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315h"></address>

<form id="b315h"><th id="b315h"><th id="b315h"></th></th></form>

          <form id="b315h"></form>

              為建設創新型內蒙古提供有力支撐
              發布日期:2017/10/17 9:39:55
              查看次數:
              【字體: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

              內蒙古在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方面取得的每一項重大突破,都與創新驅動發展密不可分。

              2013年6月,中國電信呼和浩特云計算基地正式開通。2015年1月8日,自治區首趟動車組正式投入運營,內蒙古邁入“動車”時代。2016年11月7日,作為我國目前唯一獲批建設的大數據基礎設施統籌發展類綜合試驗區,內蒙古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正式啟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伴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內蒙古科技進步也不斷突飛猛進。

              北方股份國家重點新產品NTE260電動輪礦用車市場擴展到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國際一流科技水平的“代名詞”。

              內蒙古在現代煤化工方面轉化應用的一大批重要自主創新成果,使內蒙古成為世界煤液化制油的產業化前驅和領跑者。

              包頭稀土研究院在全球率先研制的117升制冷裝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直面科技創新方面的薄弱環節和深層次問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施發展動力的根本轉換,積極培育形成具有旺盛活力和持續競爭力的新的經濟增長點,為建設創新型內蒙古提供了有力支撐,奏響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最強音。

              截至2016年,自治區全社會研究與發展(R&D)經費達到147.5億元,較2011年增長了73%。全區專利申請量首次突破1萬件大關,達到10672件,是2011年的2.78倍;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49件,比2011年增長3倍多。全區技術合同交易總額達到144.19億元,是2011年的近兩倍。2016年,自治區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1年的35%增加到45%。

              深化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改革,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5年來,自治區不斷強化科技創新發展的頂層設計和全局謀劃,先后出臺了《關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意見》《內蒙古自治區創新驅動發展規劃(2013—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把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向縱深推進。

              2016年,自治區召開科技創新大會,提出了建成創新型內蒙古的奮斗目標和打造科技創新強區的戰略構想。

              2017年,《內蒙古自治區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實施方案》《內蒙古自治區“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相繼出臺,進一步明確了內蒙古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開展科技創新的目標和努力方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不斷強化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推動項目、人才、平臺、技術、金融等創新資源要素向企業聚集。自治區財政科技投入中87.6%的經費投向企業。

              自治區設立質押融資風險補償資金600萬元,通過與區內金融機構合作開展質押融資風險補償項目試點工作,累計融資規模達到30.74億元,并對獲得2016、2017年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內蒙古賽區比賽的部分優秀創業項目,進行金融資本支持。

              政府財政科技投入經費主要投向企業,科技創新平臺主要建在企業,高層次人才主要引向企業,全社會研發投入主要由企業完成,科技獎勵主要由企業獲得,內蒙古已經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協同推進的區域技術創新體系。

              2016年4月6日,內蒙古賽科星繁育生物技術研究院委托搭載的內蒙古5種優勢家畜體細胞樣本搭乘我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10號升入太空,開啟了世界首例家畜航天生物育種實驗。

              在自治區,集產學研用為一體,以企業為主體,類似于內蒙古賽科星繁育生物技術研究院的新型研發機構已經發展到47家,覆蓋稀土、現代農畜產品加工、新型化工、有色金屬、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技術、清潔能源、生態治理、中蒙醫藥等特色優勢領域。為推進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關鍵領域的科技創新和示范發揮了重要作用。

              赤峰有色金屬工業技術研究院承擔并成功實施“有色金屬產業關鍵技術開發”科技重大專項,先后攻克“粗銅連續吹煉”“濕法煉鋅高浸渣資源化綜合回收銀金鋅”等一批制約有色金屬產業發展的重大技術難關。

              內蒙古伊利集團建設的內蒙古乳業技術研究院在荷蘭成立“歐洲研發中心”,將研發環節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已先后推出4款創新產品。

              全區22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為開展協同創新、積聚創新資源要素、解決產業發展關鍵技術、引領產業發展、助力農牧民增收發揮了積極作用。

              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轉型升級,一大批科技成果得到轉化和推廣應用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

