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自治區的科技計劃項目少了、精了、要求高了”,打開2017年內蒙古科技計劃項目儲備庫網頁的窗口,內蒙古科技廳發展計劃處處長劉爽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
項目由多變少、由粗變精的背后,蘊藏著內蒙古對科技計劃項目形成機制實施創新的強大推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自治區以創新科技計劃項目形成機制為抓手,率先對科技管理機制體制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隨著精準的改革措施逐一落到實處,科技計劃立項實現了科學、公正、開放、透明,破解了科技與經濟脫節的難題,提升了研發項目的績效水平,摒除了項目立項過程中權力尋租的頑疾。
強化需求導向,化解科技與經濟脫節難題
國慶將至,浙江大學包頭鋼鐵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呂福在正在籌備節后包鋼一條全新生產線的啟動事宜。在研究院的大院內,呂福在指著一面裝修一新的墻體說:“你們可以摸一下,看看墻磚是什么材料制成的?!?/SPAN>
科技日報記者摸了許久,沒有發現什么端倪。“是鋼板,我們把鋼做成了壁紙。這個項目達產后,第一年國內的需求量就將達到500萬張,由于技術已經領跑全球,它的市場前景不可限量?!眳胃T谛χf。
呂福在介紹,像他們這樣的科研院所成果很多,能夠如此順利實現與市場對接,自治區科技主管部門的助推作用非常關鍵。這些新的科研項目之所以能夠獲批并得到支持,完全在于自身的科學性和有關部門的科學評估。早在項目立項和研究試驗階段,項目成果與市場的對接就暢通了渠道,科技與經濟對接的問題被順利解決。
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科技計劃項目形成機制有了根本性的變化。從去年開始,內蒙古自治區在產業路線圖上下足了功夫,邀請區內外高層次的專家學者共同研究制定各領域的產業路線圖,并以路線圖為依據,對項目庫內的科技計劃項目逐項進行實用性分析,首先確定項目是否符合自治區產業發展布局需求。
“從前立項,多是從主觀出發,認為這個項目行,它就行。這種機制導致對科技計劃項目的實用性大打折扣,嚴重與市場脫節,”自治區科技廳發展計劃處處長劉爽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現在不一樣了,我們征集項目的窗口時時面向全社會開放,廣泛征集科技創新需求,了解科研機構、高校、企業等創新主體的創新方向并形成公開征集、客觀評估、動態管理、統籌安排的科研項目儲備庫。我們再結合產業路線圖,確保項目的實用性,技術與產業在無形中就實現了對接。”
“內蒙古新的科技計劃項目形成機制,一掃就項目論項目之病,市場導向精準明確,有效解決了科技與經濟發展的‘兩張皮’問題。”內蒙古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高安社總結。
推行精準評估,提升研發項目績效
內蒙古朱日和的沙場閱兵振奮了國人,震撼了世界。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威武的現代化主戰坦克方隊中的新式主戰坦克,技術攻關和裝備制造均來自內蒙古一機集團。
“強大的裝備源自我們集團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技支撐?!币粰C集團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工程師們非常自豪。
鑒于一機集團強大的科研能力,自治區科技廳將全區裝備制造業技術路線圖的研究制定委托給了一機集團“特種車輛及其傳動系統智能制造國家重點實驗室”,事實證明,這是一個精準而高效的決策。
