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微米尺寸夾雜物的稀土鋼制備技術,突破了稀土在鋼中進行規?;I應用的技術瓶頸;植被修復與治理的科技創新,實現了美麗與發展共贏……
目前,一批不同于傳統科研院所的新型科研機構活躍在內蒙古118.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圍繞產業鏈構筑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延伸產業鏈,在區域優勢、特色產業中攻堅克難,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技成果。
十八大以來,內蒙古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系列講話精神、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和自治區十次黨代會精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切實改進科技資源配置方式,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開創性地陸續建設了47家集產學研用為一體、以企業為主體、實行理事會(董事會)領導的新型科技研究開發機構。這些新型研發機構體制新、機制新、創新動力強,在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中,顯示了強大的持續創新能力。
優化配置科技資源,多種所有制并存
為解決內蒙古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科技資源較為分散等問題,2013年在自治區政府的推動下,啟動組建新型研發機構,組建初期,由政府投入引導資金,帶動和吸納社會力量共同出資。自治區政府、盟市政府和企業出資比例原則上確定為1∶1∶2。其中,企業投資部分原則上最多60%可用于基礎設施建設、40%以下可用于設備購置和項目研發。目前,自治區財政投入資金超過8億元,帶動盟市和企業投入超過20億元。
新型研發機構布局合理、所有制形式多樣(國有、民營、股份制等),真正實現了去“行政化”,47家研發機構覆蓋全區12個盟市,體現了各盟市的資源特色、產業優勢。新型研發機構依托企業建設,實行理事會(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政府通過科技重大專項支持其開展研發活動,主要通過成果示范帶動、服務行業、支持地區產業發展來體現其公益性質。新型研發機構的主要任務,一是根據全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研究開發產業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急需的關鍵共性技術。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化為目標,實現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為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提供成熟而先進的技術、工藝和產品。二是努力打造國內、國際一流的研發平臺,具有技術研發、公共技術服務、技術轉移及孵化等基本功能。三是通過強化國際國內科技合作與交流,提升新型科技研究開發平臺的層次和水平,引進高層次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帶動全區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建設。
據內蒙古科技廳有關方面負責人介紹,新型研發機構建立以來,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步伐加快,初步實現了科技創新資源的互補共享,有效地整合優化了科技資源和要素,形成了強大的創新源,提高了創新整體效率和水平。彌補了內蒙古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的短板。為自治區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引領支撐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孵化培育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型研發機構廣泛利用全球科技資源,充滿了創新活力。通過加強與中科院、中國農科院、中國林科院、北京有色金屬總院、北大、清華、浙大、中國農大、上海交大等國內著名院所高校,以及自治區的高校、院所緊密的科技合作,共同實施內蒙古科技創新重大專項:關鍵技術攻關工程,科技成果轉化工程,項目、人才、平臺載體“三位一體”建設工程,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向縱深發展。