              5年來,內蒙古依托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在新能源、新材料、現代煤化工、綠色農牧業、生物工程、荒漠化防治、航天和軍工等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有力促進了地區科技實力和綜合經濟實力的提升。

              2016年和2017年,自治區先后兩次召開全區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現場會。2017年,全區科技創新驅動現代農牧業發展助推脫貧攻堅現場會在烏蘭察布市召開,推動了創新成果進一步轉化。

              5年來,自治區立足產業技術需求和區域經濟發展實際,大力實施實用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工程,支持先進適用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推動重點產業技術升級和轉型發展。

              2014年6月19日上午8時57分,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世界首臺首套3.6萬噸黑色金屬垂直擠壓機首次生產出大飛機發動機耐用高溫鈦合金棒材及真空熔煉結晶器用大口徑厚壁無縫紫銅管,P92大口徑厚壁無縫鋼管已經成功為我國超臨界百萬千瓦火電機組配套,填補了國內空白,每年新增產值2.6億元。

              2015年3月27日,全球首條工業規模高溫氣冷堆核電燃料元件生產線在包頭投產,產品成功用于第四代核電站示范工程。

              內蒙古一機集團開發的新型反恐防爆車填補了國內空白;包鋼集團研發生產的Q345qD橋梁鋼成功為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工程配套。

              內蒙古培育出了“內字系列”玉米新品種,發布實施了29項地方標準,實現了百畝高產示范方每畝最高產量1241.4公斤的目標。

              自治區率先在國內完成了乳酸菌的基因全序列測定工作,成功研究出新的奶牛性控精液生產技術工藝,誕生了世界首例轉乳糖分解酶基因奶牛。

              依靠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已經成為全區各地的自覺行動。

              包頭市積極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取得了大容量磁制冷技術、大功率自動變速箱等一批關鍵應用技術的突破。近年來包頭市實施的100多個重點科技項目,70%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藝技術。

              鄂爾多斯市杭錦旗依托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和套在牛脖子上的特制項圈,讓80平方公里區域內的1988頭牛實現了衛星放牧,牧民只需要通過手機或電腦,就可以知道遠在六七十公里外牛的去向。

              在興安盟,秸稈轉化技術的利用,把秸稈變成了農民手中的香餑餑,讓秸稈產業成為興安盟綠色經濟增長點。興安盟科技局局長王永生說:“興安盟秸稈年產量1500萬噸,可利用1000萬噸,按2噸秸稈顆粒抵頂1噸煤計算,相當于建設了一個年產500萬噸煤的煤礦?!?/P>

              在通遼市,由內蒙古民族大學主持、以奧·烏力吉教授為首席專家的“十二五”國家科技項目支撐計劃“蒙藥產業化共性關鍵技術研究”技術報告和財務報告順利通過科技部專家驗收。

              2016年,自治區高新技術產業工業總產值達到2933.21億元,比2011年增長了57%,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比重為14.26%。高新技術產業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8.11%,在西部十二省區中獨占鰲頭。

              發揮創新主體作用,創新平臺支撐作用進一步凸顯

              2015年,自治區依托包鋼稀土研究院建設的白云鄂博稀土資源研究與綜合利用實驗室、依托內蒙古一機集團建設的特種車輛及其傳動系統智能制造實驗室晉升為國家重點實驗室,結束了內蒙古沒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歷史。

              5年來,自治區通過政策引導,項目支持等方式,不斷優化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領域布局,推動高新區、產業化基地等創新載體提檔升級,有效實現了科技創新資源的積聚。

              截至2016年,自治區共有3家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2家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研發中心總數分別達到138家、159家、278家。

              中科院包頭稀土材料研究中心,北大包頭創新研究院、浙大包頭工業技術研究院、上海交大包頭材料研究院先后組織實施科研項目40余項,組織成果轉化及產業化項目20多項。

              2017年2月,鄂爾多斯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獲批國家級高新區,內蒙古的國家級高新區的數量增加到3家,為打造呼包鄂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鄂爾多斯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11年成立以來,已經累計引進項目249項,引進資金450多億元,累計注冊企業300多戶。