劉爽介紹說:“這一決策直接表明了我們改革的目標,在項目形成機制上,我們改革的終極目標就是要確定項目的先進性,也就是說,項目研究是否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是否能夠解決重點領域和重要產業的技術瓶頸”。
在鄂爾多斯市大路工業園區的大唐粉煤灰濕法工藝提取氧化鋁項目現場,科技日報記者看到,全新生產線的技術攻關和論證已經完成,中試階段也剛剛結束。大唐托電,這個全世界最大的火電廠多年來產生的幾十億噸廢棄粉煤灰,很快會在這條生產線上變為氧化鋁制品。這一計劃項目的落地,將粉煤灰中氧化鋁的提取率提高到了85%,將改變我國貧鋁的產業格局。
鄂爾多斯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張仲平回憶:“過去通過傳統工藝從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鋁,成本高、提取率低,企業幾乎不盈利。新的濕法工藝的項目立項之初也非常艱難,企業出于成本和利益的核算,計劃曾經險些被迫中止。但是在關鍵時刻,自治區科技廳的支持把瀕臨停滯的項目激活了,事實證明科技管理部門的這種支持是科學的、有前瞻性的?!?/SPAN>
翻開2017年內蒙古的科技計劃申報指南可以看到,科研項目的指向,幾乎全部是內蒙古優勢和特色產業中存在的關鍵技術問題,而這些項目全部是從項目儲備庫中經過先進性分析篩選出來的,符合產業技術路線圖確定的任務。
“傳統的計劃項目管理體制已經不適應創新發展的要求,項目定位交叉、分散、封閉,資源配置碎片化,科技資金管理和使用無法體現科學性”,自治區科技廳高新處處長池波說,“把先進性作為項目計劃評估和執行的主要依據,是我們實行這次精準改革的重要一環,高精尖的、極具前瞻性的科技計劃和成果被準確地投放到了需要解決技術瓶頸的重點產業中,為精準高效的技術攻關掃清了最后的障礙”。
細化管理流程,屏蔽“權力尋租”頑疾
在內蒙古生物科學研究院的實驗室內,先進的實驗設備和忙碌的工作人員吸引了科技日報記者的目光。生科院與臺灣合作的綠色植物防控,與以色列合作的智慧農業項目,與日本、韓國合作的生物制品項目等一系列最新的科研項目正在進行中,該研究院院長隨洋介紹,這些內蒙古自治區生物科技領域內目前最高端的項目大部分已經完成論證,即將開始產業化推廣。
“項目形成機制改革之后,不少人有疑惑:項目準入和審批變得嚴格了,我們申報獲準的項目是不是就少了?我們獲得的資金支持是不是也會變少?其實正好相反?!彪S洋告訴記者,“過去,低水平項目被推上去的情況也會有。現在不一樣了,你的項目行不行,實力說了算,這對我們科研院所無疑是春風拂面!”
權力尋租直接導致項目研發低水平、低績效,新的項目形成機制改革勢在必行。科技廳副廳長吳蘇海說:“如果在項目評估過程中摻雜了個人利益,這樣的項目計劃是低質低效,甚至是具有危害性的,官本位的評估制度為少數人的權力尋租提供了土壤,卻讓很多社會急需的科技項目走投無路。要改革,就要讓項目的申報、評估徹底公開、公正、透明,徹底屏蔽掉權力尋租這一頑疾?!?/SPAN>
自治區科技廳從去年開始“自我革命”——取消了廳里處室的分析評估權,引入第三方作為項目評估機構。為了確保權威、公正,他們直接找到國家科技部評估中心做評估,還反復叮囑:手緊一點,實用性和先進性是唯一標準。
“我們是最大的受益者。”內蒙古生物科學研究院院長隨洋感觸頗深:“唯新、唯實的評估機制徹底屏蔽了權力尋租,使人情項目、低水平重復研究項目被及時剔除,項目形成與管理的渠道更加公開透明。像我們一樣,自治區有一大批有競爭實力、有研究實力的科研單位都受益匪淺。科研項目含金量大大提高,資金的集中使用又使科研成果和轉化成果實現效益最大化?!?/SPAN>
“現在,我們這些管科技的人說了不算了,再也沒有‘自由裁量權’啦!”自治區科技廳的負責人風趣地說,語氣里充滿了輕松愉快。顯然,這種輕松與釋懷的另一面,正是項目形成機制、管理方式透明度與科學性的逐步提高。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