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以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為指引,以“8511521113”現代農牧業工程為依托,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推進農牧業高技術化、信息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實現了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的根本轉變,農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以上。
市委、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農牧業科技創新工作,始終將其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成立了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召開專題會議進行調度安排。幾年來,連續下發了《關于貫徹內蒙古黨委、政府關于加快推進農牧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畜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實施意見》《2013年全市農村牧區科技創新行動計劃》《關于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的實施意見》等20多個政策性文件,通過落實切實有效的農牧業科技創新政策,支撐全市農牧業持續健康發展。
我市有效整合市內外科技資源,著力打造農牧業科技成果孵化、轉化和產業化的平臺,助推現代農牧業快速發展。先后建設了院士專家工作站、自治區級新型科研開發機構、自治區級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自治區級工程技術中心、自治區級企業研發中心等科技創新載體,僅“十二五”期間就取得131項農牧業科技成果,其中有2項成果獲得國家獎勵,37項成果獲得自治區獎勵,玉米高產、肉牛改良、蓖麻雜交科研水平位居全國前列。
我市聯合中國科學院、國家玉米改良中心等科研單位,組織實施玉米產業科技攻關,培育了高產、耐旱、抗逆、耐密和適宜機械化作業的玉米新品種,有效規避了種植單一品種存在的種性退化、抗逆性下降和病蟲害多發等風險。集成各類科技要素,大力研發推廣玉米膜下滴灌等高效節水技術,探索出了一條科技高產、生態節水、循環發展之路。聯合國內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依托科爾沁肉??茖W院和肉牛院士專家工作站實施肉牛產業科技攻關,開展科爾沁肉牛良種繁育體系研究,利用中國西門塔爾牛品種資源,引進和牛等良種肉?;?,開展經濟雜交,篩選最優雜交組合,提高科爾沁肉牛生產性能,培育科爾沁肉牛品系。在全國地級市中率先制定并頻布實施了農業地方標準——“科爾沁肉牛標準體系”,形成了肉牛產業有機高端農畜產品地方特色權威品牌。
圍繞現代農牧產業發展,我市突出農牧業科技園區和基地建設,建成了2個自治區級農業科技園區、6個自治區級特色科技產業化基地,成為現代農牧業新技術、新成果的孵化器。依托科技園區和基地的強大科技示范作用,產生了7個全國馳名商標、88個知名商標、43個自治區名牌產品,打造了一個個國內外叫得響的品牌,構筑了“安全食品科爾沁”。通遼黃玉米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注冊認證,“科爾沁肥?!睒s膺中國十大品牌,庫倫蕎麥獲得國家原產地商標認證,“開魯紅干椒”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沙漠水稻獲得國家A級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認證。
自2006年在全區率先啟動科技特派員工作以來,全市累計選派科技特派員3355人次,實現全市所有嘎查村和重點龍頭企業全覆蓋??萍继嘏蓡T服務領域不斷拓寬,建設科技特派員培訓機構13個,共培訓科技特派員16770人次??萍继嘏蓡T農村科技創業行動深入推進,全市共建設科技特派員創業服務平臺25個、利益共同體71個,創建自治區級科技特派員創業鏈2個、市級科技特派員創業鏈10個,形成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2家,實施科技特派員創業項目64個,累計輻射帶動14995戶農牧民人均增收超過13%。全市選派1934名農村牧區科技服務員到嘎查村開展服務活動,有效填補了農村牧區科技服務的空白,解決了科技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組織開展“萬千百十”玉米人才科技培訓、科技服務“最后一公里”“送科技下鄉”“科技之春”等活動,將農牧民急需的技術和成果送到田間地頭,年培訓農牧民超過70萬人次。
科技創新平臺支撐
農牧業高技術化
全市在農牧業領域重點建設了3個院士專家工作站、1家自治區級新型科研開發機構、1家自治區級產業技術創新聯盟、2個自治區級工程技術中心、6個自治區級企業研發中心,1個國家級種公牛站、1個羊胚胎移植中心,成立了全區首家肉??茖W院、20家民營農牧業科研單位,成為現代農牧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核心平臺?!笆濉逼陂g,共取得131項農牧業科技成果,其中有2項成果獲得國家獎勵,37項成果獲得自治區獎勵,重點開展玉米新品種、肉牛新品種選育和科爾沁沙地治理科技攻關,取得了31項關鍵技術的突破,玉米高產、肉牛改良、蓖麻雜交科研水平位居全國前列。