              5年來,自治區新增國家農業園區5家,總數達到7家;新增國家級特色產業化基地3家,總數達到9家;新增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5家,總數達到7家;建設國家級大學科技園1個,新增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6家,總數達到10家。目前,全區共建設自治區高新區9個、高新技術特色工業產業化基地43個、可持續發展實驗區20個。

              前不久,包頭稀土高新區成為自治區首個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高新區建成的3家國家級眾創空間試點、7家自治區眾創空間試點,為科技人員、大學生投身科技型創新創業,提供了有力支撐。

              自治區科技廳副巡視員云濤介紹,截至目前,全區眾創空間總面積超過68萬平方米,為創新創業者提供了1.6萬多個免費辦公席位,累計服務創業團隊和初創企業8200多個。眾創空間常駐企業和團隊擁有的有效知識產權數量達948個,吸納就業人員3.3萬人。

              自治區在農、林、牧、漁等多個領域大力開展“星創天地”試點認定工作,截至目前,共認定“星創天地”試點96家、培育46家,有21家“星創天地”已經通過科技部備案,納入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的管理體系。

              2016年,全區“星創天地”引進新品種1133個,推廣新技術493項,帶動就業7382人,總收入25.1億元,帶動農牧民總增收入21億元左右。

              自治區“星創天地”內蒙古鑫野助農電子商務有限責任公司依靠現代科技開發出漁業養殖和可追溯軟件,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養殖的魚貼上了二維碼標簽,幫助養殖戶把當地生產的優質魚賣到了北京。

              堅持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為建設創新型內蒙古提供有力支撐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

              5年來,自治區大力實施項目、人才、平臺三位一體建設工程,從項目安排、資金投入、平臺建設、成果收益分享以及各類政策方面進行統籌,將人才的引進、使用和培養放在突出位置。通過實施“百名高層次創新科技人才計劃”,累計培養、支持創新團隊191個,引進培養“草原英才”730人。

              包頭稀土高新區每年安排3000萬元創新人才發展專項基金,對高端人才在成果轉化、創辦企業等方面給予支持,累計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325名,創辦企業324家,實現產業化企業50家。

              內蒙古一機集團建立了科技人員發展通道和激勵政策,對高端人才在落戶、住房等方面給予一系列優惠措施。同時積極引進和利用國內外尖端人才,引進的烏克蘭專家成功入選國家“千人計劃”。

              5年來,內蒙古共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321項,獲得經費6.04億元,是自治區投入經費的5.1倍;其中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6項、優秀青年基金項目2項、重點國際(地區)合作項目1項。

              5年來,自治區不斷深化與中科院、工程院、清華大學等大院大所的合作,組織實施重大科技項目聯合攻關、重大工程戰略咨詢等活動,共同培育建設了包頭稀土研發中心、呼倫貝爾生態草牧業示范區和阿拉善沙生植物資源研發中心等聯合創新載體。

              5年來,全區建設院士專家工作站102家,協議引進院士116名,入院院士專家團隊770余人,聯合開展攻關項目180余項。

              鄂爾多斯榮泰光電公司通過建立在企業的院士工作站,利用光伏發電為牧民提供蒙古包內日常家電用電和小型機電井抽水用電,有效解決了僻遠不通電地區農牧民生產生活用電問題。

              《內蒙古自治區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進入全國創新型省區行列,建成具有內蒙古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有力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到2030年,創新能力達到全國創新型省區平均水平以上。發展驅動力得到根本轉換,各項創新指標進入全國中等靠前位置,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區域競爭力大幅提升,為經濟轉型升級和建成共同富裕社會奠定堅實基礎;到2050年,建成全國科技創新強區。創新驅動力進一步增強,成為國家重要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強力支撐內蒙古現代化建設。

              為實現自治區創新驅動發展三步走戰略目標,全區上下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精神和全區科技創新大會精神,持續推進實用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工程、重點領域關鍵技術攻關工程,統籌科技創新人才平臺載體建設工程、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服務業、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深入推進科技合作開放共享、深入推進知識產權強區建設,正在滿懷信心地擼起袖子加油干,不斷譜寫“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的壯麗篇章。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频