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部長萬鋼在會上指出,按照對大氣污染成因與防控“直接排放→間接污染→水土氣循環互動作用”三階段污染成因研究和治理的思路,多年來對直接排放的機理研究、監測預警、技術創新和裝備研發及產業化應用,有力支撐了“大氣十條”的實施,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下一步要把大氣污染防治研究和循環污染治理作為“科技創新2030—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重大工程”重要內容,以科研成果指導工程建設,為打好藍天保衛戰發揮科技創新引領和支撐作用。
我國大氣污染演變規律和來源成因十分復雜。在973計劃、86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環保公益性行業專項和中科院先導項目等一批科研計劃支持下,提出了區域大氣復合污染機制的框架,在大氣污染若干核心科學問題上取得了理論創新等。
萬鋼談到階段性成效時說,針對農業化肥、畜禽糞便等釋放的氨氮、甲烷等氣體對大氣造成的間接污染成因與機理,也進行了深入研究和部署?!笆濉逼陂g要著力解決基于水土氣互動作用的循環污染問題,強化水—土—氣協同治理、工—農—城資源協同循環、區域環境協同管控,構建科學管用的技術、標準和政策體系,以科技創新引領示范工程,形成區域環境綜合治理的系統解決方案,支撐區域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萬鋼強調,大氣污染防治科技工作要處理好四方面關系,一是要處理好不同階段科研梯次布局間的關系。要繼續堅持和細化對直接污染源及其治理研究,同時增強前瞻性和引領性,對農業化肥施用等間接排放和更大范圍內水土氣循環作用進行深入研究并做好進一步規劃,形成支撐當前急需與引領長遠的梯次科研布局;二是要處理好不同污染類型與不同科研手段之間的關系,當前直接污染、間接污染和水土氣循環作用以及氣象、氣候等條件變化不斷復合,需要不斷豐富完善監測、模擬等科研手段;三是要處理好科技研發與資源成果共享的關系,要加強研發資源和成果共享,繼續推進環保、氣象部門和高校、科研院所的監測儀器設備和數據共享,服務科學研究,支撐決策部署;四是要處理好科研與科普的關系,要加強科學普及和社會宣傳,科學家們要將大氣污染防治的重要成果和顯著成效向公眾進行科普,提高公眾認識。
萬鋼還表示,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先后出臺大氣、水和土十條,以及產業結構升級、三去一降一補等政策,都為大氣污染治理作出巨大貢獻。要科學分析、全面總結近年來全國上下一致努力的成果,前瞻研究未知因素,以形成社會共識,提升全民意識,共同為打好藍天保衛戰,建設生態文明而不懈努力奮斗。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