨細度是衡量羊絨價值的一個重要指標,羊絨白度、細度和長度發生變化,直接導致羊絨品質下降,羊絨制品的柔軟度、保暖性和透氣性都大打折扣。
曹渭芳說,再加上牧民在抓絨過程中不執行國家標準,不分品種、年齡、部位,混合抓絨,優劣不分。企業收購時憑經驗,目測估計絨的細度、含絨率、長度等,綜合確定收購價格,沒有實現優質優價。這使得無論是質量還是銷售價格,現在的羊絨都不再是“纖維鉆石”、“軟黃金”的概念。
曹渭芳憂慮地說:“近年來,澳大利亞等畜牧業大國不斷進行綿羊品種的改良,所產的超細羊毛的纖維細度甚至達到14微米以下,超過了一般羊絨纖維的細度。而我們的羊絨品質卻在下降,這對內蒙古的羊絨產業來說是一個嚴重挑戰?!?/FONT>
2012年,內蒙古社科院與自治區商務廳聯合對內蒙古羊絨產業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顯示,羊絨品質的變化正在威脅著內蒙古羊絨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近10年,山羊絨品質持續下降,長此以往將給整個產業帶來滅頂之災?!币患掖笮脱蚪q企業的老板擔憂地說,提高羊絨品質應該成為相關部門的當務之急。
形大神散 缺乏核心競爭力優勢 產業遭遇發展瓶頸
內蒙古的羊絨企業都不得不承認這樣的事實:他們辛辛苦苦所生產的產品,在國外被貼上了其他品牌,進入高檔商場,溫暖著全世界;但各種膚色的消費者沒人知道,這是中國內蒙古的產品。
在內蒙古的羊絨企業中,年產值超百萬元的有180多家,他們生產加工的羊絨制品出口4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些羊絨企業擁有國內先進的生產設備,不斷成熟的技術和工人隊伍以及比較穩定的國內外客戶群體。其中大部分規模以上羊絨加工企業通過了ISO9000系列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ISO4000環境體系認證。相對于國內其它地區,內蒙古在羊絨加工業方面具有資源、品牌、加工、企業規模、產業鏈條完整等多方面的優勢。目前,鄂爾多斯、包頭、巴彥淖爾、呼和浩特等地的羊絨企業,已經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羊絨產業群。
進入21世紀,隨著產能過剩、品牌建設滯后、行業競爭無序、創新能力不強、質量監管機制不完善等問題的不斷積累,羊絨產業越來越缺乏發展后勁。
近年來,自治區纖維檢驗局對內蒙古的羊絨產業調研發現:雖然內蒙古羊絨產業規模大,產品的國際、國內市場占有率高,但附加值低。像鄂爾多斯、鹿王、東達蒙古王等品牌僅僅是國內知名品牌,出口產品全部貼牌。我國出口羊絨衫的價格僅僅是英國蘋果牌羊絨制品的1/4,是意大利勞羅皮亞娜品牌的1/3。
內蒙古社科院研究員于光軍說:“內蒙古的羊絨產業雖然發展迅猛,但層次不高。龐大的加工能力長期以來都是以外部需求為導向,連龍頭企業也是以貼牌出口為主,靠10%左右的加工費和出口退稅支撐企業的發展。近兩年我們一直在關注內蒙古的羊絨企業,部分企業的技術人員流失嚴重?!?/FONT>
內蒙古社科院調研發現,由于缺乏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業發展規律的認識,市場不規范,無序競爭伴隨羊絨產業發展的30年風雨歷程。由于發展缺少明確的目標定位、有效的政策措施和規范的市場運行機制,受市場營銷波動較大。近年來,國際市場萎縮,國內市場競爭激烈,加之內蒙古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缺乏核心競爭力,目前企業大多都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
“原料競相搶購,競爭無序;出口產品相互壓價,自相殘殺。再加上羊絨質量大幅降低,致使國外羊絨制品進口商提出,出口羊絨制品的羊絨細度不得大于15.5微米的限制性要求?,F在,企業的利潤已經被壓縮到底線。”一位業內人士坦言,內蒙古的羊絨產業雖然規模大,號稱國際市場的原料、產品生產基地,但至今沒有叫得響的國際名牌,而不得不充當國際羊絨制品的生產車間。
創新機制 增強發展后勁 改革毛絨纖維質量檢驗制度
自治區纖維檢驗局局長王莉清晰地記得,2月28日,大年初十,她們收到ISO專業技術委員會秘書處的通知,由自治區纖維檢驗局主導制定的《分梳山羊絨長度的測定手排法》國際標準(ISO18596),以100%的贊成率通過詢問階段(DIS)投票,可省略批準階段(FDIS),直接進入出版階段。
“以前的國際標準都是由企業主導制定,我們僅僅是參與者,這次完全由我們這樣一個省級的檢測機構承擔ISO國際標準的制定,這對我們甚至對全國纖檢系統來說都是第一次?!蓖趵蛱寡?,主導制定一項國際標準是極大的挑戰,但任務再艱巨也必須完成,因為要進行毛絨質檢體制改革,當務之急是建立一套能夠與國際接軌的羊絨測量體系、方法和標準。
