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015中國·內蒙古第三屆綠色農畜產品博覽會在呼和浩特市隆重開幕。我區12個盟市地方特色農畜產品企業攜優質產品參展亮相,展會期間還安排成果發布項目推介會、農牧業產業化發展論壇、產品評定、展示等,從多角度詮釋我區豐富多樣的“綠色農畜產品”。
記者了解到,本屆博覽會由自治區農牧業廳和呼和浩特市政府主辦,于8月6日至10日在內蒙古國際會展中心舉行。主要展示我區農牧業發展的新技術、新成果,提升我區綠色農畜產品知名度,促進我區與國內外在農牧業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加快我區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建設。
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王玉明在開幕式上表示,內蒙古綠色農畜產品產量大,品質優,發展前景廣闊,綠色農畜產品博覽會是實現產品價值,走綠色生態農業的外在要求和體現,極大提升了我區農畜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有力推進了我區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的建設,也是展示我區現代農牧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窗口。
展館共設12個盟市展區、2個農牧業科研技術成果展區,1個農畜產品包裝設計展區,1個互聯網+農牧業展區,共吸引參展企業近700家。參展企業為內蒙古的國家級、自治區級、盟市級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取得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畜產品認證證書的企業,以及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生產名優特新農畜產品的中小企業、示范區、合作社等。
現場看點
南瓜起名“丑小鴨”
記者在展區現場看到,展區設置頗具地方特色,肉制品、奶制品、絨毛制品也是大多盟市的“標配”。
不僅如此,每個盟市的“招牌產品”更是吸引不少人的駐足,比如阿拉善盟的駝絨和蓯蓉,烏蘭察布的皮貨,巴彥淖爾的蔬菜類產品,錫林郭勒的奶、肉制品,烏海市的葡萄酒……
優質加實惠,本屆農博會吸引眾人的關注。昨日9點多,展館里“人氣爆棚”。
“這西瓜怎么是方形的!是哪里種出來的?口感還挺好,平常能在哪里買到?”農博會上,有不少是市民平時難得一見的新奇特農產品。在鄂爾多斯展館里,不少客商就被一家企業帶來的特色“方西瓜”深深吸引。
而在相鄰的展臺,一顆體型碩大的西瓜引來人們的驚嘆。
記者了解到,這個“大塊頭”體重竟然有67斤,培育這樣的西瓜可不容易,在選種、田間種植管理上都要下功夫才行。據該企業的種植技術員趙雪芹介紹,這樣的西瓜對溫度、濕度、水分、陽光的條件要求比較高,而且要給它提供足夠的營養。生長期大概45天,大多能長在40斤左右,口感不錯,有個別西瓜經過精心培養,就可以長得再大一些。
記者看到,除了大西瓜,旁邊“南瓜王”也不甘示弱,重量也都近百斤,兩個成年男子都要很費力才能搬動它。據了解,這個南瓜采用的是“航天育種”,通過在特殊的環境培養出來。
除了“巨無霸”之外,展臺上擺放著不少觀賞南瓜,屬于觀賞性瓜類品種,個個生長得都是別具特色,長得像人手起名為“佛手”,像小動物的被叫做“丑小鴨”。
水果盆栽“果園”
從賣水果到賣“種植水果”,在展會記者注意到,一些農產品企業已經不局限于銷售優質放心蔬果產品,而是嘗試著擴寬農業半徑,推行新的消費理念,推出盆栽水果,鼓勵市民自己動手種水果。
在包頭市的展館內,一些現代農產品企業除了帶了眾多新鮮的瓜果蔬菜,還大量布 置著一個個花盆,里面種植的是各類水果,如蘋果、山楂等矮植株作物。
據工作人員趙先生介紹說,水果盆栽是現在都市里很流行的一種新方式,不僅能夠為陽臺增加一抹綠色,讓人享受自己動手的樂趣,也能為家里人提供一份完全放心的優質食用水果,一舉幾得。配合著巧妙設計的架子,采用立體栽培的方法,陽臺也能打理成一個“開心果園”。
“互聯網+農牧業”成亮點
如今,足不出戶就可以買東西,網絡購物正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選擇。在本屆農博會現場,不少展商大力宣傳他們的農產品銷售電子商務平臺,平臺中瓜果蔬菜種類豐富,并推出會員制,配送上門等服務,可將田間地頭的優質農產品,拋開一系列中間商,直接“送貨上門”。
本屆農博會上首次設立了“互聯網+農牧業”展區,重點展示近年來我區在這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和亮點,為涉農涉牧互聯網企業提供了展示推廣的平臺,為農牧業產業連接互聯網和實現轉型發展提供交流合作平臺,更為全面推動我區“互聯網+農牧業”持續創新和快速發展做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