提供新動能,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內蒙古新型研發機構在多個優勢特色產業領域開展自主創新,依靠高新技術的改造和提升,提高了原有技術裝備水平和產品的科技含量及其附加值,為傳統產業注入新的活力。
中國科學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充分挖掘、利用中科院的科研成果進行工業化攻關,成果顯著:
突破了綠色環保稀土著色劑規模化、連續化生產工藝技術瓶頸,建成了世界首條稀土硫化物(著色劑)連續化隧道窯生產線,生產出不含重金屬、無污染的、綠色環保稀土印泥、口紅等著色劑應用產品,豐富了包頭鑭、鈰應用領域,促進稀土資源平衡利用;
攻克了稀土永磁材料表面防腐關鍵技術,解決了磁體傳統電鍍帶來的環保問題,正在建設兩條百噸級釹鐵硼永磁體綠色表面防護生產示范線,填補了包頭稀土永磁材料表面綠色防腐空白;
實現了包鋼集團生產稀土鋼的“夢”;
利用“蒸發冷卻技術”成功解決了拓又達公司盤式無鐵心稀土永磁風力發電機發熱問題,同時雙方基于蒸發冷卻技術,實現了Halbach陣列的盤式無鐵心稀土永磁風力發電機的產業化;
參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與內蒙古新雨稀土功能材料有限公司的合作,解決了該公司1650型稀土拋光粉國際客戶需求指標,實驗室制備成功了100納米稀土拋光液;
啟動了“長安永磁+中科院電工所、新雨稀土+國家納米中心、瑞鑫金屬+中科院北京自動化所、金山磁材+中科院力學所”4對“企業青年科技創新‘1+1’行動計劃”。
內蒙古蒙東鋁及新材料工業技術研究院組建5個實驗室,2個院士工作站,在鋁冶金方面形成了10多項具備國際領先水平的成套智能裝備技術和裝備開發設計,形成30多項改變中國鋁工業技術格局的新技術。
電解質取代冰晶石技術已為內蒙古錦聯鋁材有限公司節約1.2億元以上,每年為行業節約10億元以上;新型低耗陽極技術每年為內蒙古錦聯鋁材節約6000多萬元。據已知使用相關專利技術企業,年節約2億元以上;智能打殼氣缸和鋁液控流系統、智能澆鑄系統等已進行了商業化運行。2016年產值500多萬元。預計2017年有5項以上智能裝備進入商業化運行。
赤峰有色金屬工業技術研究院由赤峰市8家企業組成,國內12家高校、科研院所為技術支撐單位。承擔并組織實施了自治區科技重大專項“赤峰市有色金屬產業關鍵技術開發”項目。項目包括6個子課題:粗銅連續吹煉關鍵技術;銅冶煉行業資源綜合利用清潔高效技術;銅及銅合金精密高效管材深加工關鍵技術;氧氣底吹熔煉—底吹電熱熔融還原煉鉛工藝;濕法煉鋅高浸渣資源化綜合回收銀金鋅技術;尾礦綜合回收硫鐵技術。
其中國際的“粗銅連續吹煉關鍵技術”,徹底解決了原來采用PS轉爐吹煉時所存在的含硫煙氣無組織逸散所致的低空污染問題,開發了銅精礦連續生產粗銅的生產技術體系,實現了連續高效清潔生產。赤峰中色鋅業有限公司采用粗銅連續吹煉新技術實現利潤8000多萬元。研究院開發的“濕法煉鋅高浸渣資源化綜合回收銀金鋅技術”實現了資源利用率的最大化。赤峰中色鋅業有限公司采用這一技術,延長了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生產鏈,實現了資源的梯級利用。
內蒙古君正氯堿化工技術研究院以研發項目為紐帶聯合10家科研單位圍繞氯堿行業產業鏈,開展節能減排、產品升級、工藝優化及新技術引進等課題開展研究與應用:
突破了多釜工藝的諸多關鍵技術及瓶頸,由外方3臺釜的極限配置,成功跨越至5釜并聯運行,單線產能可達36萬噸/年。該技術已形成獨立完整的工藝包,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年產生效益3300萬元。
與日本電氣化學技術合作,開展自動出爐系統技術攻關,最終在國內實現了大型密閉電石爐智能出爐系統的應用,年產生效益2200萬元。
成功改變了多種復雜污水單獨治理的零散局面,大幅減少了廢水排放量,年節約用水可達300萬噸,年產生效益2200萬元;建立了氯堿化工工藝控制模型,崗位人員減少3/4,年產生效益6300萬元。
上海交大包頭材料研究院開展高純氧化鋁生產基地建設,為藍寶石產業鏈奠定了原料供應基礎;實施的稀土特種鋼、稀土2個項目推動了相關產業轉型升級。
把握創新源,孵化培育新產業
內蒙古新型研發機構以創新驅動發展為宗旨,瞄準新型化工、稀土新材料、高分子材料等領域開展技術攻關,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為新興產業孵化培育奠定了基礎。
