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治,有因有革。然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自治區科技管理者深刻認識科技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十二五” 期間,圍繞自治區創新驅動發展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一批破除科技體制機制藩籬的相關改革措施密集出臺。
科技計劃與資金管理改革首當其沖
出臺《關于深化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加強科技項目和資金管理的意見》,改革立項流程,規范資金管理;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科技項目形成機制,建設科技項目儲備庫,出臺《科技儲備項目管理暫行辦法》《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關于進一步完善自治區財政科技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實施意見》等一批政策文件,有針對性地制定了科技決策咨詢工作制度、科技計劃評估和動態調整制度,力求打破科技資源配置瓶頸,從源頭上解決科技項目和經濟需求兩張皮的問題。
全面鞏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改革產學研用創新體制機制,積極引導各類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以企業為主體建設新型科技研發機構45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23家,覆蓋全區12個盟市和現代煤化工、清潔能源、有色金屬生產加工、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等重點產業領域;積極培育高新技術企業與知識產權示范、優勢企業,截至目前,自治區共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52家,培育國家級知識產權示范、優勢企業34家。2016年,自治區登記的科技成果中,近30%來自企業;全區10672件專利申請中,近50%來自企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凸顯。
全面優化創新生態環境
出臺《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八項措施》,起草《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實施細則》,將廣大科技人員的創新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調動起來,推動科技成果加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出臺《關于推進大型科研儀器及科研基礎設施開放共享的若干意見》,讓沉睡多年的科技條件資源轉起來;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與運用,持續組織開展知識產權執法護航與維權援助行動,努力營造公平公正的創新環境;出臺《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意見》和《加快發展眾創空間的實施意見》,培育認定企業知識產權托管服務機構12家,國家級眾創空間35家,自治區級眾創空間179家,國家級星創天地21家,自治區級星創天地47家,涌現出一批科技創新新業態、新產業、新主體,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更加濃厚;加強科學普及與創新文化建設,推動科技列車首次駛進內蒙古,形成崇尚創新、尊重創新的良好社會氛圍。
全面改革創新科技投入機制
積極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設立內蒙古協同創新股權投資基金,基金總規模達到7億元,投資額近億元;印發《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專項資金后補助管理辦法》,創新財政科技投入后補助資助方式;積極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試點,累計實現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貸款額30.74億元;推動包頭市建設國家科技與金融融合試點城市;推動內蒙古股權市場設立“科技創新板”,促進區內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