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市老科協圍繞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小科技園為抓手,引種引技,積極試驗,全面服務農牧業生產,小科技園發展呈現出新品種多、新思路多、科技能人多的特點。近日,記者跟隨市老科協調研組深入科區、開魯、左中,深入了解全市456個小科技園如何緊密結合當地實際和農牧民需求,在調結構、轉方式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更新觀念 為養而種 糧改飼促種養平衡
走進科爾沁區豐田鎮遼陽村376畝青貯玉米科技園區,一排排整齊茁壯的玉米苗映入眼簾。在科區老科協及相關專家的指導下,園區精準丈量土地、統一規劃設計,集中連片試驗、示范了全國13家玉米育種單位優選的17個品種。遼陽村統一規劃建設養殖小區,育千頭肥牛,這376畝青貯將是牛的“口糧”??茀^老科協副會長翟春林介紹,除遼陽村園區外,今年科區老科協還打造了錢家店鎮427畝科技園區、遼河鎮老科技專家陳洪化的30畝科技園區。
提起青貯,開魯縣開魯鎮禪家窯村糧改飼科技園園主張景福充滿了信心。2013年,他開始探索糧改飼飼料加工生產。2015年,在縣老科協的支持下,建設青貯科技示范園區,并注冊成立了合作社、草業公司,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形式運作糧改飼草牧業。今年又開展了15個不同青貯品種的對比試驗,與周邊30戶農民合作簽訂訂單520畝,帶動周邊村鎮發展糧改飼種植面積1000余畝。
張景福向記者介紹:“2016年底,因為青貯飼料產品較多,市場壓價嚴重,所以我把打包的青貯暫銷儲存?,F在天氣干旱,飼草料少,草料包銷售不錯,每噸達到500多元?!?/FONT>
根據大型養殖、奶業企業需求,全市老科協結合重點養殖農牧戶,在全市八個旗縣區建設糧改飼小科技園151個,通過開展品種對比試驗、青貯草料包加工、微生物添加等技術推廣工作,提高飼料品質,促進種養平衡,實現為養而種。
因地制宜 長遠謀劃 糧改經提效增收
調結構,種藥材,是開魯縣政府今年農牧業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開魯縣老科協在東風鎮、大榆樹鎮等地開展了藥材品種的引進、試驗和示范。2011年創建的大榆樹鎮王世榮藥材科技園,從最初一個品種到六個品種,從自家7畝科技園帶動全村發展307畝藥材種植,2016年每畝平均純效益達到3000元,2013年注冊成立了禮仁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試驗和專家技術人員科學論證,開魯縣土壤、氣候條件適合這些中藥材種植,今年,大榆樹鎮發展各類中藥材5000畝,東風鎮發展藥材種植600畝。
科左中旗敖包蘇木五家子嘎查焦田喜、焦滿喜在蘇木老科協的指導下建起了10畝庭院綠色干菜基地科技園,并成了全蘇木調結構的示范典型。通過這個庭院科技園的帶動,村領導牽頭,成立了種植合作社,全村160戶中有80多戶入社,采取“社員分散經營庭院,統一免費提供種子、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收購鮮菜、統一集中烘干、統一銷售”的模式,將逐步打造成綠色干菜生產專業村,實現“一村一品”。目前,該嘎查已注冊“沁王”“顯光”商標品牌,同時開發粗糧、雜菜品牌,制作真空禮盒上市。
今年,市老科協立足促進農牧民增收致富這一目標,建設糧改經科技園228個。
信息化 現代化 技術服務全程化
服務于農業信息化、現代化,一直是老科技工作者的重要職責,也是小科技園努力實現的目標。開魯縣農機系統老科協通過四年的反復研究與實驗,成功研制出了“2ZYP-2型紅干椒秧苗移栽機”, 該機可一次完成平地、開溝、施肥、鋪膜、布管、膜上打孔栽植、覆土鎮壓等多項作業, 改變了紅干椒種植人工移栽的傳統方式。今年,東風鎮小科技園使用該機器成功移栽種植50畝紅干椒,實現了紅干椒種植的機械化。科區老科協為加強小科技園服務,圍繞種植結構調整的內容成立了6個專業協會。開魯縣老科協實現服務信息化,建立了藥材等4個專業服務微信群,群內交流指導,發布技術預警及指導信息,接受24小時全天候咨詢。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