內蒙古伊泰煤炭開采及煤基油基合成工業研究院圍繞自治區科技重大專項“煤間接液化工藝大型工業化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示范”通過產學研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已完成“大型煤氣化爐煤種適應性研究”“多元料漿提濃成套技術示范”“低階煤脫水提質技術”“高濃鹽水分質結晶技術示范”“煤間接液化費托合成鐵基催化劑性能測試與油品產量提升研究開發”等10項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和示范。取得的技術成果均已在16萬噸煤制油項目上進行示范,達到了預期的技術經濟指標,并在杭錦旗120萬噸精細化學品項目、大路200萬噸煤間接液化示范項目的設計中進行應用。這些關鍵技術難題的解決將為國內其他煤化工項目的建設和生產運營提供技術支撐。
內蒙古東源高分子材料科學研究院以清華大學、中國航天十二院、中科院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為依托,成立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聯合研究中心、航天東源創新發展研究院、化工新材料研究院,建立了航天東源軍民融合科技創新示范基地、博士后工作站創新基地。開展了乙炔羰基合成丁二酸技術的開發與應用、PBS全生物降解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氫等離子體煤制乙炔、氣固相氯化聚氯乙烯的研究。
氫等離子體煤制乙炔工業示范項目順利實施后,可以替代全國4710萬噸的傳統電石產能;PBS是一種典型的全生物降解聚合物材料,部分替代石油基塑料,能夠從源頭上解決“白色污染”問題。
內蒙古雙欣高分子材料技術研究院與區內外高校合作,圍繞自治區科技重大專項“高性能聚乙烯醇綠色制造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示范”開展攻關,已完成了綠色制造關鍵技術研究、實驗室小試、中試和實驗生產小批量聚乙烯醇等環節的研發,預計年產2萬噸高性能聚乙烯醇綠色制造示范生產線將在2017年底建成投產,打破了日本在特殊聚乙烯醇品種上的壟斷。
北京大學包頭創新研究院累計開展專項研究40項,其“生物電子智能假肢”實現工業化生產;“稀土細旦尼龍”“粉煤灰研制多功能綠色板材”起步生產;“兆瓦級跨臨界二氧化碳熱泵”完成樣機設計,正進行推廣……
浙江大學包頭工業技術研究院主要目標是研制世界首臺高鐵綜合檢修車?,F已開發的“熱鍍鋼(鋁)復合板熱彩印”“高鐵路基病害綜合整治作業車”“動力電池集成系統”近日陸續投產;正在開發的重載機車車鉤緩沖裝置產業化項目取得多項技術突破,將打破國外壟斷。
開發新技術,助推現代農牧業
內蒙古新型研發機構的組建,提高了自治區生物技術研發水平、加速了農牧業現代化進程、促進了農畜產品加工業的發展。
由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呼倫貝爾市政府資助、伊利集團投資成立的內蒙古乳業技術研究院是目前亞洲最大的乳業研究機構。乳業研究院在荷蘭注冊成立“歐洲研發中心”,與荷蘭瓦赫寧根大學達成共建中荷食品安全保障體系的戰略協議,并先后合作開展了“食品安全早期預警系統建立”“母乳數據庫研究及母乳成分功效研究”等課題。乳業研究院在新西蘭成立研發分中心,并與新西蘭林肯大學簽訂建立乳業和食品創新技術研究合作備忘錄,雙方重點在奶牛養殖技術、乳原料成分分析、乳制品加工工藝技術、高附加值乳制品研發等領域開展合作研究。4年來,乳業研究院承擔的自治區科技重大專項“乳品生產全產業鏈新技術集成應用及高端乳制品的研究開發”以及內部研究成果,委托伊利集團推出4款創新產品,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
內蒙古賽科星家畜種業與繁育生物技術研究院聘請區內外教授級著名專家,開展以奶牛為主的家畜性別控制新技術開發、家畜航天生物育種新技術開發、小鼠和牛為主的動物新型干細胞研究、動物雜交與生殖調控研究、蒙古高原動物遺傳資源庫建設等,并取得了多項突破。
優化了以X、Y精子DNA含量差異為基礎的家畜精子分離及受精技術,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性別控制基礎技術體系;首次發現動物異種精子輔助受精的運動推流作用,創新發明了山羊精子輔助奶牛性別控制冷凍精液生產的關鍵技術,使生產效率提高3倍以上,生產成本降低70%,性別控制準確率達到94%。研發了種公牛原精染色新技術,使種公??捎糜谏a比例從30%提升到90%以上;創新集成奶牛性別控制冷凍精液高效生產新工藝,發明了子宮深部輸精新方法及相應的輸精器具,使奶牛性別控制冷凍精液配種情期受胎率提升15%—20%;開發奶牛性別控制冷凍精液新產品2個、新型人工授精器具新產品2個;生產高品質奶牛種公牛后代150頭,同時建立由300頭高產母牛組成的奶牛核心繁育群體;生產推廣奶牛性別控制冷凍精液120萬只、高品質種用和商用胚胎1400枚。
內蒙古河套農牧業技術研究院與中國農業科學院6個研究所合作開展飼草種植、良種繁育、營養調控、疫病防控、羊肉加工、產業經營模式6個課題的研究。篩選引入8個“燕麥”優良牧草品種,篩選出4個畝產干草達1噸以上的優質苜蓿;組建起以巴美、杜泊、小尾寒羊品種為主的多胎多羔綿羊育種核心群開展新品種培育,并篩選了最佳雜交組合;發明了布病免疫鑒別診斷新技術;研制出羊口瘡、羊痘二聯疫苗;推廣羔羊育肥新技術,育肥羊平均日增重由原來的230克增加到300克以上。開展了肉羊產業均衡模型構建及供需展望研究;建立了肉羊產業信息化管理新體系。