“互聯網+”引領
農牧業信息化
以互聯網信息技術應用為重點,加快推進“互聯網+農牧業”發展,推動全市農牧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大力發展高效節水農業,走科技高產、生態節水的現代農業新路。在852萬畝節水高產高效糧食功能區核心項目區,由通遼市自主研發的“玉米通”手機終端,依據玉米生育周期特點,在每個關鍵農時節點及時為農民提供常用的技術視頻、種植技術、病蟲防治、土壤墑情等信息,全程指導玉米生產,提升農業生產信息化水平。我市依托全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數字化監測預警項目,于2014年建設完成了病蟲害預警管理云系統,采用“互聯網+云”模式,集成GIS、利用耕地矢量圖與谷歌平面地圖相結合,同時載入GPS定位系統和視頻實時傳輸系統,實現了本地區病蟲測報管理的動態指揮高效運轉。加快“互聯網+全程追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我市在全國率先建成肉牛質量安全追溯系統,開通“通遼市肉牛質量安全信息網”,建立起了全市肉業產業信息全覆蓋、及時發布、查詢便捷、運行高效的服務平臺,提升農牧業生產智能化水平。加快“互聯網+電商平臺”建設,推進農村牧區電子商務融合發展,全市農村牧區電子商務實現縣、鄉、村三級全覆蓋,通遼電子商務產業園區順利入選第二批“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已建成電子商務示范區3個,電子商務示范村6個,在全市行政嘎查村已建設電商服務示范站點500個,電子商務企業數量達到140家,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8.8億元。
科技創新推動
農牧業標準化
借助科技創新,我市在國內率先啟動農牧業標準化體系建設,重點在種養業探索不同產業、不同區域、不同機制的標準化模式研究和示范,為農牧業標準化建設提供科學依據。相繼引用、制定完成玉米、紅干椒、肉牛、生豬、肉羊、肉驢、蕎麥、沙地無籽西瓜、有機水稻9個優勢特色產業生產標準和技術規范1331項,新建標準化核心示范基地29個。全市發展有機、綠色、無公害生產面積560萬畝,標準化種養基地達到4752個,并實施了以肉牛、蕎麥為主的全程質量安全追溯制度,真正從特色優勢農畜產品生產源頭上保證餐桌的質量安全。
科技創新打造 “安全食品科爾沁”
“互聯網+”引領 農牧業信息化
科技創新推動 農牧業標準化
科技合作深化 農牧業協同創新
科技人才支撐 現代農牧業發展
科技創新平臺支撐 農牧業高技術化
科技創新打造
“安全食品科爾沁”
把發展品牌農牧業作為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提升農牧業效益、增加農牧民收入的主攻方向,大力推廣品牌農牧業的創新發展。依托科技創新驅動全力打造“安全食品科爾沁”品牌,通遼黃玉米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注冊認證,已建成852萬畝節水高產高效糧食功能區;“科爾沁肥?!睒s膺中國十大品牌,是中國馳名商標、奧運會指定產品,已形成年加工65萬頭的生產能力;庫倫蕎麥獲得了國家原產地商標認證,常年種植面積30萬畝,總產4.5萬噸;“開魯紅干椒”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種植面積50萬畝,主產區開魯縣種植面積40萬畝,占全國的13%,總產量12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17%;沙漠水稻獲得國家A級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認證。
科技合作深化
農牧業協同創新
結合全市農牧業科技工作實際,通過創建農牧業科技協同創新方式、建立企業科研創新主體地位新機制,推進了全市農牧業科技創新工作。與清華大學合作開展“通遼平原地區地下水資源污染治理對策的研究”;與北京化工大學合作在科左中旗寶龍山鎮成立北京化工大學科技扶貧產業園,舉辦了“2014中國·通遼玉米生物產業與生物質資源利用技術創新高峰論壇暨科技成果轉化與科技扶貧開發投融資項目推介會”;從中科院引進玉米秸稈板材項目、新能源示范推廣項目、包裹型緩釋肥項目;與內蒙古大學合作,共建內蒙古草原生態畜牧產業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通遼分院;與內蒙古民族大學合作,聯合市外相關科研機構及企業建立了內蒙古蓖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科技人才支撐
現代農牧業發展
以院士、長江學者等高層次科技人才為帶頭人的創新團隊,承擔了國家973項目、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和自治區重大專項,重點開展玉米新品種、肉牛新品種選育和科爾沁沙地治理科技攻關,取得了多項重大關鍵技術的突破,形成了引領和支撐全市現代農牧業發展的“頂天立地”之勢。國家“三區”人才、科技特派員、大學生科技服務員、鄉土人才等實用科技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如星星之火燎原了科爾沁大地,形成了服務廣大農村牧區、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鋪天蓋地”之勢。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