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布其,我國第七大沙漠,因其形似掛在黃河上的弓弦而得名(庫布其在蒙古語中意為“弓上之弦”)。庫布其通過產業化等模式治理荒漠成效顯著,日前獲聯合國頒發2015年度土地生命獎。
荒漠治理是個世界難題。這次庫布其的“弓上之弦”,搭上產業化之“箭”,命中了生態的“靶心”。
在不久前召開的第五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上,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給本屆論壇賀信中的幾句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是分享科學技術、政策與制度創新、地區與國際合作以及政私協作經驗的寶貴契機,也是促進土地可持續管理與實現全民有尊嚴生活所需的認知過程?!?nbsp;潘基文在賀信中說。
治理荒漠化,既是一個生態和民生話題,對于那些投身這個領域的企業,更是一個產業發展話題。
此前,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中明確要求,“到2020年,全國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FONT>
半數貧困人口分布在荒漠化地區
中國是受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數據顯示受荒漠化影響的人口逾4億,每年直接經濟損失達540多億元?;哪悄壳吧鷳B惡化一個重要表征。盡管在經過多年努力后,初步實現由“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的轉變,但土地沙化問題還相當嚴重,防治任務相當艱巨。
《意見》明確,“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弘揚生態文化,倡導綠色生活?!?/SPAN>
中國林業科學院荒漠化研究所副所長吳波認為,我們的荒漠化造成了非常大的危害,全國60%以上的貧困縣是分布在荒漠化地區的,另外有超過50%的貧困人口,分布在荒漠化地區,荒漠化造成流沙掩蓋房屋、操場現象非常嚴重。
吳波表示,按照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的定義,中國荒漠化首先是旱地的面積,一共是331萬平方公里,大概占中國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這些荒漠化土地分布在18個省市區的498個縣,在這個荒漠化土地上生活的人口,大概是1.04億。荒漠化對基礎設施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影響,對鐵路、公路、隧道造成了很嚴重的影響,另外荒漠化還造成了很嚴重的植被退化和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以及很多珍稀物種的滅絕。
在吳波看來,中國荒漠化有三個重要的原因。第一個是生態系統非常脆弱,干旱半干旱地區氣候非常干旱,降水少,風蝕非常強烈,土壤比較松弛,另外就是植被非常稀疏。二是中國的人口壓力特別大。在干旱地區,人口密度不應該超過7個人,半干旱區不超過20個人,而中國目前人口的密度將近30人每平方公里。而且在這些地方的人口,還要增加收入,還要達到小康水平,所以壓力非常大,
“另外還有生產技術非常落后,管理上非常粗放,包括過度的開墾,還有對水資源的濫用,這些現象過去是普遍存在的?,F在很多地區過度放牧非常嚴重?!眳遣ㄕf。
建立安全、生態、產業三大體系
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我國西北地區蒸發和干燥度呈增長趨勢,冰川面積縮少,多數湖泊水量入不敷出,有的甚至干涸,成為新的沙塵源。未來100年,全球仍將持續變暖,干旱區范圍有可能擴大。持續干旱將威脅現有植被的存活,也增加恢復植被的難度。
《意見》中明確規定,“在環境保護與發展中,把保護放在優先位置,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在生態建設與修復中,以自然恢復為主,與人工修復相結合?!蹦敲矗瑥姆乐位哪耐緩絹碇v,應該怎么做?吳波認為,有三個方面:防、治和用。
“防,就是要建立一個安全的體系;治,就是要建立一個生態體系;用,就是要建立一個產業體系。” 吳波進一步解釋,防主要是預防為主,在先期就防止荒漠化的發生;治是治理已經發生荒漠化的土地,提高土地的生產力;用則是在防和治的基礎上,去開發和利用荒漠化土地,建立生態安全的體系,降低荒漠化地區的人口增長率,另外建立新的綠洲,通過生態移民緩解過高的人口壓力。
此外,要建立產業基地,促使人們從完全依賴土地轉向其他的產業。吳波說,要加強立法,加強執法,加強我們的防治荒漠化技術的研發。建立這個生態體系,建立自然保護區或者是沙漠公園來保護自然植被和生物多樣性,治理已經荒漠化的土地,建立防護體系來保護耕地和城鎮。
在中國,荒漠化已經被作為一個國家層面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個優先的行動。我國政府在2002年發布了防沙治沙法,從法律體系上進行了完善。在國家層面上,中國政府實行了防護林治理、荒漠化治理等工程。在這些工程里,吳波認為,中央政府投入了非常多的資金,地方政府給予了很多配套,地方的農牧民積極參與實行工程建設及生態建設后期的管護。
治理沙化土地需四招并舉
《意見》中規定,“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切實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睂τ谕苿游覈哪乐问聵I,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提出四點建議。一是尊重自然規律,堅持保護優先。推動各地盡快劃定沙區植被生態保護紅線,抓好沙化土地封禁保護補助試點,嚴厲打擊破壞沙區林草植被的行為。深入實施生態修復工程,科學恢復沙區林草植被,著力提升荒漠生態系統功能。在嚴格保護的基礎上,積極發展特色沙產業,推動沙區綠色經濟發展,促進沙區脫貧致富。
二是完善政策機制,吸引全民參與。創新防沙治沙激勵約束機制,提高地方各級政府防沙治沙責任意識。完善政府投入、稅收減免和金融扶持等政策體系,依法保護治沙主體的合法權益,
調動各方面積極參與防沙治沙工作,形成國家、社會、個人共同防沙治沙的良好局面。
三是加強科技創新,提升防治水平。加強科研攻關,努力在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完善技術推廣和服務體系,鼓勵基層大膽探索,總結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和新的治理模式。完善荒漠化監測技術和體系,提高監測水平,為科學防治提供決策依據。
四是深化國際合作,共享發展成果。認真履行防治荒漠化國際公約,廣泛宣傳我國防沙治沙成就與經驗,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
張建龍表示,防治荒漠化還要“充分利用國際合作機制,積極借鑒各種成功經驗、治理技術和治理模式,為防治荒漠化事業注入新的活力?!保ㄓ浾?nbsp;吳佳珅)
《意見》對荒漠治理的部署
五年目標
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生態屏障
加快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形成以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川滇、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近岸近海生態區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為骨架,以其他重點生態功能區為重要支撐,以禁止開發區域為重要組成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
生態修復
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提高沙區、草原植被覆蓋率,有序實現休養生息。
草原保護
嚴格落實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快推進基本草原劃定和保護工作;加大退牧還草力度,繼續實行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穩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
保護試點
繼續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黃土高原地區綜合治理、石漠化綜合治理,開展沙化土地封禁保護試點。
據《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