內蒙古金宇保靈生物技術研究院針對口蹄疫防控工作面臨的挑戰和畜牧業高速、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在國內率先攻克懸浮培養工藝,建成的口蹄疫懸浮培養反應器單體積達到5000L規模。為了解決懸浮培養產生的新的技術難題,研究院連續攻克并系統化集成了抗原純化與濃縮工藝技術,使抗原濃縮倍數可達800—1000倍,雜蛋白去除率可達98%以上,從根本上解決了疫苗副反應和安全性問題。研究院在自治區科技重大專項的支持下,成功研發出“高純化、高效價牛病毒性腹瀉、牛傳染性鼻氣管炎二聯滅活疫苗”,2016年獲得農業部頒發的二類新獸藥證書。
應用大數據,支撐生態文明建設
內蒙古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內蒙古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和自治區十次黨代會提出守住發展、民生、生態三條底線的發展原則,努力建設祖國北疆重要的生態屏障。內蒙古新型研發機構充分發揮人才集聚、創新能力強的優勢,為生態安全提供技術保障。
呼倫貝爾生態產業技術研究院先后組建了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9支專家團隊;建設了“生態草牧業院士群工作站”“草地農業生態系統院士專家工作站”“國家基因庫呼倫貝爾高寒種質資源分庫”“呼倫貝爾生態農牧業研究開發中心”等10大科研平臺。外聘高級專家160余名,其中院士7名,正高級專家教授20余名。聘用澳大利亞、加拿大國際專家4名。
生態院先后組織開展了“呼倫貝爾生態綜合保護及生態產業建設研究與示范”“呼倫貝爾生態草牧業試驗區建設”等20余項科研項目。引進和繁育190多種新品種;引進和研發了草原恢復、奶牛健康養殖等配套新技術10余項;轉化和應用科技成果10余項。示范試驗油菜1000畝,平均增產9.1%;品種含油率提高了3.7%,大豆繁育4000余畝,平均增產30%左右;改良草原9400畝,使得天然草地生產力增長約2倍,達到100—150公斤/畝,優質牧草比例從不足20%,提高到60%—80%;引種燕麥、苜蓿4000畝,畝增效益超過200元。草產品加工方面,進行了系列高效青貯/黃貯復合微生物菌劑生產應用、窖貯和裹包方式的微生物發酵飼料生產示范等,同時應用“3S技術”開展了草原生態檢測體系建設和草牧業試驗區規劃,應用“物聯網+”技術形成了草牧業試驗區生產調度指揮平臺系統。
內蒙古蒙草種業科技研究院由區內外8家高校、研究院所為技術依托,打造生態修復、智慧草業服務的數據平臺,進行野生植物種質資源收集與利用、生態環境建設技術集成及科研成果的快速轉化。
研究院通過搜集植物種質資源、整合草原生態基礎及技術數據,集成不同區域生態修復、草牧業技術與標準,應用互聯網實現生態數據、植物種質資源、草原生態修復、草牧業生產技術等信息要素互通, 2017年分別在呼和浩特地區、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錫林郭勒及呼倫貝爾等地進行抗逆生態植物的產業化示范研究,完成生態修復工程示范推廣3萬畝,配套建植技術及養護管理技術1—2種,集成不同生態修復類型技術模式2—5種。
蒙草沙地治理與林草牧業發展研究院開展草原生態林草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和高效生態林草牧業的產業發展研究,構建了技術成果轉化平臺和產業化平臺;飛播治理2萬畝沙化草地,草原植物群落和牧草品質大大改善;采用草畜配置及管理模式結合現代化技術,推廣“公司+基地+牧戶”生產經營模式,人工草地示范1000畝,推廣4000畝,天然打草場示范1000畝,推廣4000畝。
研究院通過開展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技術集成與示范、生態經濟防護林建設技術集成與示范等6項研究示范,建立了占地2378畝的集保存、選育、研究、擴繁、推廣為一體的生態科技示范園;推廣示范退化草原治理技術,示范500畝,推廣2萬畝。
內蒙古緊緊圍繞“六大基地”“兩個屏障”的發展定位和戰略布局,在稀土、現代農牧業及加工、新型化工、有色金屬、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技術、清潔能源、生態治理、中蒙醫藥等特色優勢領域組建新型科技研究開發機構,促進了內蒙古構建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支柱產業多元化的產業發展新格局的形成,成為內蒙古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記者 胡 左)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