為促進內蒙古毛絨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自治區質監局與中國纖維檢驗局多次溝通,從頂層設計上研究治本之策,達成了在內蒙古建立毛絨收購、流通、生產、質量監督新機制的意向,并得到國家質檢總局、發展和改革委、農業部等部委的批準,在內蒙古進行國家毛絨質量檢驗體制改革試點。
試點工作從2014年開始,用3-4年時間,建成國際一流的集公證檢驗、質量分級、市場拍賣、產品溯源于一體的標準化運行新機制。試點工作涉及養殖標準化、生產加工、收購、倉儲、銷售、物流、電子商務、期貨交易、質量追溯等整個產業鏈。
“這次改革對內蒙古的羊絨產業來說是一次重大機遇,澳大利亞推行山羊絨改革用了10年,我們要用3-4年完成難度確實很大。但我們有信心,因為無論從國家層面的經濟政策還是地方層面的相關規定,我們都比澳大利亞有優勢。”王莉自信地說。
自治區質監局副局長馬達認為,改革毛絨纖維質量檢驗制度,就是要通過以質論價,帶動基礎產業,提高產業的發展后勁,徹底解決毛絨纖維質量退化問題,達到農牧民增收、企業獲利、產業發展的目標。
記者了解到,試點工作的主要任務有研究建立國際領先的山羊絨、羊毛技術標準體系,推進絨山羊、細毛羊養殖標準化,推行羊絨(羊毛)質量分級員、經紀人制度,實行羊絨、羊毛質量分選分級,實現優質優價;改進羊絨、羊毛包裝和包型,實行與國際接軌的硬包型,降低包裝成本和檢驗、流通費用,減少異性纖維的混入;建設國際一流的毛絨纖維儀器化檢驗檢測實驗室和現場取樣設施,在生產、交易環節全面推行公證檢驗制度;構建區域性交易市場,建立公證檢驗、質量分級、市場拍賣、產品溯源的現代流通方式,促進以質論價、公平貿易,推動羊絨、羊毛加工產業優選纖維資源、優化生產工藝、提升產品質量等。
“自治區為推進毛絨質檢體制改革試點建設,頒布了多項規定政策。2013年8月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振興羊絨產業的意見》,同年又頒布了《內蒙古自治區毛絨質量監督管理辦法》。目前,我們已經確定了羊毛集中產區標準化養殖示范區項目和絨山羊標準化養殖分級示范模式。下一步將在推行羊毛、羊絨標準化生產,實行羊毛、羊絨分選分級,規范毛絨包型包裝,實施儀器化公證檢驗、構建國際一流的毛絨纖維質量檢測體系,構建國際一流的毛絨交易市場上下功夫?!蓖趵蚪榻B。
記者了解到,目前,內蒙古毛絨主產區公證檢驗的覆蓋率正逐步提高。2013年,羊毛公證檢驗數量比上一年度增長了147%,達到1.9萬噸,覆蓋率達到主產區的60%,公證檢驗對毛絨加工企業的覆蓋率也達到60%。企業與牧民交易雙方依據公證檢驗數據凈毛計價也得到推廣。
評論:堅守高端 才有出路
羊絨因其柔軟、質輕、韌性好而優于其它纖維,國際上一度對山羊絨產品給予了非常高的身價,至今也具有較高的產品定位。
內蒙古的羊絨產業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步以來,過去幾十年間一直在走低端化、大眾化的發展路線。在生產環節上,為了提高產量,牧民引進蓋縣絨山羊與本地絨山羊雜交,使單只山羊的產絨量提高了一倍以上,卻使羊絨變短、變粗;在產品設計制造環節,羊絨企業在開發羊絨精紡服裝面料、開發羊絨襯衣等非特質產品的同時,依靠導入混紡技術,大量生產大眾化的圍巾、羊絨衫、羊絨褲等羊絨紡織產品。伴隨著羊絨生產企業的不斷涌現,產品品牌及數量驟增,羊絨制品價格不斷走低,進而導致產品魚龍混雜,質量參差不齊。而由于產品設計也迎合中低端市場需求,使得羊絨制品的高貴形象全然改觀。
由于羊絨產品趨于低端化、大眾化,羊絨產品的消費市場地位受到很大沖擊,導致了一些較低地位的產品開始擠占羊絨產品市場。一段時期以來,大型羊絨企業竟然也通過綿羊毛物理拉伸技術生產出“類羊絨”產品,使其進入市場,導致“綿羊絨”產品與羊絨產品爭奪市場。低位競爭推動羊絨產業進一步低端化,直至喪失了羊絨“軟黃金”的纖維王者地位。
回顧曾經的羊絨產業技術路線,現在面臨的產業抉擇是:羊絨產業要不要再走回高端定位?
從羊絨的特性和絨山羊養殖發展情況分析,作為至今在國際市場上依然得到認可的高端產品,在國內市場已經基本全面擺脫溫飽進入小康的百姓消費意識下,市場對高端產品的需求保持了穩健增長勢頭。從大量的海外采購、國民消費逐漸理性化、百姓對生活質量的追求日益提升等社會現狀看,恢復羊絨制品高端產品的市場定位應該是正確選擇。內蒙古的羊絨產業領軍企業也在嘗試推出高端的羊絨產品,一些國際品牌的高端羊絨制品在國內保持穩健的銷量,也都預示著羊絨產業向高端化的恢復。
就內蒙古羊絨產業而言,能不能恢復其高端地位,如何將高端產品做出高端的風范?這是產業和企業要面對的問題,當然,這也需要社會和社會管理部門的引導和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